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跨界融合,産業協同發展。
頭圖來源丨IC photo
來源 |36氪研究(ID:kr_research)
(ChinaIT.com訊)智能網聯汽車是車聯網與智能車的有機結合,即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控制器和執行器等裝置,運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作車與人、路、雲等資訊共享互換,具有自動駕駛功能,逐漸成為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的新一代汽車。在汽車行業大變局中,具備電動化、智能化與網聯化三大特征的智能網聯汽車順應行業變革趨勢,已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興産業之一及各整車廠重點發力方向。
發展背景
近年來,為進一步踐行大陸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型政策,搶抓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同汽車産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導汽車産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與網聯化方向發展。目前,大陸已形成包括頂層産業發展規劃、法律法規、路測、商業化應用等在内的多層次、寬領域的産業發展戰略,并建立起長沙、無錫、天津(西青)、重慶(兩江新區)四大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為智能網聯汽車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圖1:大陸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政策例舉)
技術路線:車路協同
大陸智能網聯汽車采取的技術路線為車路協同,基于人工智能、雲計算、邊緣計算、5G等各項技術,連接配接“智慧的車”與“智慧的路”。“智慧的車”即搭載各類智能軟體及硬體裝置的自動駕駛車輛;“智慧的路”則指的是在各類路側設施協助下,輔助自動駕駛車輛進行環境感覺與即時通信。車路協同實作的關鍵在于人、車、路、雲四要素的實時資料互通。
人:駕駛員在車載終端OBU、傳感器、高精度地圖及定位系統等軟、硬體設施協助下,可更為精準與高效地判斷車輛行駛及交通路況。同時,智能座艙及車載娛樂軟體系統的搭載,使得駕駛員與車輛之間的互動更為智能與實時。
車:車輛通過車載硬體對行駛環境進行感覺,這是智能網聯汽車落地的首要環節。各類車載硬體包括攝像頭、超音波雷達、雷射雷達及毫米波雷達等。雷達與攝像頭捕捉、接收與車輛行駛相關的視訊、圖檔及電磁波等資訊,疊加控制執行硬體系統,進而判斷道路交通實時情況,輔助自動駕駛的實作。
路:路側通信單元RSU、路側感覺設施如攝像頭和雷達、計算控制設施等硬體構成“智慧的路”基礎設施。在各硬體協作下,理想的“智慧道路”可集環境感覺、實時通信、規劃決策、自動修複等功能于一身,通過實時收集車輛行駛及道路交通資料,實作資料動态互動,進而輔助駕駛決策。
雲:雲控平台是引導智能網聯汽車有序運作的“無形大腦”,人、車、路之間的資訊互動離不開雲控平台的輔助。傳感器在收集車輛與路況資訊的同時将其上傳至雲端,借助雲控平台雲計算及邊緣計算功能完成資訊互動及決策分析後,再将行駛決策傳回車輛。
産業生态
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生态可分為基礎層、傳輸層與應用層。
基礎層。基礎層包括各類車載及路側軟硬體裝置和整車裝配制造。晶片、傳感器、高精度地圖、線控底盤、智能座艙配置與軟體系統等與車輛結合,使得車輛自主完成定位、感覺、決策規劃與轉向控制等行駛功能,是實作車輛智能化與網聯化的基礎。
傳輸層。傳輸層對車輛行駛及路側交通資訊進行實時整合與互動處理,是引導車路協同的關鍵。傳輸層的主流技術包括專用短程通信技術DSRC與C-V2X,其中C-V2X可較大程度跨越通訊距離障礙,已成為大陸首要攻堅的通信技術。
應用層。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主要分為載人與載物兩類。載物類商用智能網聯汽車已在倉儲、末端物流、環衛、礦區、港口碼頭等場景下實作部分商業化落地;而載人類乘用智能網聯汽車受法律法規及相關技術的影響,落地難度較大且應用範圍有限。
(圖2: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生态)
産業發展前瞻
車路協同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加速提升
近年來,大陸持續加快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車路協同場景應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從測試驗證轉向多場景示範應用。各地政府也積極推動産、學、研融合,旨在突破自動駕駛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交通資料共享和路測結果互認。長三角、京津冀、湖南城市圈與四川城市圈等均開啟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共建的探索,為産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測試示範環境和條件。預計到2025年,部分自動駕駛及有條件自動駕駛級别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将突破5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将在限定區域及特定場景内實作商業化應用。
産業跨界融合趨勢明顯,網狀生态建構進行時
不同于傳統産業,智能網聯汽車具備天然“跨界融合”特質。汽車與能源、交通、資訊通信、金融保險等産業的協作趨勢愈發明顯,産業之間互相交織的網狀産業生态正在形成。特别是在城市交通場景下,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大陸已确立16個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的試點城市,為智能網聯汽車全面賦能城市交通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