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雲智能技術戰略架構師陳緒:透視2019雲計算酣戰

本文作者是阿裡雲智能技術戰略架構師陳緒。

阿裡雲智能技術戰略架構師陳緒:透視2019雲計算酣戰

陳緒博士,阿裡雲智能技術戰略架構師

2019年3月21日阿裡雲北京峰會落下帷幕,

阿裡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闡釋了阿裡雲戰略加速的“四級火箭”

:達摩院加持的雲、資料智能的雲、最佳實踐的雲和被內建的雲,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作為“企業級基礎設施專場 - CIO核心能力:雲上建構億級規模的IT基礎設施”的出品人,我有幸主持了該專場,也做了一個10分鐘的開場演講,很高興結合大會的組織過程,把我對2019年雲計算發展的思考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企業級基礎設施專場 - CIO核心能力:雲上建構億級規模的IT基礎設施

感謝許呙兢同學的信任和重托,我和專場架構師張強及另一位出品人孟蓁一起,操持了議題的甄選和确定。

國内公共雲的營收,目前很大一部分還來自IaaS基礎設施,首先這說明中國的雲計算發展階段還處于早期,對于彈性、效率等價值的認可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業界有一個說法:當下掙錢的東西都不前沿,當下前沿的東西都不掙錢。而企業基礎設施的技術和産品既要掙錢,又要前沿,那麼主題應該怎麼安排呢?

應該說,同學們要釋出産品和介紹技術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初期review之後,經過話題整合,很快我們就确立了8個演講。

 何誠同學的“飛天基礎設施智能運維創新和實踐”

 胡曉博同學的“基于ECS建構穩定、高業務彈性、低成本的企業應用實踐解析”

 Alex Chen同學的“普惠資料智能經濟 下一代雲上存儲創新”

 NetApp總監王熙明先生的“DT時代的企業混合雲存儲架構探讨”

 譚禮铨同學的“建構安全、智能、開放的下一代企業級網絡”

 潘嶽同學的“異構計算為企業上雲提供核動力”

 張子軒同學和周劍同學的“實作規模化、自動化的雲上IT管理”

 章君同學的“雲上護航服務 保障雲上尖峰時刻”

主線非常清晰,就是從IDC、彈性計算、存儲、存儲生态、網絡、GPU異構、OpenAPI、雲上護航等次元展示阿裡雲技術設施的億級能力,邏輯是從下往上逐層展示我們的最新技術和産品,提升客戶的興趣!特别感謝王熙明先生帶來NetApp對混合雲存儲的思考,我也受益良多。

為何要我開場

我本意是找一位美女同學來開場和主持。許呙兢同學指出,我在業界小有名氣,如果請我開場,會吸引更多目标人群報名參會;同時,許呙兢對業界媒體大咖“狒哥”的主持風格大為贊賞,就是每個演講完畢後由主持人做一個簡要的點評,幫助聽衆了解,希望我也能沿襲。

作為出品人,當然要以專場的價值作為第一價值,我就積極接受了開場和主持的任務。

那麼,我想既然要開場,那麼有兩個事情要說清楚,第一是本專場演講的安排邏輯,第二還得送一碟開胃小菜,就是本文要将的2019年雲計算發展趨勢。

一般來說,趨勢得湊足十條,不能多也不能少。于是我拍拍腦袋想了14條,發在内部釘群,征集部門同學們的回報,結果就沉澱了以下十條,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鳴。

2020年前後,中國會出現盈虧平衡的公共雲

我認為,公共雲的盈虧平衡點對于公司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2015年7 月 24 日,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釋出了 2015 年第二季度财報,一直以來因為虧損而出名的亞馬遜終于盈利了。該季度AWS 貢獻了 18.24 億美元淨營收,同比增長 81%;AWS 營運利潤也從上年同期的 7700 萬美元增加到 3.91 億美元。

财報釋出後,亞馬遜股價在盤後大漲近20%。之後,AWS的營收和盈利都一騎紅塵,快速增長。也正是在這個時間階段,阿裡雲的“騙子”成了“神”。不久後,央視在2016年3月7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一部專題片“王博士的計算夢”。

