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高跟鞋對于女性來說可謂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不僅能夠使身材看起來整體變得修長,而且還有一種别樣的美感。現在高跟鞋底都做得比較高,對于一些女性來說五厘米根本不算什麼。
其實不僅現代社會女子流行穿高跟鞋,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深受女子歡迎了,不過那時叫做“厚底鞋”,雖然具有别樣美感,但穿上卻特别難受,而且很容易摔倒。
清朝時期,“花盆底鞋”是非常受女性歡迎的,為何如此“難穿”的鞋還會受到追捧呢?這“花盆底鞋”有其他的作用嗎?
圖檔:清朝的花盆底鞋劇照
“花盆底鞋”又被人們稱為“馬蹄鞋”,因為鞋子的形狀“上細小下寬大,前扁平而後圓潤”,落地時留下的腳印呈馬蹄狀,故又得此名。
清朝時期,滿族婦女十分青睐這種款式的鞋子,鞋底至少有五厘米長,最高的甚至達到二十五厘米。看到這,也許很多人都有疑問,底這麼高,穿着真的舒服嗎?
答案顯然是并不舒服,那麼為什麼“花盆底鞋”還這麼受歡迎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追溯到古代“纏足”的習慣了。
圖檔:清朝妃子穿着馬蹄鞋劇照
衆所周知,北宋時“纏足”出現,南宋時盛行。纏足在現代人眼中是一種惡習,但是在古代卻很受追捧,被視為是女人别樣的美。
一般來說,四到五歲的女孩就要開始纏足了。等到骨骼發育基本完成,“三寸金蓮”定型之後就可以将纏足布給拆下來了,在古代人眼中,這“三寸金蓮”是最漂亮的腳。
不過,對女性來說卻是一種痛苦,連走路都需要攙扶。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能夠看到那些身份尊貴的娘娘由宮女攙扶着。身份尊貴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纏足的影響,難以正常行走。
纏足一直從宋朝盛行到了明朝,在清軍入關之後,滿族女子看到漢人走路時的優雅姿态,也想效仿,于是紛紛纏足。不過,滿族人是馬背上的民族,纏足後連路都無法正常行走,又如何騎馬?
是以滿族男性對女人纏足表示不看好,是以,清朝首位皇帝皇太極就曾下令禁止女性纏足。其中也包含了統治者的威嚴,不願受漢人文化影響。
後來康熙皇帝也下過同樣的指令,再次強調禁止纏足。若是有違旨意,就要遭到流放的嚴懲。基于此,“花盆底鞋”便應運而生。
穿上這種鞋子,不用纏足也能走出楚楚可憐的步伐,引起男性的憐憫之心,這正是滿族女性所需要的,是以便盛行了起來。
圖檔:滿族女子穿花盆底鞋劇照
此外,“花盆底鞋”不僅滿族女性喜歡,連皇帝也喜歡。因為通過“花盆底鞋”,皇帝便可一眼看出妃子的身份地位。
要知道,古代帝王後宮妃子衆多,佳麗三千。這麼多人,要想記住所有人的面孔是不可能的。這時候,“花盆底鞋”就派上了用場。
身份不同的妃子,腳上穿的“花盆底鞋”也是不一樣的,上面雕刻的紋飾以及挂着的配飾也不同。若是某天皇帝心血來潮寵幸了某位妃子,若日後想再找到這位妃子,隻需要看腳上穿着的花盆底鞋便可找出。
圖檔:皇帝的妃子們劇照
其實“花盆底鞋”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清朝建立之前,滿族先民在征戰途中遇到一大片淤泥之地。當時衆人都停步不前,不知道該如何度過這片泥塘時。忽然,一人提議可以仿照白鶴的樣子,在鞋底綁一些樹枝,這樣就能輕松過去了。
後來,滿族人們就制作出了“花盆底鞋”,就是為了紀念這一場“度泥塘”的勝利。當然,這也隻是一個民間傳說而已,至于真實性還有待考證。
現代社會,“花盆底鞋”已不見蹤影,被高跟鞋取而代之了。雖然高跟鞋穿着很美,但是踩一天下來,腳丫子也是很難受的。不過,為了美,這點疼痛也被大多女性忽略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