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案範文彙編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準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難點:了解文中的樂與憂。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叙了作者出行、遊覽、傳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五、教具準備:U盤。
六、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曾有詩雲:“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二、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是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内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钴姆潭記》《钴姆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谪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體感讀。
1、試讀。
A、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B、師範讀課文,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參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搖綴 yáo zhuì 隸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為坻wéi dǐ為嶼wéi yǔ 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爾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過試讀,你感悟到字裡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确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後繼續試讀,盡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3、範讀。 放錄音
4、仿讀。
探究:如果給朗誦配上音樂,你認為選擇怎樣的音樂?
——配古筝音樂,很緩很低的古筝樂曲……
——比較古典,有歡樂,但并不歡快。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
四、整體感覺
1、小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書落實字音、詞義;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2、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随風飄動。
② 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溪流象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隐或現,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靜悄悄的沒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4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似與遊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五、小結
六、作業
1.讀,背課文。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
齊讀課文,讓學生複述課文,體會景物蘊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遊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2、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厘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交代同遊者
三、探究質疑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
3、 遊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寫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第4段描寫了幽深冷寂的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
6、 跟作者同遊的好幾個人,為什麼篇末才能将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怆幽邃”,前樂後憂怎樣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心中憤懑,寄情山水隻是為了擺脫這種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卻人迹罕至,與作者對政治改革滿腔熱情卻遭貶很相似;暫時的歡樂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8、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坻、嶼、嵁、岩,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确。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遊魚,遊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态。“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隐時現的狀态,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凄、寒、悄怆,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四、小結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着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憂傷的感情。
五、作業
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賞讀課文。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 “聞水聲,如鳴佩環”“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确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遊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①遊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态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曆曆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是以,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态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遊魚,
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隻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遊魚的美景。
二、讨論明确
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圍繞小石潭周邊,作者描寫了篁竹、青樹、藤蔓;圍繞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寫了水聲、潭水、遊魚、溪身、氣氛。第1段描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點明小石潭人迹罕至,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這一段寫景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第2段描寫了潭水、遊魚,用的是特寫鏡頭。潭水的特點是清澈見底,遊魚的特點是動靜結合、相映成趣,作者從遊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整段話無一處寫水,又無處不在寫水:魚兒就像在空中浮遊,寫出了水的清;陽光下,魚兒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更顯出了水的清,這種方法叫側面描寫。作者先寫魚兒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這是靜态描寫;忽然,魚飛快地竄往遠處,非常活躍,好像跟遊人逗樂,這是動态描寫。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滲透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感到快樂。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寫小溪,溪身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态;溪水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動态。一靜一動描寫小溪,準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過去,看得見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雲影,亮光閃閃,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精确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态,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進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岩”,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顔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态,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遊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遊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态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拟人。“似與遊人相樂”,采用了拟人的修辭筆法,更把遊魚的神情寫活了。
四、拓展練習
活動設計:假如你就是一位錄像師,請你把文章展現的景物重制畫面、聲光,把文字元号轉化成可感覺的視覺聽覺形象。
活動要求:自行設計,不必拘泥于課文的描述,可以拓展,進行潤色、加工。
小組活動:内部讨論。(教師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組發言人語言展示錄制的設計和内容。
——《小石潭記》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彙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有水、石、樹、竹、魚、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态勢,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态,或動态,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
五、課堂小結。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以寫景取勝。作者以細緻入微的手法,通過形象的比喻,對潭水、岩石、藤蔓、竹樹、遊魚等進行生動刻畫,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達到高度的和諧和統一。文章先寫所見景物,再以特寫鏡頭描繪遊魚和潭水,後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被貶谪後的心情常常是憂傷悲涼的,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小石潭氣氛恰當地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全文形似寫景,實則寫心,往往寥寥幾筆,神形兼備,各盡其妙。
1.課後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七、 闆書設計:
景物:潭水:清澈見底 遊魚:動靜結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氣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發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着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環互相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随風飄動。
潭中遊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靈活,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隐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着,靜悄悄的沒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随從跟着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小石潭記》公開課教案一
【教學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進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和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怆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厘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同學理清思路,掌握課文内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将配樂範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覺效果。
【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卻清晰地記叙了作者出行、遊覽、傳回的全過程,特别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遊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内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接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實際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内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确學習目标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覺課文内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覺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同學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為坻(dǐ)
B、為嶼(yǔ) 為嵁(kān) 佁然(yí)
C、俶爾(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讨論,完成目标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确: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岩各種不同的形狀。
3、遊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确: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厘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确: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安排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曆來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标。
學習目标: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讨論,完成目标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讨論下列問題:
⑴ 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确的動詞?
