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曾說過,胡虜無百年國運。無論五胡亂華還是南北朝,亦或是五代十國北宋南宋,甚至是橫掃歐亞的元朝,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确都不長久。那麼清朝為什麼能立國将近三百年呢?
啟用漢族士族
首先,清軍入關後開始逐漸漢化,拉攏漢族士族中上階級人士,雖然高官顯位留給旗人,但是仍舊執行科舉制度,也開放部分高職位給漢人,如清朝初期内閣首輔張廷玉,而且張廷玉在死後可以入太廟,顯示了滿清對漢臣的尊重。太子的老師的人選也都由漢人擔當,比如大名鼎鼎的翁同龢,曾任兩代帝師,清朝到了後期更是重用漢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由于這些漢臣的精忠報國,大清才能續命更久。
友善對待百姓
清王朝對待百姓施政較為仁慈,減少了平民的重賦,與大明後期的苛政重稅形成鮮明對比,比如康熙皇帝的永不加賦,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政策,這些都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天下百姓對清王朝的反抗也就減弱了
扼殺反抗精神
清軍入關後就提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雖然這個剃度制度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和反抗,都被清廷殘酷鎮壓了。人們在恐懼中,漸漸被賦予了奴性。
愚民政策
借鑒了明朝的政策,在科舉上沿用八股取士禁锢士人的思想,在國策上閉關鎖國,不允許老百姓接收到新鮮事物,大興文字獄,并在同時吹捧滿清政府的合法性,給老百姓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