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源自: 不相及研究所
在浙江,最重要的人生儀式不是婚喪嫁娶,很可能是搬家。
整個搬家過程,能呈現人類早期馴服城牆的珍貴影像,十裡之外的貪睡素人,都能被突如其來的喧鬧捶了腦子。
“寒假正在冬眠,一聽到對面小區有人敲鑼,我條件反射式地10秒内就穿好了衣服,拿着盆下樓,搶了一堆禮品,回家後狗都沒醒。”
“零下十度,街上沒人,一看到快狗或貨拉拉,百姓立馬尾随而至,像開倉派糧,也像鵝城發槍。”
一場嚴肅的慶祝活動,是以碼到人的多少來評判的,而主人能否快速和鄉鄰打成一片,則取決于抛擲禮品的數量。
第一次目睹如此盛況的外省人,在現場很容易被氣氛感染,周邊便利店的鍋碗瓢盆一向都是俏手貨。
幸運的金币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浙江農村的便利店覆寫度,不如河南的十分之一,後來才明白,大家都是在别人搬家時集中進的貨。
上面的人隔空清倉,下面的人端盆掃貨,現場高頻的換手率,讓人恨不得直接上樓扛走東家的貨箱。
大概就像這樣
主人的橋頭堡早已搭建完畢,正用豐滿的禮包不斷襲擊前去巡山的高鄰。
空中樓閣上的東家,就像祭壇上的諸葛孔明,那一聲歡快的脆鑼就是所有人的東風。
有的鄉鄰比較富有經驗,如果說東家對面的露台是草船,那麼小朋友就是移動的箭靶,主人也希望能讨到未來鄰居少主人的歡心。
大量禮包被攻城車裝載砸向對面,一波齊射就能撿到十多個。
為了提高效率,是真的用上了“攻城車”
在年味越來越淡的當下,每到年底,富裕的浙江人集中搬家,期間迸發出的搖滾Live現場,也是每個參與者的精神春晚。
就連村裡最有威望的長者,也很難有這樣的極限動員能力。
有人反映,現場的人氣也得看平時處的人緣,當然,這也隻是說說,至少環衛勞工在第二天拂曉,很難發現街面上還有完整的剩餘物資。
圖檔來自 三農小毛
這是江南地區特有的喬遷答謝儀式,不是每個浙江的城市都有,有的城市不同的鄉村之間,也呈現多種地域差異,一些地方叫“上梁”,也有的地方很形象,在解放前幹脆就叫“送餓鬼”。
新社會把鬼變成了人,房梁挑高也肉眼可見增高,以前有的地主還從二樓扔下過豬大腿,搶到的人都說好,可現在在六七層樓上,你扔個濕垃圾砸了人,就相當于在街面上多了個幹爹。
在浙江的一些農村地區,這樣的“高空抛物”,在臨近年關,每周都能有十幾次,主人在年底搬家也是為讨個彩頭。
同時,主人為表融入的誠意,在禮包中放進饅頭、糖果或零食,撿到就是賺到,如果是一棟新樓,你在附近半年都不用買糧。
如果有幸趕上兩棟樓同時有人搬家,那還能形成兩軍對射,對面的人甚至還會躲閃,把地上的狠貨像燙手山芋般再給你扔回。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好意不僅能被對方心領,還得神會,除此之外,最好能做到手高眼低。
可以了解為這是魚米之鄉的拜碼頭儀式。
人們在放生池中播撒魚食,兩軍陣前的祭旗誓詞,本質都是給未來壯膽,可浙江人是在這基礎之上又給自己壯了次行。
它辦得是否體面,決定了主人以後的路能有多長遠。
沒人敢怠慢這種儀式,喬遷禮之于一些浙江人,好比帆船之于維京,又如盾牌之于羅馬。
趁手的工具内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社交,也是不可言說的狂歡。
“活動持續的時間,和房頂上東家的手速有關,一般來說,越快就越短。”
“小時候跟爺爺去,長大後帶爺爺去,即使爺爺去了,我也有機會就去,搶到的東西一半給爺爺,他也有機會就給我托夢,告訴我誰家要搬家了。”
江南皮革廠倒閉了都不見得有這樣的壯觀,飄舞而下的雜貨填滿了鄉村的每一條溝壑。
富餘的人氣沿着江南密集的水系蔓延至每個鄉鎮,不僅在浙江,在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鄉村,也多有這樣的儀式。
近十幾年,喬遷禮随着物質條件的豐盈而日漸豐碩,從零食絲襪購物卡,到現金龍井中華煙,據說有人還搶到過茅台,那是第一次見到茅台真的會飛天,藏在了十多個饅頭中間,相當于餃子中的硬币,算驚喜plus。
但也有人表示,自從一瓶5樓飛出的王老吉給村頭的老王開了瓢之後,這種儀式就和自己無緣了,危與機總是相伴相随,就像冰與火很難單獨計費。
一些機敏的紳士,開始從器具上尋求關于拾取效率的慰藉。
在浙江義烏,曾有人投訴鄰居的竿子太長,以至于阻擋了自己對夢想的追求。
街坊們的内卷,從最初的拼孩子,到後來的拼單子,又到現在的拼竿子。
從容積上來看,這樣的改進無疑增加了整場儀式的驚喜成分,我的女同學曾告訴我,她在南京的老爹都不釣魚了,開始在家學織漁網,經常練習捕撈空氣的技術。
在浙江金華,随便一位鄉紳喬遷,你都能感受到什麼才是天降橫财。
套馬的漢子威武雄壯,飛馳的紅包像疾風一樣,一望無際的街道随你去流浪。
南方沒有浪費,隻有對機會無法把持的“犯罪”。
“上梁”主要是源自于古時候“家不可無主,屋不可無梁”的說法。
在古代的鄉村,房頂封頂之後,屋主就會在房頂上撒食物,意思是慶祝自己的房子修好了,要招呼大家同喜,還有的說法是說新房子需要人氣,是以撒上好吃的,以吸引四鄰八舍都來聚聚人氣,給新房子帶來喜氣和财運。
從淩晨四、五點開始,一般持續半個小時,以前的人們簡單淳樸,都是徒手,現在都上了高科技。
一支在技術上趨于完美的竿子,長約12米,考驗的持杖者的心靈耐受力和上肢肌群的力量。
用腰馬合一的力道與殺一儆百的勇氣,才能做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有一次在女同學父親的婚宴上,我向他敬酒,并順耳聆聽了他關于财富的論述,“自古真情兜不住,發财隻能靠技術。”
而我,依舊歸屬于那冷峻的浙江街頭,在淩晨四五點的巷口遊走,我想,事了弗衣去,可能也是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