明确: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⑵ 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确: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确)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讨論下列問題:
⑴ 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确:描寫了潭水、遊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⑵ 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遊魚畫面。)
明确:清澄。作者從遊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籠統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隻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遊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示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⑶ 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遊到這兒,一會兒遊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身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遊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遊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讨論以下問題:
⑴ 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良莠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裡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确: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是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是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确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良莠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讨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裡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裡,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怆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了解?
明确: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懑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解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溢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遊魚、樹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身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遊記裡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示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曆史的遺迹,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需有明确的認識。
四、安排作業
【闆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遊魚:動靜結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良莠不齊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記錄同遊者……
【資料連結】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釋出政令,“革其鄉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身出錢助贖;重視農業生産,曾親自組織農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于時。他寫的《天說》《地對》《非國語》以和被貶後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說以猛烈抨擊,且建立了“生人之意”為曆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聖人”發明曆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議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骈偶文風,并稱“韓柳”,被後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捕蛇者說》揭露社會沖突,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彙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産。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一、教學的目标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叙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内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叙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确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學生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國小生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杜甫曾有詩雲:“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覺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内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遊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潭西南面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曆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叙了作者出行、遊覽、傳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二、教學目标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标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基本内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标設定如下: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本文個别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标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是以,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進而達到提升個人國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标、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讨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國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于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 “休眠”,是以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标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國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國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遊、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遊,寫寫導遊詞并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五、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标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基本内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是以布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于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工具: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檔,教師緩緩導入,
随之課件展示課題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檔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内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入文本,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後總結;
2)範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并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後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雲:“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機關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闆書。(課件展示闆書)
新課标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基本内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了解課文内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内完成,(練習内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後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作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回報”,而且回報越及時越好。是以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資訊回報,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遊
1、再讀課文,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後,在學習小組内展開讨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做定性評價并闆書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遊,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遊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的遊玩興緻。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遊(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标指出“能就适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五)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怆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新課标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六)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麼啟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發言。
新課标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内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業(二選一)
1、你也曾遊覽過一些風景名勝,請寫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處,按遊覽順序寫一則遊記,要求寫出該景物的特征及任務的心情。
這個作業的布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内,能讓學生學以緻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标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着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題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然後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進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标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2、誦讀課文,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郁憂傷的感情
3、學會欣賞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了解課文内容。
三、教學難點
寓情于景的寫法。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師生互動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字詞過關(一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
給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怆()
自己還不會讀的字————————
2、根據課下注釋自己翻譯,不懂的劃出。(二讀課文,讀懂文意)
(1)翻譯下列句子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
(2)不會翻譯的句子——————————————
3、根據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三讀課文,讀出意境、感情)
(1)用課文原句回答
文中寫潭水清澈的句子———————————————————————————————————————————
文中表達作者悲苦心情的句子——————————————————————————————————
(2)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
4、話題梳理
(1)課文抓住小石潭的什麼特點描寫的?請試着分析一下描寫順序。
(2)你認為作者觀賞小石潭的過程中心情有沒有變化?請結合具體語句談談。
(二)課堂學習
1、導入新課(小石潭美景配樂圖導入)
2、作者,背景簡介,解題。(幻燈片)
“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柳”
“永州八記”之四
3、朗讀課文(配樂範讀)
檢測預習(幻燈片)
4、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解釋、翻譯課文
老師點撥強調常見文言現象
(幻燈片)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3)詞類活用: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③鬥折蛇行(鬥、蛇:名詞作狀語,像北鬥星那樣、像蛇那樣)
④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那樣)
⑤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使……寒冷)
5、整體感覺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遊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小組合作回答(要求:盡量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6、賞讀課文。
小組合作交流、老師點撥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确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遊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遊魚的“怡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兩種情态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曆曆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是以,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态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遊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隻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遊魚的美景。
7、探究作品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遊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并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8、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後有什麼收獲?
