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滅印度後引進了一項工藝,明清時暢銷全球,為中國增加了大量外彙

唐代通路過古印度(天竺)的唐玄奘可謂是家喻戶曉,甚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還根據唐玄奘西行事迹專門寫出了一本《西遊記》,成為了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然而唐代還有一位溝通中印交流的重要人物卻鮮為人知,他就是王玄策。

中國古代與天竺的交流其實并不算多,主要是因為有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但是這并沒能阻擋住唐王朝探索世界的熱情。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多次派遣使團抵達天竺地區,與當地進行經濟、文化層面上的交流。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奉旨率領共計五十人的使團再次出發前往天竺地區,受到了當地四個國家的國王的親切接待。國王們本來打算派遣使者團攜帶财寶物産随王玄策回到東土觐見唐朝皇帝,然而卻出了重大變故。

唐朝滅印度後引進了一項工藝,明清時暢銷全球,為中國增加了大量外彙

摩伽陀王屍羅逸多暴亡導緻天竺大亂,他的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乘亂而反,篡位成為了摩伽陀國王。那伏帝阿羅那順對唐朝使臣的态度并不像其他天竺統治者那般友善,甚至還舉兵攻擊王玄策一行。王玄策部下死傷殆盡,隻好逃亡至吐蕃。

王玄策沒有想到他作為上國使臣居然受到了這等侮辱,胸中咽不下這口氣,于是在吐蕃當地召集鄰國軍隊想要讨伐天竺。當時的唐朝對周邊國家有着巨大的威信,吐蕃等國自然不敢怠慢王玄策,紛紛出兵響應王玄策的号召。

王玄策糾集出了一千二百名吐蕃士兵、七千餘泥婆羅騎兵向摩伽陀國進發。王玄策的大軍僅用三天就攻下了羅城與茶镈,僅此一戰就殺死了阿羅那順麾下上萬人馬。阿羅那順隻好灰溜溜地逃亡。

唐朝滅印度後引進了一項工藝,明清時暢銷全球,為中國增加了大量外彙

重整旗鼓後的阿羅那順仍不死心,還要與王玄策交戰,結果再度被王玄策殺得大敗,自己也被俘了,不知道他有沒有對招惹王玄策感到後悔。之後摩伽陀國的殘餘勢力在王玄策的報複下被殺得人仰馬翻,紛紛上書請降。

王玄策此行殲滅了一萬多名天竺士兵,收降五百八十座城池,俘虜了一萬二千多口人,以及牛馬二萬餘,可以說是戰果碩碩。天竺地區的其他統治者見狀也吓破了膽,生怕戰火蔓延到自己的國土。東天竺王屍鸠摩連忙送出牛馬二萬餘頭、寶物若幹。

王玄策雖然是文官出身,沒有多少軍事經驗,但是他所率領的軍隊都是來自高原地區能征善戰的銳旅。天竺哪見過這等陣仗?何況天竺本身的軍事力量就不強大。阿羅那順太不明智了,錯誤估計了自己的力量。

唐朝滅印度後引進了一項工藝,明清時暢銷全球,為中國增加了大量外彙

王玄策心滿意足地帶着俘虜與寶物回國,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嘉獎。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也成為了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傳奇,被後世廣為傳頌。這個事件也展現出了唐朝在亞洲地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連一個使者都有本事滅掉一個國家。

王玄策用拳頭教育了天竺諸國,此後天竺再也不敢造次了,乖乖與唐朝進行經濟、文化多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天竺的制糖工藝長期領先于中國王朝,自三國時期開始中原人就意識到了來自天竺的石蜜糖非常好吃。

但是中印之間因交通因素是以很少有貿易往來,來自天竺的糖制品在中原的價格十分昂貴,幾乎隻有貴族才能吃得起。唐太宗之是以屢屢派王玄策等人去天竺,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學習到先進的制糖工藝。

唐朝滅印度後引進了一項工藝,明清時暢銷全球,為中國增加了大量外彙

王玄策在天竺地區打出了威名,唐朝才得以從天竺地區學習到制糖工藝,唐朝的制糖師傅們很快就将來自天竺的工藝與本地特色相結合。自此之後,中國的制糖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物美價廉的糖制品。

在前朝的制糖技術基礎上,明朝時期又出現了“黃泥水淋造白糖法”,标志着中國白糖正式走向市場。不僅僅中國的百姓喜歡這些雪白的糖制品,連國外也對中國白糖贊賞有加,中國白糖在當時的英國甚至是貴族才用得起的奢侈品。

唐朝滅印度後引進了一項工藝,明清時暢銷全球,為中國增加了大量外彙

直到晚清,來自中國的糖制品依然暢銷全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出口國。古代中國憑借高超的制糖技術在海外貿易中賺了不少錢,為當時的政府帶來了極大一筆外彙收入。

而這一切離不開王玄策的貢獻。如果當年不是王玄策匹馬平天竺,恐怕中國的制糖工藝也不會發展得如此迅猛。當然了,也是因為我們中國古代的制糖師傅們的善于思考、技藝高超,才能在制糖技術上反超印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