注意,這個論斷中的多個關鍵詞:

 2020年前後。2019年是沒戲的,原因可以從各公共雲公司的财報中看到展現。我們内部的同學和我說:十年的努力,讓我們對成本已經控制到極緻,我們都不盈利,别人怎麼可能盈利。

 中國。上文已經說過AWS已經在全球第一個盈利。

 公共雲。其實在中國做雲公司盈利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我就知道有些小公司,人數不多,一年接幾個小單子,賬面上就是盈利的。但問題是,這些訂單都是通過以前的關系得來,不具備擴大的潛力。是以,一時的盈虧平衡是沒有意義的,長期地從盈虧平衡開始的快速盈利才是關鍵。

在IT行業,特别是赢家通吃的領域,有一個證明過多次的現象。第一名盈利,第二名不盈利,第三名及之後全都虧錢。2018年年底,中國有幾個雲計算公司大打口水仗,都說自己是第N名,完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PR行為。

還有一種手法,就是采用财務手法來調節收入。報表可能這麼顯示,近幾年的财務報表都是微盈利。由于沒有看到詳細的報表,可以猜測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來自私有雲訂單或者硬體的銷售,短期内覆寫了公共雲的虧損。

我所說的“盈虧平衡的公共雲”,指的是真正從IaaS、PaaS等領域獲得盈利,這樣才有長遠發展的價值,而非短期對投資者的一種迎合。我堅持認可公共雲領域的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恒強,大者恒大。

如果發展順利,出現盈虧平衡的中國公共雲廠商的時間節點是2020年,如果慢一點,大機率是2021年。隻有出現不可阻擋的優勢,才會有公司退出這個領域,美國前幾年就出現過多家公司退出公共雲領域。

通過開放API管理混合雲會更受大客戶歡迎

本文的發展趨勢條目是早就準備好的,我也沒有參加張建鋒總裁的主題演講資料準備,但是我高興地發現,上午主會場的演講為這一條做了一個鋪墊。因為本條和作為一級火箭的“被內建”是相輔相成的。“被內建”是公司戰略,那麼戰術上如何被內建?手段是通過OpenAPI。

前幾天技術戰略部的一位同學和我分享了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博士的一張演講照片,圖中顯示的“統一的異構計算軟體開發接口”OneAPI和這裡說的OpenAPI也是一脈相承。

2018年中,阿裡雲OpenAPI的開發工作開始加速。這說明,我們的“被內建”不是突然提出的,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内部醞釀。

為什麼要有OpenAPI?因為阿裡雲提供的首先是資源,包括計算、存儲、網絡等等,我們也提供官方的背景控制管理界面。要控制一台機器,十台機器都是簡單的,但是要通過官方背景控制成百上前台機器就比較麻煩。

同時,GC6和GC7的大客戶,往往擁有很強的技術研發團隊,對自己的業務也非常清楚。他們更希望開發自己的控制台,并靈活地調用各種阿裡雲提供的資源。沒有OpenAPI,這種開發就無法進行。

當年淘寶的聚石塔,也是為商家提供了API,友善商家定制自己的背景,進而獲得了較大成功。大客戶一旦感受到API帶來的友善,就無法離開。

更進一步,AWS一直在緻力于提供優秀、統一、高效的API,幫助大客戶更好地使用資源。當很多國外客戶和合作夥伴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們預設就認為阿裡雲會有系統的OpenAPI可以調用。

我曾經談到過公共雲是終局,但是混合雲是必經的曆史階段,現在正處于這個曆史階段,是以要滿足混合雲的需求,也必須提供OpenAPI,更好地實作阿裡雲的“被內建”。

客戶傾向于用雲存儲災備技術保障資料可靠性

承接上一條的混合雲,使用者對混合雲很感興趣,主要是因為彈性。彈性是雲的基本特征,沒有彈性的雲其實不是真正的雲。私有雲要獲得彈性,手段就是建構混合雲。

同時,混合雲還可以帶來資料的高可靠性。2018年,中國市場出現過多次因為存儲不穩定帶來的災難事故,而且某些極端情況下資料完全丢失無法恢複。事件發生之後,客戶對資料可靠性的需求和投資的意願都有很大提升。

