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課上講到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奇迹時,張智推薦學生去看電視劇《山海情》。很多學生是以懂得,今昔之間的脫貧史也是中國共産黨為實作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矢志不移的奮鬥史。
張智是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課上總會引入一些優質影視劇。在講到引導學生确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的内容時,他談到電影《長津湖》,透過銀幕,學生們真切地體會到志願軍戰士何以成為“最可愛的人”。
思政課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教學新形式。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編劇、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原主任龍平平,曾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裡,為青年學子上過一堂“實景沉浸式思政課”。他鄭重地說:“《覺醒年代》有續集嗎?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要以他們為楷模,把我們這個國家建設好,去實作這些革命烈士的遺願。”
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上司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讨班開班式上指出:“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管道,推動黨的曆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
當紅色文藝作品被引入思政課堂,如何種好“覺醒”的種子?
“如果年輕人不喜歡,就是失敗”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黨史學習教育專題調查顯示,43.3%的受訪者選擇影視劇作為了解黨史的主要管道,《開國大典》《紅色娘子軍》《長征》等都是令受訪者印象深刻的紅色影視劇。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馮務中開設的思政課在校内人氣很高,經常“一座難求”,他給學生推薦的“紅色劇單”包括:《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開國大典》《恰同學少年》《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海棠依舊》《功勳》等。
馮務中感歎,去年一部《覺醒年代》“覺醒”了新時代的青年一代。“這些覺醒的種子以後必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長成大木、拄撐長天。這就是紅色文藝作品的魅力和威力,可以起到教師講授所難以起到的作用。”
最近,在劇集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同名長篇曆史小說《覺醒年代》出版。龍平平坦言,這部劇播出前,他有點兒“犯迷糊”,自己60多歲了,也不知道年輕人現在究竟是怎麼想的。
龍平平說:“年輕人究竟需要什麼?我在寫作的時候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判斷,也沒有迎合年輕人的想法。但是我知道,如果年輕人不喜歡,就是失敗。”
播出後,網友們的觀劇熱情,讓龍平平學會了一些很新潮的網絡詞彙,比如“彈幕”“催更”。觸動他的,還有網友們一句句用真情實感寫下的劇評:“我們的考點,是他們的一生”“他們最先醒來也最先離去”“延喬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
“我受到了一次非常大的教育:真是低估了當代青年的政治鑒别力和藝術鑒賞力。這部劇在播出時被年輕人不斷催更,那些彈幕留言很感人。年輕人用他們的網絡語言,如YYDS、破防……向100年前的年輕的革命先烈,表達強烈的英雄崇拜。清明節時,他們在龍華革命烈士陵園的墓碑前堆滿鮮花,表達對先烈的感激之情。”龍平平說。
令龍平平頗感驚喜的是,陳延年、陳喬年因為這部劇而成了“青年的朋友”。“《覺醒年代》中偉人的家庭生活、父子關系很生活化。網上好多人說‘看到陳延年和陳獨秀吵架的時候,和我跟我爸吵架一樣’,這樣的思想碰撞,兩種不同時代的表達,我在寫這個電視劇的時候還真沒想到。”
曆史人物鮮活起來,紅色影視劇影響潛移默化
2021年,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别是影視作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優質紅色影視作品對年輕學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在北京某所重點中學擔任國中國文教師的陳立是95後,她在課堂上問初一的學生是否看過《覺醒年代》,結果大部分學生特别激動地舉手:“我看過,我看過!”陳立蓦然意識到,從紅色電視劇裡,這些00後學生能更加容易、真切地體會到人物的情懷與情感。
陳立在大學讀中文系時,老師會在文學課堂上播放一些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并點評,例如《青春之歌》《紅岩》《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陳立當時就很喜歡“在課堂上看電影”這種形式。
北京某高校2021屆碩士畢業生王佳提到,讀研期間在網上看到講述方志敏故事的電視劇《可愛的中國》,她腦海中冒出的第一幅畫面,便是國小時老師領着全班同學朗讀課文的場景。“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将代替了悲歎,笑臉将代替了哭臉……生之快樂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将代替了凄涼的荒地!”
