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山頂台探方區航拍全景。
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三個階段的石器文化類型圖。 第三期(兩面加工的小型工具及小尖狀器、小石片石器)。 第二期(阿舍利技術體系)。 第一期(礫石石器:砍砸器、重型刮削器)。
國字山戰國墓葬出土銅跽坐人镦。
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出土人物畫扁壺。
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出土鎏金銀馬具飾件。
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屈家嶺文化玉钺。
三星堆商代遺址出土戴尖帽銅立人像。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日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揭曉。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等6個項目入選。本版特刊發與遺址有關的故事,與讀者分享。
——編 者
中國考古走過百年,2021年成為考古人心目中的一個“考古大年”。各地經過審批的考古發掘有1700多項,許多做了多年的項目也有重要突破,這些新發現有的延伸了曆史軸線,有的增強了曆史信度,有的豐富了曆史内涵,有的活化了曆史場景。
日前,“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揭曉,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湖北雲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甘肅武威市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6個項目入選,另有浙江施岙古稻田、甘肅張家川縣圪垯川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陝西西安江村大墓、江蘇南京西營村南朝佛寺遺址和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遺址6個項目入圍。
13萬年前的先民如何征服青藏高原?長江中遊持續3000多年的玉石器“中心工廠”是什麼樣?古蜀文明還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輝煌?東周時期的“吳頭楚尾”曾經上演怎樣的縱橫捭阖曆史?秦統一過程中留下了哪些基層治理經驗?唐代吐谷渾人怎樣模仿漢字創造自己的文字?聽,這些遺址正在講述……
精美的石頭會“說話”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中,有多項成果填補了過去的研究空白或重新整理了既有認知。最典型的就是皮洛遺址。作為所有項目中唯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皮洛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
高寒缺氧的氣候條件對古人類生存構成嚴峻挑戰,對青藏高原的征服及适應過程,一直是國際學術的熱點課題。但相關研究困難重重。高原多風,加上冰川侵蝕,導緻地表剝蝕嚴重,土很難堆積起來。“過去發現的遺址,一般隻有一兩個文化層,能獲得的資訊有限。”皮洛遺址發掘執行領隊鄭喆軒說。而皮洛遺址有儲存完好的7個文化層,可分為3期,構成了一個罕見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三疊層”。從簡單的砍砸器,到精緻的手斧、薄刃斧,再到加工程式更為複雜的石英小石核,清晰呈現出石器技術的演變序列。其中,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同時也是東亞地區制作最精美、組合最完備、技術最成熟的阿舍利組合的遺存。阿舍利技術是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的一個代表階段。
學界曾經認為,距今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才能在青藏高原生活。皮洛遺址經初步測定,上部地層的形成時間不晚于13萬年前。在7個文化層中,黃色土壤層代表冷期,紅色土壤層代表暖期,環境惡劣的冷期同樣有人類活動面存在。這表明十幾萬年甚至20萬年前的古人類,已經頻繁登上高原。“其生存和适應的能力,重新整理了我們的認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說。
石頭,對于新石器時代的黃山遺址,同樣是關鍵詞。以獨山玉石資源為依托,黃山遺址成為中原和長江中遊玉石器“中心工廠”,持續了3000年。從房址遺存可以看出,“工廠”還經曆過“進階”——從仰韶文化晚期的“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嶺時期“團體式”集中生産模式轉變。仰韶文化時期的“前坊後居式”建築群儲存非常完好,牆體存留高,内部設施齊全,生動再現了古人生産生活的場景。在黃山遺址,還首次發現了中原地區史前碼頭性質的遺迹。
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未停止
