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拉貝之門"曾經是"生命之門"

作者:光明網
這"拉貝之門"曾經是"生命之門"

公衆正在參觀展覽"命運與共和國- 約翰·拉貝及其家人與中國的友誼"。崔小征,南方新聞記者

在第七屆全國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公益日當天,"命運與聯邦——約翰·拉貝及其家人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舉行。展覽複制了位于廣州路小火橋1号拉貝樓的"拉貝門"作為展覽的入口。83年前,正是在這裡,拉貝戴着頭盔,聽着電話,冒着生命危險收留了許多前來尋求庇護的中國難民,留下了他著名的拉貝日記。這扇門就這樣變成了希望之門,災難中的生命之門。

拉貝從德國到中國旅程的完整故事

進入"拉貝門"是展覽的前言,三個主要部分分别是"漢堡之子,中國的邊緣","留在南京,伸出援手"和"不要忘記拉貝大愛永恒"。展覽以70多幅圖檔和40多件展品講述了約翰·拉貝的一生。

約翰·拉貝(John Rabe)68年生命中有近一半是在中國度過的,或者與中國有關。在"漢堡之子,中國的邊緣"一節中,時間軸的呈現,穿插着具有代表性的圖像,濃縮了從1882年拉貝出生在德國漢堡到1938年拉貝離開南京的56年,包括拉貝的出生家庭,他的青少年時代,他的非洲經曆,以及他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 中國天津和南京。這部分在以前的展覽中較少被報道,許多照片首次在紀念館展出,展示了從德國到中國的拉貝,從青年到中年拉貝的觀衆。

在"留在南京,幫助"部分,它展示了拉貝被任命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與難民之間的互相感激之情,以及拉貝日記的出版和出版,這是一份重要的曆史文獻。展覽摘錄了拉貝日記中的一段話:"難道我們不應該試着幫助他們嗎?至少救了一些人,對吧?如果這些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呢?"這一系列的問題,表達了拉貝對南京人民的同情,在他心目中,在南京已經共同生活了6年多,作為他們的同胞,是以他決定留下來幫助南京人民度過難關。由于拉貝的德國身份,他被同僚們一緻推選為人道主義救援機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

拉貝幫助了南京難民,南京人民對他心存感激

在"不要忘記拉貝大愛永恒"一節中,它介紹了拉貝戰後傳回德國的情況,拉貝家族與中國的友誼,以及拉貝精神的當代意義。其中,展覽還介紹了南京對拉貝家族的援助。

戰後,當拉貝家族的困境傳到南京時,南京成立了一個捐贈委員會,當時富裕的南京人用捐款購買奶粉、香腸、咖啡、黃油和果醬,送到拉貝。展覽展示了南京市檔案館當年提供的協助拉貝相關信件,這些檔案生動地告訴南京市民不要忘記拉貝的感激之情。

在展覽中,參觀者還将看到許多拉貝與中國友誼的例子,例如拉貝家族将拉貝的墓碑捐贈給南京儲存,南京市政府資助柏林拉貝公墓的翻新和更新,拉貝的故居成為拉貝紀念館,拉貝後來的參觀者參觀了拉貝的故居和南京大屠殺侵華日軍受害者的紀念碑, 根據歌劇《拉貝日記》在拉貝的家鄉演出,每年11月在南京舉行國際和平步行活動。人們以各種方式向拉貝所代表的國際朋友表示感謝和尊重。

此外,展覽還以主題形式展示了拉貝日記的發現和出版。觀衆可以看到,拉貝的孫女萊因哈特1996年在紐約釋出的拉貝日記照片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近年來,拉貝日記已被翻譯成中文,英文,日文等版本。2017年,拉貝的孫子托馬斯·拉貝将拉貝的《南京日記》贈予中央檔案館,并在南京出版影印本,成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南京大屠殺曆史的重要文獻。

對"别忘民族恥辱,我這一代人自我完善"更是一種了解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陳先生受約翰·馬吉牧師的邀請,擔任約翰·拉貝先生的助手,幫助拉貝了解難民收容所的實時情況,并與食品委員會副主任休伯特·索恩(Hubert Thorne)一起向安全地區運送食物。展覽開幕當天,陳世軒的孫子陳世軒也來到了現場,他告訴記者,小時候聽父母講述南京大屠殺期間爺爺奶奶的故事,是以"别忘民族恥辱,我這一代人自我完善"更加了解。"我希望每個中國人都會記住在黑暗中幫助我們的國際朋友,每個中國人都會記住在大屠殺期間留在危險之城的同胞。他們是愛國的人,他們努力幫助他人。"

南京居民劉彤告訴記者,他對這次展覽有很多感受,不僅要更多地了解拉貝先生在大屠殺期間對中國難民的無私幫助,還要再次深刻體會到戰争的殘酷和"落後必勝"的真相。"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該努力工作,過上美好生活,珍惜和平,永不忘曆史,為國家的繁榮和實力做出更大的貢獻。"劉彤說。

來源:南京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