王佳覺得,一部好的紅色題材影視劇可以把自己拉回到曆史的洪流中,劇中人物不再僅僅是課本上的白紙黑字,變得有血有肉、靈魂飽滿。
很多紅色影視劇吸引年輕一代群體的追随,是因為它們沉浸入曆史,又鮮活于熒屏。
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郗傑英認為,《覺醒年代》之是以讓青年那麼震撼,是因為“情節和細節的真實,可以讓人感同身受”。
龍平平表示,他在創作劇本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突出作品的“思想性”,“一部電視劇、一部小說,要寫曆史事件、曆史人物,作品表達的是你自己的一個曆史觀,表達你對曆史和人物的看法,在有根據的史料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
龍平平指出,要展現100年前毛澤東、李大钊這些先進分子的思想,就要從他們的一些文章著作當中進行提煉、概括和升華,不能完全照搬,否則那就和看教材一樣了。“要變成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放到一個特殊的環境當中去了解”。
龍平平認為,當代青年需要了解關于建黨的曆史知識,讓100年前的90後、00後與今天的90後、00後進行“溝通”。
“我們幾千年文明的傳統、英雄崇拜深深植根于當代青年的心中,抹不掉。這就叫正能量。這種正能量在我們整個社會、整體青年當中是主流。在每一次重大的曆史關頭,沖在最前面還是青年。”龍平平感慨。
紅色文藝作品正在成為思政課堂的一部分
紅色文藝作品獲得火熱的市場回報的同時,也正在成為高校思政課堂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馮務中在清華大學主要講授的課程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他在慕課和課堂教學中時常引入多種文藝作品,為教學增色不少,因而被稱為“具有文藝範兒的思政課”。
“無論是在課上播放片段還是推薦大家課下觀看全部,很多紅色文藝作品都能起到感染人、打動人、激發人的作用,成為思政課的重要補充和重要載體。”馮務中認為,在思政課教學中适當引入文藝作品,可以化靜态為動态,化平面為立體,化抽象為形象,進而化沉悶為鮮活。
“思政課既要‘課以載道’,也要‘傳道于文’。這裡的‘道’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這裡的‘文’指的是各種文藝形式。”馮務中進而認為,思政課開好了,就會成為學生認識曆史的顯微鏡、把握現實的方位儀、預見未來的望遠鏡。
張智分享,在課後有學生給他留字條,表達對課程的肯定,對此他感慨:“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将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張智覺得,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課堂是主管道,但是也要關注微循環。“我們既要抓好主管道,也要激活微循環,實作互補和結合,善于從學生的平時日常、交往交流中做思想教育工作”。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孫宏豔說,以紅色影視劇作為思政課程的範例形式引領青年思想,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因為青少年喜歡形象化的、故事化的教育方式,并且,紅色影視劇宣傳的是正能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政課的方向是一緻的。
在孫宏豔看來,年輕人正在用他們的學習方式與表達方式來接近紅色經典,傳播紅色文化。例如,他們描述共産黨用了“史上最牛的創業團隊”這樣的詞語,表達積極向上的會用“很馬克思”。
龍平平亦認可,将一些影視作品引入思政課,能夠幫助大家學習黨史、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講黨史不能夠概念化、教條化、書本化。”把原來課本裡那些“概念化”的人物變成鮮活的人、和當代人面對面溝通的人物,如是就對曆史、對黨史有了感性的認識。
“紅色影視+思政課”,如何實作雙向提升的功效
紅色影視作品開始成為思政教育的組成部分,這一趨勢呼喚兩個層面的提升:學校思政教育品質,紅色影視劇創作品質。
郗傑英指出,現在思政課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對青年的感受力,感染力和接受度。
郗傑英說:“一是實事求是。要講真話、道實情。要結合青年實際生活中感覺、感受到的實際場景,再引申到道理、真理;二是講‘三史’要真實、生動,以人帶事;三是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現在青年中那些自發的學理論、學曆史的興趣群體特别值得重視,鼓勵支援他們成為青年思政課的一支重要力量;四是努力變‘理直氣壯’為‘潤物無聲’。”
紅色影視劇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手段。那什麼樣的作品适合進入思政課堂?
縱觀以往的“爆款”紅色影視劇,往往能發現一些相似的成功因素,以及跟随時代進步的新“亮點”。
例如2007年播出的《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的讀書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以毛澤東、楊開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毅等為代表的優秀青年朝氣蓬勃的學習與生活故事。該劇播出時,全國多地的年輕人在網絡上開辟了《恰同學少年》觀後論壇,到湖南第一師範參觀的遊人大大增加。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提到,《恰同學少年》因為大膽起用了一批青年演員,并果斷吸納了那一階段的青春偶像劇的成功類型元素,不僅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赢,更新了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的範式,也直接影響了此後一批電視劇創作,并為當下的此類影視劇奠定了良好的行業基礎。
說到2021年的“爆款劇”,孫佳山肯定了制作手段的進步。他舉例,像《覺醒年代》就調用了大量在電視劇中并不常見的電影的制作手段。“既将複雜的曆史線索予以寫意的視覺呈現,在表意方式上也實作了自成一派式的創新,在國内電視劇中罕見的大量多機位拍攝則最大化地傳遞出了演員、道具和場景的細節”。
在馮務中看來,适合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紅色影視劇,應具備三個特點:一是“紅”,三觀正确,政治性強,正能量為主,但又不是說教;二是“真”,符合曆史真實和生活真實,有真知灼見和真情實感,不是“神劇”;三是“活”,不死闆,不單調,有起伏,有靈氣。
将紅色影視劇引入思政課,應與青年成長的需求和目标高度貼合。馮務中說,好的文藝作品是認識曆史、接受真理的引子,但是再好的文藝作品也不能取代相關的曆史著作和理論著作。“要深入了解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和成就,還是要系統學習《中國共産黨曆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改革開放簡史》等正史。”
孫宏豔也提醒思政教師注意一點:使用“紅色影視+思政課”這一方式,應當遵循“适度、适合”的原則。
“國小生更适宜通過影視片等來講故事,但是到了國中高中甚至大學,随着他們思維能力的快速發展,就需要把故事、影視劇等進行提升,既要有好故事,還需要提升到思想認識上去。另外,不能曲解曆史、戲說曆史,尤其是小孩子,他們可能會把戲說當成真的,這就不适合不适度。”孫宏豔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梅潇予 視訊制作 沈傑群 餘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