阿裡雲存儲的可靠性是11個9,在提供3AZ的環境下,可靠性達到12個9。要保證使用者的資料絕對不丢失怎麼辦?我不認為請客戶自己買一塊移動硬碟來定期備份資料會是雲計算的未來發展方向,我認為:客戶傾向于用雲存儲災備技術保障資料可靠性。

NetApp的王熙明總監介紹了備份和災備的差別。備份是一個有很長曆史的名詞,就是在另一個媒介上把資料拷貝一份,如果原來的資料丢失,拷貝回來即可。而災備就是一個雲計算的名詞了,災備是指将你的私有雲的資料和代碼在雲上完整地備一份,一旦本地私有雲出問題,無論是資料丢失或者是虛機崩潰,公共雲上能夠立刻拉起計算的環境,并接管對客戶的服務,讓最終使用者感覺不到私有雲出了問題。是以這裡的存儲不僅是對資料的備份,而且還有對整個計算環境的備份和實時拉起的能力。

阿裡雲的混合雲存儲團隊,經過2年的艱苦工作,研發了HDR(Hybrid Disaster Recovery)解決方案。具體技術就不一一贅述了,我這裡強調一點,HDR方案不僅是災備方案,而且也能解決客戶的搬站問題。簡單而言,使用HDR的一半功能,将客戶的私有雲可以遷移到公共雲上;接着使用另一半功能,客戶私有雲和阿裡雲公共雲構成災備解決方案。遷移上雲隻是災備技術的一個子集。

中國出現第一家真正全面雲化的大型公司

什麼叫全面雲化,我覺得有兩個關鍵名額:一是公司的核心業務都要放到雲上,很多的公司,特别是金融和電信公司,外圍和中間層都是用了虛拟化、雲原生等雲計算技術,但是核心交易系統還是跑在傳統大機上,這個就不是全面雲化;二是公司内部隻能有一朵雲,這意味着所有的資源是統一排程和管理的,有多朵雲的不是真正全面雲化。

每個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有自己的技術發展曆程,在業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都是怎麼有效怎麼來,怎麼快怎麼來。這就導緻基礎設施的架構設計不太優雅,或者說不符合現代雲計算作業系統的要求。将原有的業務遷移上雲,需要時間和詳細的分析規劃,同時不能影響現有業務。打鐵還需自身硬,公共雲公司将自己的業務全部上雲,會最有說服力。

正如張建鋒總裁指出的,現在阿裡巴巴集團業務有60-70%是使用阿裡雲的資源,在未來1-2年内,将100%使用阿裡雲的資源。一旦成功,這将會成為一個曆史性的分水嶺。因為據我所知,很多雲計算公司内部有多朵完全隔離的雲,而且整合也是遙遙無期,沒有日程表。全面雲化,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自建預算大幅削減的企業成為上公共雲的主力軍

對于雲計算能幫助企業節省成本的文章我寫過一些,最近我不停地看到這種趨勢落到了實處。為了完成數字化轉型,進而享受數字經濟帶來的技術和成本紅利,是敦促企業上雲的第一動力。

雲計算,已經不是一個上亦或不上的問題,而是一個早上或者晚上的問題。不跟上雲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時代抛棄。

2019年經濟形勢嚴峻,很多公司都開始考慮将線下的計算叢集和自建的雲計算放到公共雲上來。很多客戶停止了自建,原因是成本高企,在慢慢消化原來自建機器的同時,剩下的就是往公共雲上放多少業務的問題。

2019年之前,這些客戶更願意自己擁有雲資産。願意考慮上雲,說明客戶遇到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自建預算大幅削減的問題。即使是技術能力不錯的公司,也會因為财務預算的原因選擇上公共雲,大家要積極做好承接的準備。

