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元裡抗英鬥争是怎麼回事?它的意義是什麼?

三元裡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鴉片戰争時期英國軍隊與非官方武裝力量間在廣州市郊外三元裡發生的沖突事件。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鬥争,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敵的愛國精神。

三元裡抗英鬥争中的“漢奸”們:

150多年前,在廣州城北三元裡爆發了一場群眾抗英事件。這一事件當時多有流傳,後來被載入曆史教科書。在曆史上,當地有人“抗英”,也有人“援英”。在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英軍進襲廣州時,曾将一些廣東人組織成苦力運輸隊,冒着彈雨為英軍背送彈藥。

1841年5月底,廣州城北的三元裡爆發了群眾抗英事件,後來這個事件因被寫入曆史教材而廣為人知。

但少為人知的是,就在三元裡群眾抗英的同時,也有不少群眾成為英國軍隊的後援。據記載,僅三元裡一地,在第一次鴉片戰争時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這個數字要遠遠超過喪生三元裡的英軍數量——《南海縣志》稱斃敵十人,英軍司令卧烏古的報告是5人。

不僅僅在三元裡,在兩次鴉片戰争中,都有衆多的中國群眾為英軍以及後來的英法聯軍服務,他們為這些“夷人”提供後勤,刺探情報、引路,甚至直接參與作戰。

這些援英者被斥之為“漢奸”。這種情況在當時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清廷官員慨歎,“漢奸”是清軍戰敗的重要原因。1841年2月,琦善在連吃敗仗的窘境中,上書道光皇帝,指出廣東已不堪作戰,原因就在于廣東群眾除已為漢奸者外,其餘群眾鹹被英軍誘惑以助敵勢;浙江巡撫劉韻珂在奏報中說:“論者本謂該逆(清廷對英軍的稱呼)不長陸戰,而兩年之中,該逆之略地攻城,皆在陸路,且能爬越山嶺,又有漢奸為之導引,各處路徑,較我兵更為熟悉。”

這些寫給皇帝的奏折難免有推卸戰敗責任,誇大事實的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援英”現象的确普遍存在,成為令官員們頭疼的大問題。是以,清軍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局面,一面是要對付裝備先進的英軍,另一面則是要對付數量龐大的援英者。

甚至,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剿滅“漢奸”是比抗擊英軍更緊要的事。比如“靖逆将軍”奕山在對道光皇帝上奏戰果時,每次都把“殺死漢奸”放在斬殺英軍官兵的前面。

所謂“漢奸”,大多數原本是和英國貿易有着千絲萬縷聯系的中國商人和苦力。在中英交戰的局面下,自然容易被國人排斥。而紀律散漫的官兵為了謊報戰績,濫殺貧民,污名為“漢奸”,反過來又更加大了援英者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