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以代赭石為主要材料,那是一種赤鐵礦的氧化物,再混合樹脂、樹膠等,制作出具黏着性的紅色塗料,自行調配喜愛的唇膏色,延伸出的唇膏色彩,從紅色、紫色、藍色甚至是黑色都很常見,說埃及人是最早的唇膏控也不為過。
唇妝起源在中國?!
中國北方的紅山文化距今約5,000至8,000年,1983年出土的紅山文化彩塑女神頭像,眼睛以玉裝飾而成,嘴唇則塗上朱砂。對此中國人甚至驕傲地認為,世界最早的唇膏起源就在自家,但若僅是以雕像上的點綴而斷定,頂多隻能說紅山文化具有審美觀念,并不能确定是否普遍使用唇膏。
無法确認中國最早的唇膏起源,那就先來看看日本吧!與西方多元的色彩不同,受中國唐代影響,甚至興起仿唐改革的古代日本,女性竟然慣用由焦油與蜂蠟混制而成的深色唇膏,與唐朝櫻桃小嘴般的「點口脂」完全不同,直至近代,藝妓的妝容似乎較為符合唐代的化妝術。
第一支固态唇膏竟是誤打誤撞
真正的固态唇膏一直到了九世紀才問世,阿拉伯知名醫師暨科學家阿爾布卡西斯(Albucasis)不僅對歐洲外科醫學貢獻良多,第一支固體唇膏竟也是由他發明。
阿爾布卡西斯最初的想法僅是想将香氛壓入模子裡,做成固定形狀的香膏,沒想到加入顔色後,誤打誤撞反而變成固體的唇膏。
唇膏狂熱者-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到了16世紀,漫長的黑暗時代終于過去,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不僅追求白皙的肌膚,更是唇妝史上很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在位44年的她,對于唇膏的迷戀帶動了當時英國的紅唇風潮,她以胭脂蟲、蛋白、阿拉伯膠和無花果汁液等,自制專屬于她的唇膏,并讓唇膏重新出現在英格蘭。但由于價格高貴,隻有貴族女性或是劇場演員才有辦法取得。而後的三個世紀,也依舊隻有演員和娼妓才會使用唇膏。
第一支現代商業唇膏出現
直到19世紀晚期,唇膏的生存開始露出曙光,1870年法國一間名為嬌蘭(Guerlain)的香水公司,生産了史上第一支現代商業唇膏,當時的唇膏是用鹿的骨膠、蜂蠟制成,用紙包裝成型,但當時的唇膏還不能轉出來,是以需要用刷子或指腹來塗抹。至今,嬌蘭仍舊是國際知名的化妝品公司。
沿用至今的旋轉型唇膏
而我們習以為常的旋轉型唇膏,則是在1923年誕生,由美國田納西州的詹姆斯梅森(James Bruce Mason, Jr)所發明,而後他并申請專利。
在當時,默片(Silent Movie)是大衆文化代表,女性會模仿片中的深唇色,是以紫紅、紫色、櫻桃色、暗紅色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顔色。唇膏的價格也不貴,雜志也鼓勵女性使用唇膏。知名美妝品牌伊麗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與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也是從這時期開始,在她們的美妝沙龍裡販售旋轉型唇膏,這個破天荒的設計仍持續沿用至今。
紅唇的深層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女性必須承擔更多勞動工作,縱使原物料取得不易,唇膏包裝的金屬殼也被塑膠和紙取代。但在政府、媒體、店家等都積極推廣唇膏使用之下,化妝反而變得非常大膽,女性被鼓勵擦最鮮豔的口紅來激勵士氣。
香奈兒女士(Coco Chanel)更在當時留下一句經典名言,「If you're sad, add more lipstick and attack.」(如果覺得難過,就擦上唇膏進攻吧!)至今,紅色唇膏仍是勇敢堅毅的象征、女性力量的标志。
彩妝博物館
在2020年,一間由知名彩妝師Rachel Goodwin、美妝資料研究公司Poshly創辦人暨執行長Doreen Bloch,以及Makeup.com前編輯Caitlin Collins共同創辦的彩妝博物館(Makeup Museum)于紐約市開幕,「我希望能彰顯彩妝師對文化标準的巨大影響,以及他們如何改變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Rachel Goodwin表示。
彩妝博物館開幕後的第一場展覽是《粉紅叢林:五〇年代美國彩妝》(Pink Jungle: 1950s Makeup in America),展覽回顧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等好萊塢女星,對于美國的彩妝潮流的影響;一九五〇年代以前的美國,使用唇膏被視為不莊重的行為,但随着二次大戰結束,社會逐漸開放、彩妝工業有了長足的進展,為現代現代彩妝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