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吳
古公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傳給姬昌。
但是按照當時氏族的傳統,王位隻能由嫡長子繼承。
姬昌的父親季曆排行老三,自然沒有資格承嗣王位,這勢必導緻姬昌不能繼承周家的天下。
古公亶父既不願違背氏族的規矩,又為自己不能按心意傳位給孫子姬昌而終日憂悶,郁郁寡歡。
太伯和仲雍知道了父親的心事後,為了順從古公的意願,在父親生病的時候假托下山采藥而從岐山出走,來到西面的吳山,即今天寶雞縣、隴縣交界的新街鎮的吳山。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太伯、仲雍奔吳的開始。
吳山又稱吳嶽,在古代十分有名,被譽為“四鎮”之一,這裡離岐山周原大約100多公裡,一直是古老的狩獵民族吳(虞)族的居住地。
泰伯奔梅裡
泰伯、仲雍入吳山不返,這樣,季曆就被改立為太子。
不久,古公亶父因病去世。
為了照顧氏族的傳統,他臨終時留下遺囑,要季曆将王位歸還給泰伯。
泰伯、仲雍得知父親病故的消息後立即從吳山趕回來奔喪,極盡孝道。
這時,季曆依照父親的遺命,定要把王位讓給泰伯,泰伯堅辭不受。
後來,泰伯見幾次避讓都不行,隻好帶着弟弟仲雍和西吳的族人遠走高飛,舉族南遷。
他們從陝西西部的吳山出發,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向東輾轉遷徙,最後到達長江人海處的江蘇無錫梅裡。
泰伯奔梅裡後,季曆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也成就了大周王室的千秋霸業,世人對泰伯高風亮節的行為贊不絕口。
至德高風
泰伯、仲雍來到梅裡後,和當地人融為一體,并和當地居民一起開發了江南,使得原本先人煙稀少、土地肥沃的梅裡地區逐漸成為人丁興旺、經濟發達的富蔗之地。
泰伯、仲雍也因之被當地人民推舉為部族首領。
後來,泰伯在東吳之地重建國家,國号“句吳”。
“句吳”國逐漸發展壯大,終于在東南沿海站穩了腳跟,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強大的吳國。
句吳國建立後,泰伯卻一直不肯稱王,隻讓人們稱“伯”,并且沒有留下後代,為的就是把王位讓給弟弟仲雍。
大約在公元前1193年,季曆被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殺害,季曆的兒子“昌”要泰伯回中原繼位,泰伯再次讓位于“昌”(即後來的周文王)。
這就是讓百姓肅然起敬的第三讓。
泰伯去世後,仲雍成為句吳國傳代始祖。
[
泰伯去世後,名人對泰伯的推崇多為言表。
孔子《論語·泰伯》稱贊他“可謂至德也矣”;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為“帝王世家”之首;唐代詩人皮日休在《七絕》詩中對他“一廟争祀兩讓君”的行為也大加贊賞。
3800多年來,歌頌泰伯及其立國梅裡的詩歌,有記載的多達300餘首。
帝王的褒揚則表現為追封。
東漢桓帝欽命監修泰伯墓和泰伯廟;晉明帝追封泰伯為“三讓王”。
為了紀念泰伯三讓的至德高風,在泰伯的家鄉陝西岐山北郭鄉叩村、千河河谷、鳳翔縣陳村鎮南吳頭村以及吳山等地都有泰伯廟。
在蘇州和無錫梅裡也修有泰伯廟,規模以泰伯奔吳所在地――梅裡(梅村)的泰伯廟最為宏大。
因為泰伯三讓王位,泰伯廟也叫“讓王廟”,泰伯殿也被稱為“讓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