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朝廷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免除一定的賦稅,不輕易動兵,重視農業,以德化民,使西漢社會生産日漸得到恢複并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而開創這一盛世的兩位君主,就是漢文帝劉恒與漢景帝劉啟。
但随着讀史的漸漸深入,我們不禁要問:漢文帝劉恒,真的算是一位明君嗎?
對此,蘇轍評價:“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都說漢朝的文景二帝是賢明的君主,文帝确實寬容仁厚,有高帝的風範,景帝卻“忌克少恩”,沒有做君主的肚量,不能與文帝相比。
“忌克少恩”寥寥數字,卻精準地概括出了漢景帝的性格特點。
在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與劉啟一起下棋。兩人博弈時,為棋路相争,劉賢對劉啟的态度不怎麼恭敬,劉啟竟然掀了棋盤拿來打劉賢,直接把這位王太子給打死了。漢文帝派人将劉賢的遺體送回吳國埋葬。一直到漢景帝時期,吳國都是諸侯國中最富庶的一個,吳王從此懷恨在心,為之後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隐患。
漢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重用晁錯。晁錯提出削藩政策,劉啟覺得合理,于是下令削除諸侯的部分封地。諸侯不願坐以待斃,于是以被兒子被打死的吳王劉濞為首,七國聯合起兵造反。曾經擔任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建議劉啟殺掉晁錯,向諸侯國們請求和平,劉啟又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殺了晁錯全家,把晁錯腰斬。鄧公谒見漢景帝,認為讨伐晁錯不過是諸侯的借口,要想和平,還要從軍事上入手,漢景帝依然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任命周亞夫統帥漢軍,讨伐叛亂的諸侯王。
七國之亂平定後,周亞夫成為最大功臣,但他性格剛直,得不到漢景帝的喜歡。于是漢景帝借口他要謀反,将其關押,緻使周亞夫憤而絕食,吐血而死。
可以說,漢景帝是一個過河拆橋的“甩鍋”高手,什麼事都不是自己的錯,即使要殺周亞夫,也找了個“不能輔佐少主”的借口,把鍋扣在了劉徹頭上。有人說晁錯、周亞夫等人的悲劇根源在于自身性格和對政治環境的不敏感,但這兩位正是因為性格剛直,才能做出彪炳史冊的成績,讓這樣的兩個人去學習如何溜須拍馬,圓滑處世,難道不是君王的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