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硬科技 | 微納星空CEO高恩宇:因為太貴用不起衛星正在成為過去式

尋找硬科技 | 微納星空CEO高恩宇:因為太貴用不起衛星正在成為過去式

從來沒有哪個初創行業會像商業航天那樣,将個人的理想、國家的意志以及人類未來的共同命運完美結合。

與微納星空CEO高恩宇的采訪,約在了中關村壹号。離此不遠的地方,是高恩宇曾經工作的航天五院。再往北就是微納星空的AIT衛星工廠,這裡可同時并行數 十顆微小衛星的研制工作。

上個月底,微納星空剛剛宣布完成近3億元Pre-B輪融資,由光速中國、高能資本、歌斐資産聯合領投,鼎晖投資、梅花創投跟投。在此之前,微納星空已吸引了航天科工、中信建投、湧铧投資、比鄰資本、元航資本、中科創星等多家資方的投資。而本輪融資,将主要用于新一代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融合型通信衛星及有效載荷的研發。融資後,微納星空拟實作500kg級衛星研制和批量生産能力。

成立以來,微納星空一直從事衛星研發和制造服務,自主研發衛星平台和星上核心部元件,擁有衛星整星設計和內建測試能力,具備電子通信和光學載荷等衛星系統研制經驗,向客戶提供衛星平台産品或一站式衛星在軌傳遞服務。

微納星空緻力于研發制造高價值、低成本的衛星産品,包括衛星總裝內建制造的成本降低,衛星各種分系統在單機的采購成本降低,讓商業使用者真正的用得起,助力國家“造星”計劃,在科技創新中不斷推動國家商業航天的發展。

目前,微納星空已完成國内一廠(北京衛星工廠)、四站(北京衛星測控站、上海衛星測控站、雲南衛星測控站、新疆衛星測控站)、兩中心(北京研發中心)布局,并在國外建立了歐洲、非洲、中東銷售辦公室。

今年4月,微納星空成功完成了“泰景二号01星”的發射。截至目前,該公司百公斤級以下的衛星已經發射9顆,并已打造八個标準化衛星平台,在國内民營商業衛星公司中位居前列。

國内商業航天處在什麼階段?對于微納星空,機遇在哪?同時又面臨哪些挑戰?針對上述問題,高恩宇向創頭條一一給出解答。

精彩瞬間:

-1-

相比美國,晚了10年

創頭條:能否簡單介紹下國外國内商業航天大緻的情況?

高恩宇:國外的商業航天基本從2005年開始慢慢發展,到2010年技術基本成型并開始爆發,現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有穩定的收入和可靠的盈利模式。

我國的商業航天基本從2015年開始,跟國外的發展有比較大的關系,就像當年的網際網路,美國先發一步,無論是技術能力還是商業模式,都得到了較好的驗證。

國起步還是比較晚,比國外晚10年左右。

創頭條:什麼因素促使國内商業航天的發展?

高恩宇:美國一開始幹的時候,很多人也認為不見得能成功。當它火箭首飛成功,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的時候,才刺激中國民營商業航天的起步。

另外,和國家政策也有一些關系,從我國2012年提出軍民融合之後,到2016年國家航天局釋出《中國航天白皮書》,明确提出鼓勵民營企業、民營資本進入航天領域,中國的商業航天開始加速發展。

歸根結底航天是軍工行業,國家在2015年一直在提軍民融合,鼓勵民企參與國防任務,這種背景下各路資本逐漸重視這一賽道,研發制造火箭、衛星的公司慢慢浮出水面,發展好的,融了很多錢,技術得到沉澱,正在嘗試完成商業閉環的過程中。

-2-

曾經,因為太貴沒人用得起衛星

創頭條:微納星空有沒有對标公司?

高恩宇:嚴格來說沒有具體和誰對标,我們對各家的成果、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結合中國國情及團隊特點,制定了一條更适合自己發展的路徑。

創頭條:我們創立時看到了什麼機會?

高恩宇:國内的商業衛星企業基本是在2015年左右成立的,在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沒有成立之前,需求也是有的,隻是體制内的報價遠遠高于商業使用者能夠承受的報價。

​ 我們看到的機會是,以前航天技術的核心掌握在體制内,按照以前的生産模式,航天産品的成本和生産效率,不能得到降低和有效縮短。

因為成本高,研制周期長,是以衛星應用下遊沒有打開局面,下遊服務商用不起。​ 行業前期相對封閉,體制内機關做完交給國家各部委或國防機關,沒有實作真正商業化的運作,有些商業公司、高校,甚至一些個人,對衛星的通信、導航、遙感的需求,因為太貴沒法得到滿足。

創頭條:民營公司為何能降低生産成本?

高恩宇:成本下降除了政策和商業模式驅動,更多是産品實作了商業化的自主研制和生産,政策上國家允許,然後民營企業願意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薄利潤把産品做出來。

我們這樣的公司出來之後,優化了供應鍊結構,也優化了産品品質體系結構,大幅降低衛星研制成本,讓使用者用得起,讓衛星回歸它作為商品的本質。使用者用好之後,會繁衍出一些更新的要求,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疊代,産業慢慢就會形成閉環。

創頭條:是以我們會直接和體制内的機關競争。

高恩宇:總體上說民營公司是體制内機關的重要補充。産品肯定會有差異,但是面向使用者時肯定多少有些能力和技術交叉的領域,和體制内的機關是既合作又競争,我們有些零部件是他們供應的。

-3-

訂單、訂單、還是訂單

創頭條:國内衛星行業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高恩宇:我們評估下來,包括國家任務、商用任務,10年内大概有接近1.5萬億的市場需求,近5年,每年大概在1300億。

其中大部分訂單還是在體制内,目前民營企業和體制内機關的市場佔有率還是很懸殊,航天科技集團去年産值是2500多億。現在國家非常開放,品質一樣的前提下,誰成本效益高使用者優先選誰。

當下最大的沖突在于,民營企業的技術能力不能适配國家的需求。國家目前的大項目是空間站、飛船、火星探測器、北鬥,民營企業幹不了。

未來一段時間,民營航天企業還是會處在原始技術積累的過程中,體制内的航天發展了六七十年,現在誕生的民營企業,就算有原來的技術經驗,也不可能在三五年内走完原來六七十年的路。

創頭條:我們的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

高恩宇:現在衛星應用市場還沒完全打開,需要時間真正實作商業航天的閉環,需要耐心等待。使用者量有但還是少,與目前行業産能還有差距。現在的任務都是單顆的,比如十個使用者十顆衛星,但十顆衛星都不一樣,不像汽車、電腦批量化的生産,一次幾百顆衛星,這種規模的使用者還沒有達到,有能力買幾百上千顆衛星的使用者現在還沒有出現。

隻有量産成本才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如果每顆衛星都不一樣,每顆就肯定有一個研制過程。同時要看終端使用者對資料量的需求,需要的資料量大,需要的衛星數量就多。

如果達到美國星鍊目前的衛星數量,成本肯定要低很多。對我們來說其實也是分階段的,訂十顆、百顆、千顆,每個不同階段成本下降幅度都不一樣,國内目前還是零散的單子比較多。

創頭條:希望國家如何支援行業發展?

高恩宇:我們最需要的是業務上的支援,國家能夠針對性地把一些任務定向給到民營企業,一個企業成長必須真的有事幹,不管成功和失敗,才有機會去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