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相聲倉庫”王長友聊說學逗唱

“相聲倉庫”王長友聊說學逗唱

高德明、王長友、王世臣演出《扒馬褂》

【清平客按】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相聲名家王長友先生口述的談藝錄,現全文刊出,以飨相聲愛好者。 

 一、從愛好走上相聲藝術的道路 

 1920年,我剛八歲,每天都到天橋去玩耍。那裡有說書的、賣藝的、變戲法的和唱戲的,各種藝術都有。我從小最喜歡聽相聲。那時候,隻有相聲老演員焦德海、劉德治(一作智)、周德山、盧伯三(盧德竣),還有一些青年演員如張壽臣、白寶亭、尹鳳岐、于俊波、郭啟儒等,每天都要去聽上幾段相聲,由心裡喜歡這種藝術。後來,我和劉德治住街坊,才認識了劉老師,以後每天就到劉老師家中去學習。劉德治老先生也很喜歡我。經他介紹,我拜了趙藹如為師,他當時在東安市場擺地攤。我在趙霭儒老師那裡學了三年多就出師了。之後還向馮樂福學了很多相聲節目。 出師後,我在天橋上地,當時和我一起演出的,有孫寶才、王鳳山。那時候,我年僅十九歲。每天演出的節目,有相聲、雙簧、快闆、太平歌詞等。以後又至南京、濟南、天津等地演出。  

二、勤學苦練  

相聲這門藝術,它是綜合性的藝術,按四門說、學、逗、唱,這四門必須都得掌握。首先說單口相聲,傳統節目很多,必須得要學會,有的老師傅有保守思想,你想跟他學一段,很不容易。過去有這麼一句話:“愣過一錠金,不給一句春。”(春指的是一個段子)是以,在那個舊社會,學什麼都很難,隻有靠自己刻苦學習。常言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在舊社會,如果不好好學習,不下一定的苦功,你就掙不出飯吃。有了藝術,到哪個地方,都可以參加演出。如果沒有藝術,或藝術不佳,到一個地方,也呆不長。同行的常說:“錢壓奴婢手,藝壓當行人。”就是這個意思。在那時候,學了一個段子,每天要背幾遍,就是走着道兒,還在念詞兒,一分一秒,都不能讓它白白地浪費過去。幾十年如一日。  

三、我對說相聲的體會  

相聲是語言的藝術,這種語言是在不斷地改革、不斷地發展的。在清末、民國初年,那時的語言和現在就大有差別。相聲的語言,它是随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的。因為語言是反映時代的精神面貌,是從生活中來的。是以,時代在不斷地變化,語言也随之而改變。  在傳統的相聲節目中,有一些語言已經随着舊時代的消逝而死亡了。比如說,酒瓶子在以前舊時代叫“洋拉子”;火柴叫“取燈”;這個人在門前站一站叫“門外賣單兒”;生爐子的煙筒叫“拔火罐”;棉鞋叫“毛窩”;包袱皮兒叫“挖單兒”,如此等等。這些語言都是随着時代的變遷,特别是物質生活的變化而起了變化。如果我們現在還運用這些語言,觀衆就不容易明白了。  

相聲這個藝術形式,觀衆是非常喜聞樂見的。但在我這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深深地感到要表演好是很不容易的。  

比如關于“說”的方面。相聲演員的甲乙雙方,在漫談之中能把一些事物反映出來,而且使觀衆聽得津津有味,大笑不止。為什麼同時都是這麼一句話,相聲演員說出來,它就可笑?因為他有表情配合,并運用了遲、急、頓、挫和内在感情的結合。這樣,說出的話就産生了發笑的效果。  

相聲就是相貌之相,聲音之聲。在表演中,有了聲,還得有相。有了相,才能配合聲音。同時,在動作上也要配合。  

說,要穩。字,要準。口齒要清楚,字字句句,要送到聽衆的耳鼓中去。  

快說時要快而不亂,就好像一串珍珠,線斷了,珠子一個接一個,不斷地往下落,就是說話時要像斷線的珍珠一樣,快而不亂。  

慢說時要慢而不斷。比方說一句話要切開來說,前邊一句和後邊一句要隔二三秒鐘,但要讓觀衆聽了不感覺斷了。為什麼?因為在兩句話的當中,它有動作在配合,是以你就不覺有斷的痕迹。  

在表演的過程中,動作的表演和節目的内容是結合起來的。是以,演員的表情,他的手眼身法步,都是配合着内容的。表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還有一種潛台詞,他說出一個字,觀衆就領會到後邊還有話。作為一個演員,要了解節目内在的情感,并能掌握說的方法,而且非常熟練地表演出來時,就有真實感,也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個節目,就得到了演出的成功。  關于“學”的方面。學什麼要像什麼,首先學各地方言,要下苦功,學哪省的話,要和哪一省的人去學。如相聲《山東二黃》,運用膠東的語言。這個段子,首先要向膠東人去學習方言。這樣表演出來,字和音,語氣都完全相似,否則就不能達到表演的預期目的與效果。  凡是唱的節目,都屬于“學”之内。如傳統節目《學評戲》、《學梆子》、《學京戲》,學各種各類的地方戲和曲藝,這都是“學”。  

解放後,學的節目如《王金龍與祝英台》,還有《劉巧兒與窦爾敦》等,都屬于學的範圍。但要學好,學像,也非是一日之功。要想達到爐火純青,那就得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  

關于“逗”的方面。甲乙兩人在表演一個節目中,你有來言,我有去語,上答下應,配合得很緊密,逗起口來,非常順利。如《反正話》,甲乙雙方是手口相應,效果一個接着一個。是以,在平時,甲乙二人要經常在一起練習,在演出時才能得到效果。  逗口的節目,大部分都是子母哏。如《俏皮話》和《蛤蟆鼓》這樣的節目,都是甲乙雙方在逗口之中演出的效果。  在表情上,雖然沒有語言,也要冒出“逗”的意思。如《規矩套子》,它的語言很少,但是效果都是在動作中出來的。這個“逗”,也離不開手眼身法步。總的來說,也得要結合它的内容,要合情合理。  

關于“唱”的方面。相聲裡邊的唱,就是一種歌詞。在20年代,老藝人王兆麟把太平歌詞由老調改為新調,如《韓信算卦》、《勸人方》、《燈下勸夫》、《太公賣面》等等。  這種藝術表演方法很簡單,唱時隻用兩塊竹闆作伴奏,這兩塊竹闆的名字叫玉子。  

上述的四門表演方法,作為一個演員,應該都能掌握。表演相聲,其中以“說”最難,“逗”和“學”較易,“唱”則必須嗓音洪亮,節奏分明,表演動作也要做到表情達意的一緻。  

我從事相聲藝術活動已經五十多年了,現雖已年近古稀,但是,我的身體還好,精力充沛,還要繼續發揮自己的所長,把我的一切貢獻給文化藝術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