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一聲“媽媽”,正常的孩子需要一秒,但是對于孤獨症兒童來說,可能需要一個月,甚至更久。江都同心康複中心四樓,老師不斷重複的指令,但并沒有給孩子們帶來什麼觸動,他們不停地哭鬧,當一位小朋友喊出“媽媽”的那一刻,班級裡一陣掌聲。
孩子:每一點進步都異常艱難
辰辰兩歲的時候,父母發現他還不會說話,總是哭鬧,喜歡滿屋子奔跑,爬到桌子再跳到椅子上,父母察覺有點不對勁,帶他去南京醫院看病。通過醫生的診斷,辰辰患有孤獨症,在南京治療了一年後,因為經濟原因,父母帶他回到江都,通過區殘聯了解到免費救助的同心康複中心,便将辰辰送去了中心。
和辰辰一樣,中心裡有很多孤獨症兒童,不愛說話,坐立不安,一直哭鬧。前兩三個月,無法開始正常的語言、認識等康複訓練,老師們便進行感統、奧爾夫音樂等訓練。“這些孩子剛來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哭,一點都靜不下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緩和他們的情緒,有時候一個月,他們也還是那樣。”王豔是同心康複中心的孤獨症兒童老師,已經有7年多的教學經驗。
王豔的桌上擺着很多本記錄的密密麻麻的《兒童康複學情卡》、《康複訓練手冊》,裡面記錄着她帶的每一個孩子的詳細情況、每周的上課變化和教學計劃安排。
“辰辰,坐好,跟老師學,指眼睛。”課堂上,王豔站在教室中間,重複地說着簡單的話,做着簡單的動作,但是辰辰并沒有什麼反應,隻是重複着她的話。王豔不斷重複着指令,不斷做動作。辰辰成功地用小手指着自己的眼睛,王豔立即鼓掌獎勵他。
半年後,在父母和老師的陪伴下,辰辰可以安靜地坐着上課,會跟着王豔模模糊糊的說出“紅...黃...”半年,學會認識幾種顔色,學會開口說幾個字、幾句話,是大部分孩子們的狀态,也是很大的進步,對他們來說,走出封閉的内心,接受外界的事物,已是很大的勇氣。
家庭:不知道終點的“馬拉松”
對于孤獨症兒童父母來說,這是一場“馬拉松”,永遠在奔跑,但是終點在哪,卻不知道。軒軒今年7歲,被診斷出孤獨症的時候,父母崩潰又難過,上網搜集了很多關于孤獨症的治療方案和文章,但得到的答案是,“孤獨症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案”。
了解過後,父母将軒軒送到康複中心進行早期幹預治療。剛開始,父母輪流照看軒軒,“我們是普通家庭,現在是我跟孩子爸兩個人賺錢,我們都很怕生病,一旦病了,就要花錢治病,沒辦法照顧孩子,軒軒還這麼小。”軒軒媽低沉的聲音裡,透露着無數孤獨症兒童父母的無奈和疲憊。
經過3年的康複訓練,軒軒慢慢地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言語,也可以喊一聲媽媽,每次看到軒軒的進步,軒軒媽媽都異常激動,“其實他能健康地長大,我就已經很滿足了,至于他未來可以做什麼工作,或者多成功,根本不敢奢求太多。”說起這些,軒軒媽媽忍不住又濕潤了眼眶。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該是幸運的。妮妮卻不那麼幸運,父母因為接受不了妮妮是孤獨症兒童的事實,離了婚,将孩子留給了五十多歲的奶奶。每天早晨6點半,奶奶帶着5歲的妮妮從大橋坐公交來到康複中心,陪她完成各種康複訓練,和老師們了解妮妮的康複情況,結束後再乘公共汽車回家。兩年來,妮妮和奶奶幾乎每天都會準時來到中心。
看到這麼小的孫女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奶奶心裡也苦,“每天坐車來回,孩子也受罪,在車上有些人不了解,也會說閑話,可是沒辦法。”奶奶說着,開始抹起眼淚。
老師:陪伴是最好的康複藥
同心康複中心四樓,天藍色的牆壁,俏皮可愛的圖案貼滿整個走廊,個訓教室、感統教室,一個挨着一個,沒有朗朗的讀書聲,更多的是嘈雜聲。老師們不斷重複着一個簡單的字,孩子們自言自語,含糊不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夾雜着哭鬧聲、叫喊聲。
早上8點,孩子們陸續來到中心,“歡歡,早啊。”王豔俯身摸了摸歡歡的頭,和歡歡媽媽進行了簡短的交流。随後,歡歡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在家長們的陪伴下走進明亮的教室。
教室裡,六七把椅子扇形排開,家長在後面輔助,書桌上有各種玩具。王豔情緒飽滿地帶領着孩子們做動作,她拿出一張黃色的數字卡片,對着孩子們,面帶微笑,“小朋友們,這是黃色,是太陽的顔色。”
短短40分鐘一節課,王豔重複說同一個指令,重複地做同一個動作,“剛開始挺挫敗的,即使是一些我們看來很簡單的動作,他們卻怎麼教都教不會。”王豔說,讓自閉症孩子能夠安靜地開口說話,發準一個音節,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訓練,有時候一句話要教一個月。
在同心康複中心,和王豔一樣的康複師共有15名,他們大多都是畢業後就開始從事這份工作,面對這群特殊的孩子,老師們經常會被抓傷、打疼,但是能看到孩子們的進步,老師們就會很滿足,“一點點的改變,都是堅持下去的理由。”王豔說,孤獨症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單純,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會表達,哭鬧和暴力是他們發洩情緒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融入他們的内心,好好的陪伴他們,這樣才能懂得他們的表達。
社會:共同關注孤獨症兒童和家長
面對未來,大部分孤獨症兒童家庭都很迷茫,不知道未來孩子會不會融入社會,能不能融入生活,而現在的他們也時不時遭受冷眼。
“一開始帶她坐公交,必須早點出發,坐在最後一排,這樣就很少跟乘客接觸,不會踢到别人。”妮妮奶奶說,因為坐公交,經常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覺得挺難受的,但現在了解到孤獨症的人越來越多,在公交上也會有好心人,奶奶希望,等到了真的老到照顧不了妮妮的那一天,社會上的相關機構還可以照顧孩子。
近年來,同心康複中心不斷添置硬體設施,讓孩子們充分接受康複訓練和開展康樂活動,老師也不斷學習,提高專業水準,近百名孩子在這裡逐漸好轉,近百個家庭從這裡找回了歡笑。
在今年的第15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區殘聯組織孤獨症兒童、家長和康複師共同參與親子活動,孩子們天真的笑容和開心的笑聲環繞着整個中心。
“孤獨症兒童康複救助是省政府民生實事工程,今年全省計劃康複救助1.2萬名以上孤獨症兒童,我區任務數不少于120名,目前稽核通過救助人數已達110多名。”區殘聯康複科主任王德華呼籲,全社會要共同努力,建構社會保障機制,幫扶孤獨症康複機構高品質發展,為孤獨症兒童家庭點燃希望,創造一個公正、仁愛的社會,給予所有人真正的尊嚴和權利。
孤獨症患者的照顧和救助是終生的,“未來的日子,他們能融入生活。”這是一個普通家庭的願望,也是一個康複師的願望。(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來源:揚州市江都區融媒體中心
作者:融媒記者 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