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釋出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多少人還活在中國科大人才培養與清華北大不分伯仲的夢境中?其實:以海外頂尖學術品質論,科大,早就被清北按在地上摩擦。唯有資格與南大一道在地闆上抱頭痛哭而已。

七年來,被清北碾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校友基金會系統分析了最近七年來的斯隆研究獎的國内名校校友獲獎趨勢發現:2016年至2022年,清華、北大的斯隆獎獲獎校友均各為科大的3倍左右,呈碾壓之勢。

統計近7年斯隆獎國内高校大學畢業獲獎者後可發現: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分别是獲獎校友最多的高校。複旦、浙大、武大等獲獎人數較少不比較。本研究對于前述四校獲獎人數、獲獎學科分類等情況進行統計,用資料和圖表直覺得出結論:以海外頂尖學術人才論,清北已呈碾壓之勢,中國科大隻與南大齊頭并進。

諷刺的是:最近兩年,國内自媒體連年稱贊(斯隆獎)“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連續四年皆有校友上榜,這從側面展示出兩校的大學培養水準在國内處于頂尖行列,神一樣的bug級存在”。這種表揚,八九十年代的科大人,隻會當做貴校廟門被拆的挖苦了。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在2016至2022年共7年間,中國科大曆年獲獎人數均不高于清華大學。僅在2018年以2比1勝出北京大學(随後兩年被1比9,1比7幾乎一個數量級的碾壓)。年複一年的羸弱導緻了累計人數較量中的潰敗。7年間斯隆獎獲獎者中北大為31名,清華為27名,而中國科大僅10名,與南京大學的7名處于同一梯隊。獲獎人數差距高達3倍,中國科大的海外人才競争是否顯疲态了?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人數與學科分布分析:偏科之痛

從獲獎學科分布來看,清華和南大相對均衡。清華大學在六項學科均有2名以上獲獎者,南京大學則在四學科均有1名以上獲獎者;科大和北大雖然均為偏科生,北大數學16人獲獎,令無人獲獎的科大望塵莫及。化學是科大唯一優勢,7人獲獎對比北大10人獲獎仍小有差距。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未來趨勢看,科大在斯隆獎上與清華、北大差距隻會越來越遠。既不如清華全面,也不如北大專精,反映了科大一段時間内教學品質的問題。

科大獲得斯隆獎較多的入學年份分别為:81級(4位),89級(4位),96級(4位),98級(4位),83級(3位),95級(3位),99級(3位)。中國科大斯隆獎獲獎校友入學集中時間段為1995-1999年。

通過對于中國科大斯隆獎獲獎者班級号與獲獎年份的比較計算,可得出科大斯隆獎獲獎者平均入學16.8年後獲獎。在2000年之前獲獎者平均入學後15.7年獲獎,而2016年後獲獎者平均入學後18.5年獲獎,即近年來獲獎者的年齡普遍更大,2005年前入學的獲獎校友數仍可能增加,2005年後入學校友獲獎視窗期還未完全關閉。

科大在斯隆獎上有所收獲的基本盤在于實體和化學,其他獎項的作用如錦上添花。有統計的最早4位獲獎者中(即1980年前入學,1995年前獲獎的四位校友)數學獎占3人,此後至今近30年科大隻有2位數學獎校友,與北大近年每年獲數學獎人數接近,可見科大數學大學教育不占優。1980年至2005年的獲獎校友按每5年分段統計來看,兩段大年中實體、化學獎數量有所保障,其他獎項共均有3人以上,造成了這兩段時間獲獎人數的可觀。與其說科大近年來海外人才凋敝,不如說1995-1999年入學的科大校友成績過于出色,相比于之後科大擴招入學人數增加而獲獎者減少,這些校友撐起了1985年後入學校友獲獎數量的門面,給我們帶來了更多期待。

從2022年頒獎的七大方向來看,中國科大在計算機、地球系統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等五大方向最近七八年顆粒無收。學科發展與培養品質不均衡。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哪些中國科大校友曾獲斯隆研究獎?

據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年,中國科大共有50位校友獲得該獎,分别是: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值得強調的是:此前的中國科大斯隆研究獎獲獎校友名單,多數隻是沿襲網絡(可能是網大論壇)。一些人在姓名拼寫、班級号乃至是否校友是錯誤的,也有遺漏,從未更正。

新創校友基金會統計的名單,在斯隆研究獎官網進行了核對。特别的:朱松純(8611)曾在2001年獲獎,在幾乎所有的中國科大新聞中被遺漏;曾獲獎的伯克利分校Yongqin Chen(陳永勤)被錯誤的歸為科大校友。新創基金會經過嚴謹的多方核實予以更正。

讨論:能爬起來嗎?還有誰的娃?