(1)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讀原文: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确;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會讀文章: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讀寫作背景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了解文意:結合背景體會作者感情,原文中找依據
(2)小結本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三)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遊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遊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覺課文内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目标1、目标2
目标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号說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内容、儀态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闆書課題。)
三、整體感覺課文。
(備學生)如果學生未做充分預習,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時,要求學生落實掌握字詞。
解釋及翻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投影顯示: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清冽()為坻()
B.為嶼()為嵁(山甚)()佁然()
C.俶爾()翕忽()差互()
D.寂寥()悄怆()幽邃()
②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确的一項是()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佁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标完成過程。(目标2)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讨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1.引導讨論下列問題。投影顯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确: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
③遊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确: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厘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确: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熟讀課文。
五、小結:(1分鐘)
請一學生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業。(1分鐘)
1.熟讀并背誦全文。(A)
2.翻譯第二自然段。(B)
3、《掌握國文》(C)
七、說課精要:文章技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厘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内容。輔之以配樂範讀,學生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覺效果。詞語、生字在預習中解決,對文中的一些活用現象不必涉及,隻作整體了解即可。
八、教學後記: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1、按學号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二、複習舊課,導入新課。(1分鐘)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曆來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标。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标的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引導讨論下列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讨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确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确: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确: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闆書或投影顯示: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确)
移步換票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讨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②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投影錄像:潭水、遊魚畫面。
明确:清澄。作者從遊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隻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遊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③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遊到這兒,一會遊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
遊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遊魚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引導讨論以下問題:
①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什麼修辭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裡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②如何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投影或闆書顯示:
小潭源流
溪身
鬥折蛇形
明滅可見
曲折、蜿蜒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比喻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讨論以下問題:
①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裡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裡,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怆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了解?
明确: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懑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投影或闆書顯示: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四、.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遊魚、樹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3、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凄涼的心境;
二、教學重點: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難點: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的樂與憂
四、教學工具:多媒體
五、教學流程
1、詩歌導入:同學們,大家先看一首詩,多媒體展示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其二十》:“謝客風容映古今,發源誰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這首詩中柳州深是指哪個詩人嗎的?對了,他就是唐代詩人柳宗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闆書:小石潭記,柳宗元 )
2、多媒體展示“作者介紹”和 “記”的文體知識
作者介紹: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在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貶湖南永州,後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馬時,寫下了有連續性的山水遊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一篇。
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以叙事為主,可記遊,可抒情,可議論,可描寫。
比如《桃花源記》 《嶽陽樓記》 《核舟記》 《醉翁亭記》
3、感覺文章
(1)初讀: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順,聲音洪亮。
(2)正音:有沒有不會讀的字詞?如果沒有,我從文章中挑了幾個詞語來檢查一下,哪位同學願意給大家讀一下?
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為坻 (chí) 為嶼(yǔ) 翕(xī)忽 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佁(yǐ) 然不動 俶(chù)爾遠逝
龔 (gōng)古
讀得很好,下面大家齊讀,每個詞語讀兩遍
(3)聽讀(播放多媒體):我們聽一聽錄音示範朗讀文章,注意體會作者感情
(4)同學推薦代表範讀。要求帶着感情朗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教師評價:讀得很好,并且能夠帶着感情。我們就從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現作者感情的詞語。
小石潭記教案 篇8
【教學立意】
《小石潭記》是以寫景記遊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記遊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變化本課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提示、書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遊記散文叙事寫景、抒情狀物相結合的特點;啟發學生通過品位語言,體會作者在此篇遊記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動描寫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環境景物的清幽靜谧之美,抒發了作者貶谪後的孤凄悲涼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覺課文内容
2.通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複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谪後的孤凄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1.借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導入文本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砺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緻)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範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内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麼?(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内心的喜悅,向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細緻閱讀文本: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遊魚)
④作者對本次遊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記教案範文彙編8篇】相關文章:
1.小石潭記教案彙編6篇
2.小石潭記教案彙編六篇
3.小石潭記教案彙編9篇
4.小石潭記教案彙編八篇
5.小石潭記教案彙編7篇
6.小石潭記教案彙編五篇
7.小石潭記教案彙編10篇
8.小石潭記教案範文八篇
9.小石潭記教案範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