馬克思指出:“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青年群體的審美态度、審美标準和審美理想反映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審美趣味與審美需要,映照着整個社會公德心發展進步的程度。網絡時代的青年審美異化現象已敲響警鐘。
網絡拟态環境催生審美異化。景觀是視覺和意識的延伸,任何社會呈現出來的景觀都是其審美與文化的結合。審美展現在景觀中,而文化蘊藏在景觀内。我國當代青年審美異化的背後,正是網絡傳播媒介對于虛假景觀的渲染和放大。青年審美對象、審美方式、審美觀念在媒體建構的 “拟态環境”中呈現出一種虛拟化、淺表化、娛樂化的異化态勢。
第一,網絡消費文化催生審美對象異化。網絡消費文化是一種以網絡為載體與平台,以數字化的符号或由數字構造的虛拟物為消費對象,以充分滿足人們在資訊搜尋、閱讀與視覺、休閑娛樂、購物交流等諸多方面消費需求的文化形态。比起傳統審美中将花鳥魚蟲、山川河流等高雅、自然、脫俗的事物作為審美對象,快節奏的消費文化更能迎合青年的審美趣味,虛拟世界中各種圖檔化、圖像化、碎片化的感官刺激資訊為青年群體帶來快感。媒體平台則契合青年觀衆獵奇心理,生産大量重複性、快消費、短平快的内容達到沖流量、博眼球的目的,審美對象發生異化。青年人群在此過程中漸漸喪失審美能力,一旦接觸到需要深層思考的審美對象或藝術作品時,往往提不起深入了解的興趣。
第二,網絡技術疊代催生審美方式異化。技術的進步緻使人們的審美方式變得娛樂化和被動化。一方面,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視訊App的興起,娛樂至上、閱聽人狂歡的社會泛娛樂化思潮被大肆宣揚,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呈膚淺化庸俗化趨勢,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靜觀”藝術, 而轉為“流觀”或“消遣”。感官化的資訊沖擊着青年群體的審美感覺,從傳統美學相對永恒靜止的審美轉變成瞬時、通俗的消費美學,從充滿哲學、非功利性質的審美精神愉悅淪落到享樂主義至上、充滿物欲的審美精神迷失。另一方面,工具理性驅離了審美判斷的内在邏輯。資訊智能技術使審美判斷過程變得自動化和簡單化,過去需要用頭腦去想、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觸摸的商品,今天隻需掃二維碼、找關鍵詞、看評論就能獲得預期結果,審美判斷力在無形中丢失。大資料技術成熟應用後,網絡平台根據使用者審美取向精準推送,審美主體的審美判斷過程被機器部分取代,審美方式被動轉向人機互構,審美對象的自主選擇機會被大大降低。在這一過程中,青年很可能陷入審美資訊繭房,審美意識也被技術逐漸剝奪。
第三,網際網路資訊開放環境催生審美觀念異化。文化本身由媒介訊息和内容所決定。無論是電子媒介時代廣播、電視凝練的時代記憶,還是網絡媒介時代微網誌、微信中傳播的流行訊息,都展現出了媒介對日常生活文化和人們價值觀的影響和建構。網際網路的開放包容的環境, 給多元非主流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場域,不斷擠壓和銷蝕主流文化的在場空間,使缺乏自制力與判斷力的青年偏移主流價值取向,形成非主流審美慣性。以當代大學生為例,他們對形勢政策與國際政局關注甚少,對明星八卦、轶聞趣事如數家珍;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迷戀推崇、趨之若鹜,對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敬而遠之、避而不談;以娛樂享受和虛無價值作為評價标準,以對經典文化和英雄人物進行“惡搞”“戲說”“解構”為審美情趣,以審醜替代審美,降低價值追求。審美淺表化與娛樂化逐漸内化為青年群體的自覺行為,最終将偏離身心發展的正确軌迹。
消解異化審美,重塑青年審美價值。從個人審美的角度看,審美異化的消解是提升個人審美水準,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談,審美觀念隻有自覺同步于社會主義公德心建設的實踐程序,與主流價值協調發展,才能促進社會文化和諧進步。媒介傳播資訊,資訊承載文化,文化塑造審美。網絡審美文化治理勢在必行。
深化以馬克思主義審美觀為指導的學校審美教育。必須紮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于學校美育的總體要求,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斷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一要發力學生的情感體驗,從審美需要和審美旨趣出發,面向現實世界、尊重青年學生的群體特征和群體心理,以“曲高而和衆”的教育形式延伸教育對象的審美情趣,在審美體驗中激發教育對象對于“真善美”的深層次情感認同。二要融中華美育精神于審美觀教育,以中華美育精神為根系,以傳統“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藝術載體,引導學生深刻領悟“禮樂教化”“中和之美”“格物緻知”“美美與共”等傳統美育精神,辨認美的事物。三要豐富審美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美育教師應結合網絡世界的複雜性重新考量審美教育的政策、手段和素材,使學生從多角度多學科多場景的學習中體認審美文化,增強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營造主流審美文化引領的社會氛圍。一要積極發揮主流媒體的網絡審美治理功能,宣揚向上、向善的審美文化,彰顯主流審美價值。二要重視家庭審美文化對青年審美理想和審美人格的塑造作用,做好社會宣傳,以家庭為機關提高社會成員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讓家庭成為網絡審美文化治理的堅實後盾。三要持續完善網絡空間道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網際網路公德心建設的法規制度,強化媒體企業和網絡媒體從業者的道德限制和社會責任感,讓“歧賞”和“羞辱的奇觀”不再消費新時代的審美文化主體。四要形成網絡監管機制,管控制裁惡意傳播三俗文化的媒體平台、APP、門戶網站,淨化網絡生态,為青年群體形成正确審美價值觀營造清朗網絡環境。
鼓勵和引導青年審美素養的自我提升。個人審美素質的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審美異化。首先,鼓勵青年群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關注個人審美人格和審美素養的提升,在新媒體同質化之風襲來時提升自我意識,拒絕網絡跟風,積極參與健康的審美實踐活動,積累審美感性經驗,促進個體與審美之間的交流對話。其次,引導青年自覺抵制審美經濟發展的誘惑,主動識别被市場娛樂化、淺層化、商業化的審美活動,拒絕接受各類色情、驚悚、惡搞等另類審美大宴内容,反抗低俗惡劣的審美趣味,投身于真正的審美文化潮流中,堅決反對審美的過度消費行為和獵奇化、世俗化傾向。第三,鼓勵青年積極參與文化審美産品創作,培養審美創造力,發揮審美想象力,傳承優秀審美文化,在原有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對優秀文創作品給予推廣宣傳和資金支援,在廣大青年自覺自願自主發力于中華審美文明延續的程序中消解審美異化。
(作者系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