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日那天,幹完了配置設定的活之後,我就無所事事了,所幸書包裡裝了本書,名字叫《許三觀賣血記》。因為實在過于好看,它沒在我手中撐過一個上午。前幾周我們公衆号有發關于閱讀這本書的推文,今天我也來聊聊别的感覺吧。
這本書不像作者餘華的另兩本書《活着》與《兄弟》那麼令人揪心,而是透着诙諧與幽默講着令人心酸的人世間的故事。男主人公許三觀從年輕到老的故事,本書描寫了很多,其中最打動我的,就是許三觀與兒子許一樂的親情。
故事是這樣的,許三觀有一個兒子叫許一樂,這是他最寵愛的兒子,因為一樂最像他。然而,一樂哪都像許三觀,就是樣子不像,反而像許三觀老婆以前的老相好徐小勇,于是,鎮子裡就傳開了流言,傳着傳着,許三觀一家也信了,于是這個曾經最被寵愛的大兒子遭到一家子的排斥。
最典型的例子在全書中部,鬧饑荒時期,許三觀一家喝了57天玉米粥,終于,許三觀又去賣血了。他要用賣血的錢帶一家人去勝利飯店吃面條,解解嘴饞。一家人像過節一樣,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是沒有一樂。許三觀讓一樂去買個蕃薯吃,因為如果用賣血的錢讓他吃面,就“太便宜那個王八蛋何小勇了。”
一樂問許三觀:“爹,如果我是你的親生兒子,你就會帶我去吃面條,是不是?”
許三觀說:“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一樂咧嘴笑了。
于是,一家人在燈火通明的飯店吃面,一樂獨自去路邊買了個比手還小的蕃薯吃,吃了蕃薯肉還不夠,把皮也吃了,還是不夠,一樂哭了。他走出家門,不敢跑步,因為跑步就會更餓。
他走到河邊的勝利飯店,飯店已經關門。他回到家,大家都睡了,他對着打呼噜的許三觀說:“我不是你的親生兒子,你也不是我親爹。”
第二天一樂去找徐小勇,徐小勇才是他的親爹。他要徐小勇給他買面條,徐小勇把他扔出了家門。一樂哭了。他一路走,遇到人就要面條吃,誰給他買面條,他就是誰的兒子。
這事傳到許三觀耳朵裡,許三觀隻是躺在藤椅上,“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是怎麼養都養不親。”天黑了,一直像個旁觀者似的許三觀站到了門外,他走出了家門。
一出家門,他就看到了正在哭泣的一樂蹲在鄰居家門口。
一樂對許三觀說:”爹,我餓了,我餓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許三觀罵他,罵他小兔崽子,罵他沒良心。他讓一樂爬到他背上,繼續罵着。他穿過一條條巷子,走到河邊,說下輩子再也不做一樂的爹了。
一樂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面條?”
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了,他突然溫和地說:“是的。”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對許三觀對待一樂的态度耿耿于懷,但是讀完之後再想想,從許三觀的角度看,他認為自己當了這麼久的烏龜,早已仁至義盡了。他什麼都讓一樂和另外兩個兒子拿一樣的,但是賣血得來的錢,就像是條底線,不能再用在一樂身上了。
許三觀不知道一樂在吃完蕃薯,再到後來的心理變化,他知道的,隻是這個“假”兒子四處認爹。是以他躺在藤椅上,是以他不管不問。歲月滾滾,命運弄人,幸好,經過一些事,經過心理掙紮,許三觀終于說服自己,許一樂就是他的兒子。
最後爺倆還是在一起,一起來到飯店的燈光下,溫情而期待。我想,他們要吃的面一定很香,很解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