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歐洲一直有着濃郁的貴族文化,比如至今仍十分活躍的英國王室,就是現代貴族的典型代表,而曆史悠久的中國,不僅沒有留下貴族,就連貴族文化也一起被掃進了曆史垃圾堆。
中國曆史上有貴族嗎?當然有,比如先秦時期的氏族貴族,諸如孔子、管仲、孫膑等,但凡在曆史上留名的先秦人物,幾乎都是貴族出身。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除了建立了大一統王朝,另一大成就就是以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至此中國曆史上再無“貴族”。為什麼這裡的“貴族”要打引号,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崛起,晉升為新的貴族階級,而門閥士族的崛起和消亡也是本文要講述的主要内容。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劉禹錫《烏衣巷》
從國小時期,我們就開始誦讀這首《烏衣巷》,尤其這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更是廣為流傳。
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地帶,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便位于此地,由于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故得名烏衣巷。
被現代人所記住的古代文化巨匠,要麼經曆了常人所不能經曆的坎坷,要麼享受到了常人所不能享受的豐富物質生活,而從烏衣巷中走出來的王羲之、王獻之、謝靈運等人則屬于後者。
王羲之《蘭亭集序》
因為家境殷實,不用為吃飽肚子而發愁,他們有大把時間去培養興趣、實作自我。要問“王、謝”兩家為何如此顯貴,那得要從魏晉時期的門閥世家說起了。
門閥的興起
提起門閥,很多人會想到“霸道、勢力大、有錢,世代繼承”,沒錯,這些描述很準确。新華字典中對“閥”的解釋是:古代指有權勢的家庭。門閥則是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
先秦時期,類似于門閥的組織已經出現,《孟子·離婁上》中就有“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的表述。
門閥如何興起做大的?原因諸多,但綜合看來,主要是天下紛争的大背景和後期選官用人制度使然。
比如烏衣巷中的王謝兩家,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許多家族都舉族遷居長江以南避亂,司馬睿在王氏家族的擁戴之下,于建康建立東晉,這使得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這就奠定了陳郡謝氏為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地位。
東漢選官用察舉和征辟制度,這一制度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一部分地主富室與儒術禮法結合起來,“經明行修”,就可以累世做官,豪強地主盤根錯節地控制着各級政權部門,封建的等級關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為官”的豪門閥閱開始出現。
到東漢後期,經過了兩百年的經營,這些家族在各自的地盤上根深蒂固,形成了固定的利益集團,在朝為官的必定出自某一豪門,寒門學子隻有拜入豪門,成為其附庸,才有機會被選拔入朝為官,用時下流行的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階層固化”。是以,當時有句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可謂描述貼切。
四世三公,袁本初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政權林立。各個豪門地主也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
曹丕稱帝後,采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度,據《通典》記載:“魏文帝為魏王時三方鼎立,士流播遷, 士人錯雜,詳核無所。延康元年,吏部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差別人物,第其高下”。
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承襲了兩漢的察舉制,具體操作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産生小中正,這裡的“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中正産生後,再由中正對各地的人才分為九個品級進行評點,最後推送吏部。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标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各地“大中正”由門閥士族把持,後來這一制度也就慢慢的變了味,評選标準也就主要看出身了,門閥勢力借此進一步坐大。
門閥百态
颍川,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地方。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中國衆多姓氏的發祥地,曆史上颍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在這裡,孕育出了許多的名門望族。
據日本學者鶴間和幸統計,漢代關東地區著名豪族共計95例,其中颍川郡就有13例之多,是豪族最為集中的一郡。褚氏、郭氏、陳氏等廣為人知。比如曹操得力的輔臣荀彧,便就是穎川的世家名門,陳群則出身颍川陳氏,被荀彧推薦給曹操的郭嘉則是颍川郭氏後人,世家大族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虎嘯龍吟》荀彧
由于壟斷了大部分的經濟、教育等社會資源,門閥中不免會有許多纨绔子弟。但是,在生産力低下的階段,他們将天下資源高度集中且世代傳承,豐富的物質資源也幫助門閥子弟提前進入了實作自我的階段,那一時期,許多的藝術成就來自于門閥子弟。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群人曾經引領社會風尚,今天我們把他們稱為“清淡家”,這其中大名鼎鼎的就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阮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今人對其的評價多是狂放不羁、不拘一格,除了清談,還有遊山玩水、飲酒作樂、才華橫溢,以及一些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言行。似乎這些人都是蔑視權貴,寄情山水之人,但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
竹林七賢
前面說過,門閥子弟才有資格實作自我,普通老百姓連肚子都吃不飽,哪有資格遊山玩水?是以,“竹林七賢”可不是普通人。
山濤曆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長期主管官員選拔;王戎出身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世襲父親的爵位、一出場即驚豔,其後更是當過刺史、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等高官;其他幾人也都身居要職,家世顯赫。
雖知門閥“豪氣”,但有多“豪”你也很難想象,不客氣的說,當時的天下有一半是皇帝的,另一半就是門閥的。朝堂上權勢滔天并長期遊離于國家法度之外,“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
竹林七賢精神領袖,音樂達人,養生愛好者嵇康
比如剛才提到的“竹林七賢”之一山濤,公元267年,他被人以侵占公田之罪舉報,但晉武帝司馬炎對此一笑了之,并沒有加罪于他。朝堂下互相以婚姻、師生門第關系來進一步鞏固彼此的聯系,将利益集團做大,“颍川豪傑大姓相與為婚姻,吏俗朋黨”,不光如此,到了東晉時期,門閥士族已經不再與庶族通婚,其婚姻關系一直維系在門閥士族之間。例如南齊時期,士族王源将女兒嫁給富陽的大富豪滿氏,但由于滿氏是庶族,遭到了士族階層的一緻反對,禦史中丞沈約更是帶頭上書,要求将王源革職查辦。
門閥的衰弱與消亡
門閥士族興起于東漢,興盛于魏晉,衰弱于南北朝,消亡于隋朝。
門閥的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簡單地歸納可分為内外兩個原因。
内因方面,門閥世家的子弟生下來就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用多少才學便能身居高位,慢慢地就助長了門閥世族庸庸碌碌、遊手好閑的生活作風。
《顔氏家訓·勉學篇》道:士大夫多“恥涉農商,羞務工伎,射則不能穿劄,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消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餘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這便是說,門閥世族多依仗門第,不思進取,不經世務,矯情造作。當這些人的能力慢慢退化之後,那離他們滅亡也就不遠了。
流觞曲水,魏晉風流
外因方面,主要是大一統狀态下皇權的集中和科舉制的實行使得門閥不斷被制約,使其逐漸失去了繼續擴張的土壤。
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陳朝被滅後,分裂數百年的國家重歸一統,皇權進一步擴大和集中已不可避免,此時的門閥政治就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為打破門閥政治,隋文帝打出了“組合拳”,一是選官用人上采取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寒門世子開始有了上升管道;二是官制上采取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在多重政策的打壓之下,門閥政治逐漸沒落直至終結。
每一個朝代都難免會有世家大族,他們或戰功卓著,或立國有功。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控制社會資源的程度已經使得“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樣的社會與制度是反常的,而反常的東西終究不能長久。
門閥這一特殊背景下的産物,也在浩蕩的曆史車輪中化為記憶,就如文章開頭詩中描述的那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舊時的秦淮河畔華蓋雲集,如今已是遊人如織。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