作者并不希望,研究報告僅傳遞悲觀信号。那麼七年來被碾壓的原因如何呢?中國科大還有戲嗎?

作者認為,被清北碾壓的原因有:

1)學科發展不均衡。作為一所殘疾的大學,中國理化大學是無法與清北PK的。

2)地域之痛,非戰之罪。如果入學時誰是校長就叫誰的娃。近年多數獲獎畢業生是朱清時的娃。——雖然這并不準确。例如年級最低的07203汪淏田入學第二年就由新校長H接任。若是擡杠,無論汪淏田叫哪位校長的娃,斯坦福崔屹教授都有資格抗議說“也是我的娃啊^_^”。

要特别說明的是:朱清時的娃(1998-2008)數被碾壓,絕不能認為是他的過錯。因當時京滬等一線城市資源碾壓合肥,中國科大面對巨大擠壓。在生源、人才引進上,當時中國科大都面對巨大困難。以至于朱清時校長曾在成都炮轟掐尖。

而在2008年後,新校長利用地理劣勢縮小、交通改善乃至提供住房的契機,勵精圖治,吸引了一批海外人才加盟。中國科大大學教育得到加強;學科不均衡弱點得到改善。有一定的可能,未來五年内,H的娃數量可能高于此前同期,與清北對比差距更小。

科大還有戲嗎?必須有啊,還有H的娃磨刀霍霍呢。

我們樂觀期待:從2023年之後的七八年,一大批H的娃走上跑道。至于萬立駿、包信和的娃,還要等在2030年左右方瓜熟蒂落,早着呢。但必須指出:在長期尺度上,中國科大是難以與清北競争的。

斯隆獎被清北碾壓:中國科大海外人才近來漸寥落

斯隆獎簡介:青年科學家的早期生涯獎

斯隆研究獎自1955年設立以來頒發給實體學、化學和數學領域的傑出青年,以向這些“早期職業科學家和學者提供支援和認可”,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1972)、經濟學(1980)、計算機科學(1993)、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2002)、以及海洋和地球環境科學(2012)。2022年獲獎者将獲得7.5萬美元資助。

以2022年頒發的斯隆獎的頒發為例,領域調整為化學、計算機、地球系統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和實體學等七方向。

斯隆獎采取提名評選制,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提名日期,候選人需要具有博士學位,在美國、加拿大的大學、學院或其他學位授予機構任教,承擔定期的教學任務且尚不具有終身教職。候選人必須持有部門負責人或其他進階研究員的提名信,且該部門提名候選人不超過3名,評選委員會更傾向于專業、客觀的提名信;同時,候選人需要送出履歷(包括發表刊物清單),兩篇有代表性的獨立研究文章,一頁簡短聲明描述近期重要的科學工作和研究計劃,三封其他研究人員的提名信(最好不是來自同一機構)。盡管現在已經不再要求候選人處于博士畢業六年以内才具有評選資格,但評選委員會仍然傾向于處于研究早起階段的候選人,特别是代表性不足的學者群體,如符合資格的和人、拉丁裔、美洲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女性候選人。

斯隆研究獎是諾獎風向标之一。截止2022年2月,已有53位斯隆獎獲諾貝爾獎,17位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69位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根據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50位校友榮獲斯隆研究獎。中國科大培養的四位美國科學院院士駱利群、莊小威、楊培東、文小剛都曾榮獲斯隆研究獎。

緣起:2019年來,中國科大新創基金會屢次在斯隆獎校友新聞中提及:中國科大海外傑出人才,正在被清華北大超越。值得師生校友警惕。不過“狼來了”的警告并未引起多少重視。

緻噴子:但凡論及海外人才,總有一批無腦噴子,怒曰:所謂中國養大的雞,卻給别人下蛋。上至國家上司下至科技界,都認識到保持開放。曆屆國家最高上司人均支援“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新時期留學工作方針。

以科大的斯隆研究獎為例,鄂維南、賀正需、何生、朱松純、黃嘉興、張鑫等均已回國效力。中國科學與國外仍有差距,須虛心學習。我們必須繼續統籌善用國内外兩種資源,為中國科技界培養更多有生力量。

研究機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校友基金會研究部。

作者:石曉銳與劉志峰。石曉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四年級大學生。曾獲該校科研創新一等獎學金(2019,2020),現為新創校友基金會實習生;劉志峰,9500,2006年12月全職加入新創校友基金會。

報告轉載要求:本研究報告由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微信公号ID:USTCIF)與網站釋出。歡迎轉載(不必事前要求授權),但須保留文章完整性,說明來源。本機構保留追究未經授權的删改行為的權力。

【轉載請注明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了解更多,請移步官方微信(ID:USTCIF)與網站(www.ustcif.org.c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