國字山墓葬是繼海昏侯墓之後,江西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其中的一号大墓,是迄今江西地區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東周墓葬。該墓葬使用雙墓道的多室結構,葬具規格高,随葬品種類齊全,表明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墓内出土兩件銘鳥蟲書的銅戈,從銘文看應屬于越王翳和翳的太子,據此推測,墓主人可能與越國王室密切相關。
“吳頭楚尾”的江西地區,是多種文化交融共存之地。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等專家指出,國字山墓葬的椁闆覆寫木皮、使用船形棺是典型的越文化象征,而墓葬群周圍設有圍溝則與中原地區的高等級墓葬近似。大量的随葬品中,青銅人形镦以往多見于長江下遊的紹興、德清、鎮江,提梁盉和曲柄盉以往多見于江淮地區,而漆木器又具有顯著的楚文化特點,漆器上的一些紋樣則屬于本地傳統。實際上,東周時期各地文化都展現出相容并蓄的特點。
鄭家湖墓地最重要的發現當屬目前所見年代最早、文字最長的木觚。觚文記載着一篇全新的、未見于史書的策問類文獻,豐富了戰國後期政治史資料,是研究當時社會思想的珍貴文本。
鄭家湖墓地出土器物則展現出秦楚文化的融合。14座罕見的飽水墓葬,儲存極好,楚式器與秦式器共存其中。精美的漆樂器紋樣獨特,年代集中,為研究當時的生産流通提供了關鍵資料。一批葬具上的木闆畫,填補了戰國秦漢繪畫材質與類型的空白,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發現。
甘肅武威的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展現出以唐代葬制為主的混合制度。墓中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如目前國内最早的木質胡床、六曲屏風實物,國内唯一的唐代毛筆,國内儲存最完好的唐代成套武器裝備,其中的鐵甲胄也是目前唯一。
2019至2021年發現的3座墓葬,與以往發現的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非常一緻,墓主應是663年以後陸續遷入武威地區。至此,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的布局初步廓清。
國字山墓葬為“吳頭楚尾”區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程序的探索提供了直接證據。鄭家湖墓地與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圍的睡虎地、龍崗等墓地,年代均集中在白起拔郢至西漢初,這些墓主是秦漢帝國大一統程序的親曆者、見證者,生動展示了秦楚文化逐漸融合、統一于漢文化并彙入中華文明的曆史過程。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則揭示了吐谷渾歸唐後近百年間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史實。
多學科研究全程介入
在這些考古遺址的發掘中,多學科研究全程介入。科技考古對一些重要結論的得出起到了關鍵作用。
黃山遺址的砂石漿成分分析顯示,它們大部分為獨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黃山遺址考古領隊馬俊才認為,這些分析為遺址玉石作坊性質的确定提供了關鍵性證據。植物考古研究發現大量的粟和一些稻、黍種子,但整個遺址中雜草種子較少,表明該遺址可能不進行農業生産,食物資源由外部供給或通過貿易而來。這同樣為遺址是“工業園區”的假設提供了側面證明。
“網紅”遺址三星堆,堪稱“課題預設、保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機關合作”考古新理念的典範。直播中穿着防護服的考古隊員、恒溫恒濕的透明方艙,改變了人們對考古的傳統印象。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主導統籌,另有39家機關參與了三星堆項目考古。
地質、降水、食物種類……精準的同位素對比可以透露一群人生存環境的秘密。在鄭家湖墓地,考古學家通過多種同位素分析,重建了墓主人的遷徙行為和生活史,證明多數墓主确實來自關中及其周鄰地區。秦人占領雲夢後,與當地楚人如何相處?如何進行基層社會治理?考古學家白雲翔建議,将來可将鄭家湖墓地與周圍其他遺址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深入探讨秦漢大一統時期南北人群的密切互動和人群融合情況。
團隊作戰、多學科研究,基本上已成為重要遺址發掘的“标配”。“邊發掘、邊保護、邊研究”成為新常态。即使像鄭家湖墓地這樣的基建考古項目,時間緊、任務重,來不及預設課題,也仍然做到了前沿科技手段下的高品質發掘和保護。
除了6個入選項目之外,6個入圍項目也都令人關注。施岙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稻田遺址,距今6500年,面積達90萬平方米,呈“井”字形,由阡陌和水利系統組成。圪垯川遺址是隴西黃土高原繼大地灣遺址之後又一重要考古發現,也是黃河流域目前發現的儲存完整、内涵豐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
關于這些遺址的研究仍在進行,部分遺址還将開啟下一階段的發掘,許多謎題尚未揭曉答案。期待它們講述的故事早日續出新篇。
圖檔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