回顧中國的雲計算曆史,公共雲爆發式增長的時期并沒有過去,還有大批企業的傳統IT沒有上雲,現在很多公司會直接跨越自建的階段,直接使用公共雲。

Kubernetes和Kata Containers會成為業界主流

Kubernetes是容器的管理和編排工具,已經成為雲原生的代表項目廣為認可。阿裡雲就是Kubernetes的所有者CNCF基金會的白金會員。

今天我們談一下Kata Containers,最近有一則新聞,是Hyper公司的創始團隊趙鵬、王旭等同學加入螞蟻金服,Hyper也是Kata Container的主要貢獻者。但是,我們今天談到對于Kata Containers的認知和使用和這則新聞并沒有直接聯系。

2015年,英特爾宣布Clear Containers開源項目,并于2017年底和Hyper的runV合并,新項目稱為Kata Containers,與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OCI)規範以及Kubernetes的容器運作時接口(CRI)完全相容。順便說一下,2019年1月釋出的Kata Containers 1.5版本已經支援了AWS釋出的Firecracker虛拟機管理程式。

什麼是Kata Containers?四個字:安全容器。Docker容器很好,但是不能解決安全問題。安全問題的解決之道是利用CPU硬體的虛拟化功能。Kata Containers将容器的靈活性和VT硬體虛拟化帶來的安全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公共雲的規模效應帶來無可辯駁的成本優勢

我看到很多專家從各種次元講解私有雲比公共雲便宜,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其實我是很疑惑的,因為這個邏輯上不通,因為大規模使用雲計算而帶來的成本攤銷,是雲計算提升IT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規模化沒有帶來更高層次SLA上的價格優勢,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雲計算的價值。

首先,這些專家往往沒有計算自建的私有雲所帶來的人員、維護等多項費用。而公共雲的使用是一攬子付費,付款之後,電費、空間、機房等費用都包含在内了。

此外,計算的靈活性也是一個問題。平均每天需要10台實體機進行計算的客戶不會因為一年365天中有一天要用100台機器的規模而采購100台實體機。既要享受100台的峰值計算力,又要不多買一台機器的私有雲,是做不到的。要使用雲,要為雲帶來的彈性和效率買單。

開源生态成為雲廠商維護開發者關系的手段

從1995年開始我接觸Linux并長期在開源社群活動,深刻體會到開源和開發者關系之間的血肉聯系。我也多次談到,自主研發和開源并不沖突,這就意味着雲廠商可以更好地使用開源生态這個殺手锏來加強和開發者之間的連接配接。

前微軟CEO鮑爾默曾經在微軟大會上喊出“Developer、Developer、Developer”的口号,他認識到獲得開發者支援是微軟成功的關鍵。雲平台的成功标志也是能否獲得廣泛的開發者支援。

我在英特爾期間于2015年4月發起創立的中國開源黑客松(半年一次)已經堅持到第九屆,開發者以代碼會友,解決網友見面問題。這種活動會成為中國的主流。我更傾向于加入技術聯盟,以代碼說話是開源生态的基本交流方式。我于2007接手的、從2006年發起的中國Linux核心開發者大會将在2019年第一次來到杭州,希望為大家帶來Linux核心頂尖大師的講座和交流機會。

目前很多公司的開發者關系,還停留在口号上,沒有落到實處。開源産生以來,湧現出很多優秀的開源項目,這些項目成為了業界事實上的标準。幫助更多的開源項目在雲平台上取得成功,是撬動開發者的重要手段。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帶來實際的經濟收益。開發者關系和開源生态給開發者帶來的不僅僅是名氣,而是要給開發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盈利。隻有雲平台自己掙錢,其他參與方都隻掙經驗不掙錢的生态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生态。

雲端GPU計算在業務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将成為未來十年衡量企業競争力的新标尺

