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指暗中策劃,讓敵人不知不覺就落入自己的陷阱,可以說是防不勝防。而陽謀則是直接把陷阱放在眼前,對方卻必須心甘情願往下跳。是以,哪種更恐怖呢?
我們說“讀史使人明智”,中國曆史就是一部典型的智慧史,我國曆史上有三大著名陽謀,至今仍令人驚歎,無人可解。
漢武帝的推恩令
自古以來,諸侯、藩王都是皇帝的心頭大患,他們占據一方勢力,甚至不斷膨脹,随時威脅着中央政權,但是又很難拔除,一不小心就會引發動亂。
漢景帝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明代朱允炆削藩引發靖難之役,被朱棣奪位,清朝康熙削藩爆發了三藩之亂,無一不是大動幹戈。而有一人卻不費一兵一卒達到了削藩的目的,他就是漢武帝劉徹。
雖然漢景帝時期平定了七國之亂,但并沒有消滅藩王,藩王們的勢力可謂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漢武帝對此也是十分頭疼。
雖有意加強中央集權,但有“七國之亂”的教訓在前,劉徹并不敢輕舉妄動,和藩王們撕破臉并非明智之舉。就在此時,朝臣主父偃的提議幫劉徹解了難題。
他建議讓各諸侯分封子弟為列侯,也就是除嫡長子外,諸侯的其他兒子們也可以分到土地,當然,分的都是他們爹的地。如果把諸侯國比作蛋糕,之前這整塊蛋糕都是嫡長子的,如今則是讓其他支庶一起來分享,此為推恩令。
此令一出,有人歡喜有人愁,所有庶子們自然是樂開了花,原本自己什麼也得不到,如今也有機會分到土地和爵位,對漢武帝自然是感恩戴德。
而如此一來,諸侯的勢力将會進一步分裂,每傳一代削弱一些,直到最後土崩瓦解,而且還是被自己内部瓦解的。衆諸侯明知如此,卻不能不從。
一方面,這條法令并沒有不當之處,它的本質還是恩賜,另一方面,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們都十分支援這條法令,如果諸侯不同意的話,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内部紛争。
其實一個普通藩王的勢力不足為懼,怕的就是一家獨大和多家聯手,而諸侯們的力量越分散,中央的統治就越穩固。
漢武帝以施恩的方式把藩王的勢力大大削減,手段可謂高明,不僅不招恨,還留下了美名。這也讓人不得不感歎“文”的力量,好的計謀勝過千千萬萬武力。
二桃殺三士
第二個陽謀發生在春秋時期,這個時期國家分裂,戰争不斷,每個國家都想吞并他國,也怕被他國吞并,是以優秀的勇士是國之需求。然而,物極必反,一旦功高蓋主,優秀就成為一種罪過,因為威脅到了君王統治,養蛇還怕被蛇咬。
齊景公時期,他的手下有三個勇士,分别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人的勇猛聞名天下,但卻目中無人,不講君臣綱常。當時的相國晏子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是以建議齊景公盡快除掉他們。但這三人武力非常,硬拼的話沒有勝算。
晏子知道這三人絲毫不講長幼倫常,都居功自傲,于是提出一條計策,讓齊景公賞賜他們兩個桃子,然後又建議三人按照功勞大小來吃桃。
公孫接首先說:我曾經打敗過野豬,還殺過老虎,有資格單獨吃一個桃子。于是,他拿起一個桃子。
田開疆接着說:我曾經兩次擊敗敵軍,有開疆之功,自然有資格吃一個桃。于是,他也拿起一個桃子。
眼見兩個桃子都被拿光了,古冶子不樂意了,他說:曾經國君橫渡黃河,左邊的馬被大鼈咬住,是我潛到水下找到那隻大鼈,把他殺死,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單獨吃一個桃,你們憑什麼不把桃給我?
古冶子的話讓公孫接、田開疆兩人羞愧難當,覺得自己的功勞比不上古冶子,卻毫不謙讓争搶桃子,實在是既貪婪又無恥,于是兩人都把桃子交了出來,而後拔劍自刎。
看到兩人自殺,古冶子十分悔恨,自認都是自己争功才把他們逼上了絕路,實在沒臉活在世上,于是也自殺了。
晏子巧用沖突,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三員猛将,還把自己摘的幹幹淨淨。
這一計的成功也得益于晏子對人性和三人性格的把握,沒有桃子就意味沒有功勞,是以形成三人之間的競争,而隻要有一人參與其中,哪怕明知是局其他人也不得不深陷其中。
圍魏救趙
前面兩個都是朝堂之上的陽謀,這第三大陽謀則是出自戰争之中。
孫膑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曾和龐涓是同窗。龐涓深知自己才能不及孫膑,是以假意将他請到魏國,而後設計砍掉他的雙足,并在他的臉上刺字,令他不能見人。
後來孫膑幸得齊國使者所救,逃離魏國,從此為齊國效力。孫膑多次戰争中巧用謀略助齊國獲勝,奠定了齊國霸業,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王派龐涓攻打趙國,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承諾事成之後将中山送給齊國,齊王答應伸出援手,派出了田忌和孫膑。考慮到魏國派精兵攻打趙國,本國兵力必然空虛,是以孫膑放棄去趙國和魏軍硬碰硬,而是直接選擇攻打魏國。
其實,攻打魏國并非孫膑的目的,他知道消息一旦傳到龐涓耳中,龐涓必然是要選擇回來保護魏國,是以孫膑在路上設好了伏擊,最終魏軍戰敗。
這招計謀孫膑用的十分巧妙,他完全沒有,也不需要隐藏自己的目的,龐涓明知道這是個局卻不得不往下跳,總不能撿了芝麻丢了西瓜,攻了趙國丢了魏國。
不隻是戰争,圍魏救趙對人們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有些事需要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繞開表面直達本質,才能起到一招緻勝的奇效。
小結:
這三大陽謀讓人不得不感歎古人的智慧,它們以生動的曆史事實展現了計謀的力量,思考的重要性,為中國曆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