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4号坑灰燼層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圖據四川廣播電視台
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大陸養蠶制絲的曆史可追溯至石器時期,四川地區是絲織品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盡管如此,在考古發掘中找到絲綢并非易事。
1986年,三星堆一醒驚天下,兩個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青銅器,但是受當時的考古技術限制,并沒有發現絲綢的痕迹。30多年之後,考古工作者如何從三星堆的泥土中發現絲織品?這些絲綢的出現有何意義?4月30日晚8點,央視紀錄頻道将播出大型考古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第二集《初見》,講述考古人在探索絲綢過程中的“一絲不苟”。
2020年,三星堆祭祀區重新開機考古發掘,找到絲織品遺物是一個既遠又近的目标。遠的是在四川地區此前的考古工作中都沒有找到絲織品遺物,近的是在本輪正式發掘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開展了尋找絲綢遺物的工作。
郭建波尋找絲綢實物
此前,他們走進1986年1、2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所在的庫房,排查了青銅眼泡等13類器型、40多件器物,檢測出了蠶絲蛋白信号。這一結果令人振奮不已,考古實證與神話傳說、史料記載互相印證,表明3000多年前的古蜀地區已經有絲綢存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文博館員郭建波在此次發掘中肩負在新祭祀坑中尋找絲綢實物的工作。接到這項任務後,他把大部分時間留給了顯微鏡。一件微小的樣品經過顯微鏡成百上千倍放大後,檢視完畢往往需要花費數小時。他白天找,晚上找,堪稱現實版的“一絲不苟”,而這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與毅力。
黃金面具
與此同時,發掘現場搭建好了所有的發掘艙,也迎來了上海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大學的考古團隊。很快,發掘現場就傳來了好消息。5号祭祀即将出土本輪發掘的第一件黃金重器。
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黃金面具吸引,郭建波也迎來了重要時刻。2021年1月31号,他清楚記得大約下午兩點過,終于在顯微鏡下看到了明确的經緯組織。
此次發現填補了古蜀時期絲綢考古的空白,進而實證了古蜀文明的輝煌,并且為三星堆祭祀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最重要的是,為古蜀文字和符号的發現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祭祀坑中的黃金面具和顯微鏡下的一縷經緯,終于穿越千年而來,初見真容。
中國絲綢博物館絲蛋白檢測
無論是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銅壺上的采桑圖、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蜀錦織機模型,還是“錦官城”“錦江”“錦裡”等延續至今的稱謂,都說明蜀地織錦業曆史悠久,名噪一時。而三星堆作為古蜀先民建立的古蜀國都邑,祭祀坑裡發現絲綢就顯得十分合理。
4月30日,五一小長假第一天,守候央視紀錄頻道或四川衛視,“四川造”考古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第二集與你“初見”,講述發現絲綢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