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流着眼淚的小男孩,叫做周宗松。6歲那年,他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幫媽媽打針,照顧殘疾的繼父。為了省錢,他常年吃青菜豆腐。
周宗松,出生于雲南會澤一座偏遠的山村,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
他的生父患有心髒病,不幸撒手人寰;他的母親張發翠常年遭受痛風折磨。
張發翠為了養活兩個兒子,拼命幹活,結果身體越來越壞。
好在老天眷顧,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張明才。
張明才是個踏實、勤勞的好人,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這個生活在黑暗中的家庭。
他不僅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幫助張發翠還清了前夫因為治病産生的債務,還将兩個繼子視為己出。
為了讓病妻和孩子們過上好日子,張明才同時打兩份工。
天有不測風雲,張明才因為勞累過度,某天突然暈倒了。
清醒過來,他發現自己什麼都看不清了!
張發翠心急如焚,身體徹底垮了,癱倒在床上無法起身——長年痛風導緻四肢嚴重變形,期間,還患上了心髒病和支氣管炎……
家裡的兩個大人,一個看不見,一個走不動。
親戚們實在不忍,就湊錢給張明才做了眼部手術。
于是,家裡欠下債務,經濟情況不容樂觀。
張發翠的大兒子,不得不辍學,跟着繼父外出打工。
于是,周宗松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
那年,他才6歲。
每天早上5點,周宗松就起來了,他燒好開水、做好早飯,幫助媽媽打針,然後再去上學。
家裡離學校遠,路也不好走,但是,周宗松每天中午都會趕回來,再給母親打針、做午飯。
如此,周宗松每天要往返兩次,走兩個多小時。
對此,張發翠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老大連國中都沒讀完,為了這個家去打工,省吃儉用給我治病。老二因為營養不良,個頭都沒其他孩子高……”
後來,作為貧困戶,張發翠一家跟着村裡,搬到了會澤縣鐘屏街道木府社群。
這樣,周宗松上學終于友善一些,不用每天走兩個小時的路了。
隻是,這個家庭依然拮據。
周末的時候,周宗松常常推着母親的輪椅,兩人一起去菜市場買菜。
買來買去,基本上都是那幾樣:青菜、豆腐、洋芋……
這就是周宗松的日常夥食。
2020年,記者得知情況,特地過來采訪,為這一家人尋求社會的幫助。
當時,記者問周宗松:
“你給媽媽打針,害怕嗎?”
周宗松流着眼淚回答:
“害怕。”
“害怕什麼呢?”
“怕媽媽疼。”
然後,周宗松說:
“以後我想做一名醫生,因為可以幫助病人減輕一些痛苦。”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個小小的男子漢,懂事得讓人心疼。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友友們留言讨論~
(這裡是不懼孤讀,分享一切喜歡的故事、書籍、人物傳記,謝謝您的閱讀~)
#我眼中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