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說什麼是法屬印度支那
法國印度支那(French Indochina)是法國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殖民地。法國在該地區的殖民統治,從1887一直到各地區獨立革命和随後的越南戰争為止,約有70多年之久。在殖民統治時期,法屬印度支那包括交趾支那(Cochin-China)[越南語:Nam Kỳ;漢字∶南圻,意思是南部。交趾支那位于越南南部、高棉之東南部。在法國殖民地時代,該地的法語名稱是Cochinchine,首府是西貢。]、安南(Annam)、高棉、東京(Tonkin)[越南的東京]、廣州灣(Kwangchowan)[湛江比區舊稱廣州灣]和寮國等地區,其勢力範圍還擴充到了中國雲南。
今天,這一法屬殖民地區被劃分為越南、寮國和高棉三個國家。雖然戰争和内亂打破了這些國家和地區早期曆史和文化的延續性,但是,法國占領多年,這些地區人民總體的生活狀況和文明開化情況顯著得到了提高。
早期剝削和殖民
雖然早在十七世紀,法國就有傳教士進入越南傳教,但法國人正式占領了該地區是從1887年算起的,當時法國在這裡成立了一個名叫“法屬印度支那”的聯邦。
他們将該地區稱為“殖民地開發(colonie d'exploitation)”,或者用更溫和的英語翻譯為“經濟利益的殖民地(colony of economic interests)”。法國人對當地的鹽、鴉片、米酒等商品征收的高額稅收,大大充實了法國殖民政府的金庫。據統計,到1920年,僅這三項收入就占了占了當局政府财政收入的44%。
随着當地居民的财富幾乎耗盡,法國人便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轉向開發該地區的自然資源。之後,越南就成為了鋅、錫、煤以及水稻、橡膠、咖啡和茶葉等經濟作物的豐富來源。高棉可提供胡椒、橡膠和大米;然而,因為寮國沒有有價值的礦山可以開發,法國人就大量采伐昂貴的木材。
大量優質橡膠供應導緻了Michelin等法國著名輪胎公司的成立。在殖民統治期間,法國還在越南投資些工業化項目,建造工廠以生産香煙、酒精和出口紡織品。
二戰期間日本的入侵
1941年,受西方文化影響而迅速崛起的日本帝國入侵法屬印度支那,當時納粹聯盟的法國維希政府(Nazi-allied French Vichy government)就将印度支那移交給日本。在日本人占領期間,一些日本軍事官員開始大力宣傳“大東亞共同繁榮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的思想,積極鼓勵該地區的民族主義和獨立革命運動。然而,日本東京軍方高層和本國政府實際上隻是打算将印度支那作為他們國家錫、煤、橡膠和大米等必需品的重要來源地。
事實證明,日本根本沒有也不可能解放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變得比法占期間更為糟糕。
大多數印度支那公民很快就明白并覺醒了,日本人比法國人更加殘酷,隻是無情地剝削他們、占有他們的土地和掠奪他們的資源。這引發了當地人民的抗争。越南人民自發組建了遊擊隊、成立了越南獨立聯盟(the League for the Independence of Vietnam,越南語叫Viet Nam Doc Lap Dong Minh Hoi,簡稱“越盟”(Viet Minh)。越南人民英勇反抗日本人的占領,他們将農民抗日積極分子和城市民族主義者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帶有共産主義色彩的獨立革命運動。
二戰結束與印度支那解放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法國希望其他盟國能把它原來的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歸還給它,但遭到印度支那人民的廣泛反對。他們希望自己能獲得完全的獨立,這種分歧引發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戰争和越南戰争。1954,胡志明(Ho Chi Minh)率領的越南人在奠邊府決戰中打敗了法國人,法國人通過了1954的日内瓦協定,便放棄了對前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之後,印度支那的越南、高棉、寮國都分别獲得了完全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