2018年12月25日,斯坦福大學釋出最新的DAWNbench深度學習推理榜單,阿裡雲獲得了圖像識别性能及成本雙料冠軍,打破了基于亞馬遜AWS計算平台保持的長達8個月的紀錄。這是該榜單首次出現中國科技公司。

對,這是中國公司第一次上榜,我相信絕不是最後一次。這隻是拉開了雲端GPU計算強勢登陸雲計算市場的帷幕。

算力不僅指CPU的計算能力,也包括GPU的計算能力,特别是在公有雲中的計算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興起和進入大規模實用階段,GPU的算力将成為企業競争的基本名額。如何更好地使用雲端GPU快速經濟地滿足業務對計算的需求,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城市大腦的關鍵技術能力是對高清攝像頭産生的海量視訊進行高速處理,能處理上千路甚至上萬路視訊的GPU能力會非常必要。作為現代的科技企業,特别是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用好雲端GPU,宜早不宜晚。

多家中小雲廠商登入科創闆,但長遠發展靠技術

相信很多朋友都開通了科創闆的賬戶,其實就是在滬市賬戶上開通科創闆的交易權限。顧名思義,科創闆是為了鼓勵科技創新而設立的股票交易闆塊,規則和主機闆、中小闆、科創闆、新三闆等有很多不同。我這裡講一下科創闆的的差異化IPO條件對雲廠商的影響,簡單來水,從大方向的指引、财務盈利名額等方面,科創闆将所有阻礙中小雲廠商IPO的障礙全部移除了。

  1. 2019年1月30日證監會釋出的《科創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指出:“科創闆重點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

    這是直接點名鼓勵雲計算公司申請IPO上市。

  2. 2019年3月1日上交所釋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闆股票上市規則》指出:

    “2.1.2 發行人申請在本所科創闆上市,市值及财務名額應當至少符合下列标準中的一項:

(一)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于人民币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億元;

(二)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三)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不低于人民币1億元;

(四)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億元;

(五)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産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準許,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産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闆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注意,二到五都删除了盈利要求。這是比照當年美國的納斯達克,那裡孕育了微軟、英特爾等新一代IT巨頭,而當時是沒法要求這些公司盈利的。

可以看到第四、五條簡直就是為國内中型雲計算廠商度身定制的。

3.各地政府對科創闆IPO企業的财務激勵

為鼓勵本地企業赴科創闆上市,很多省市出台多項補貼政策。補貼最高的達到2000萬元,補貼最低的省市也有100-200萬元。上海市徐彙區可給予落地項目建設機關不超過項目總投資50%,且每年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的補貼。

真金白銀的補貼會極大提升雲計算公司上市的積極性。

4.2019年3月1日上交所釋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闆股票上市規則》指出:

“2.4.5 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減持本公司首發前股份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個月内和離職後6個月内不得轉讓本公司首發前股份;

(二)自所持首發前股份限售期滿之日起4年内,每年轉讓的首發前股份不得超過上市時所持公司首發前股份總數的25%,減持比例可以累積使用;

(三)法律法規、本規則以及本所業務規則對核心技術人員股份轉讓的其他規定。”

注意:核心技術人員股份鎖定期,由3年調整為1年,期滿後每年可以減持25%的首發前股份。這意味着,科創闆上市後雲計算公司的核心人員在1年之後,就可以開始部分抛售公司股票套現退場。這也是大力鼓勵雲計算公司上市,畢竟1年後無論盈利與否,員工都可以賣出股票了。

我的判斷是,2019年會有不止1家中小雲計算廠商登入科創闆,以獲得繼續發展的資金支援。但是這裡想強調的是:雲計算的競争将會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場靠技術硬碰硬的戰争,希望上市的公司們能夠沉下心來,真心以客戶第一的價值觀,赢得市場。這既是對客戶負責,對公司自己負責,也是對整個中國雲計算産業的健康發展負責。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科創闆采用的是注冊制,同時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之後每天漲跌幅是20%。這就是意味着,在财務透明的同時,投資者會有更大的投票權,這也能極大降低“割一把韭菜就走”的沖動。

(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