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甯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馬曉玲主講“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引言

中國絲綢博物館“經綸講堂”邀請甯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曉玲為大家介紹北周年間的“原州刺史李賢墓”。主講人以“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為題,對應本次“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特展中“原州刺史”的單元,介紹這位一生戎馬的傳奇人物。甯夏南部是西魏“關隴集團”及其以後北周的重要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後,陸續發現了北周上層集團人物宇文猛(565年)、李賢(569年)和田弘(575年)的墓葬。李賢作為北周時期的一位柱國大将軍,曾經長期控制着敦煌一線絲綢之路要塞的大權,在他的墓中發現了來自中亞、西亞、甚至遙遠歐洲大陸的奢侈品,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曆史、中西文化交流、民族關系都有重要的價值。

一、固原概述

固原位于甯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地處黃河中上遊,東南西三面被甘肅省包圍。自古以來,固原就是一個多民族的交通、軍事必經之處。《詩經 小雅·六月》是記述和贊美“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北伐少數民族“猃狁”獲勝的詩歌,其中提到:“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學者一般認為大原就是甯夏南部的固原以及東部的甘肅慶陽、平涼一帶。春秋時期,固原活躍着義渠、烏氏等少數民族。至秦穆公時,《史記 匈奴列傳》記載:“岐、梁山、泾、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西漢初年,武帝析北地郡西北另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北魏太延二年置高平鎮,正光五年(524年)改為原州。漢唐時期先後被稱作高平、原州。絲綢之路開通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大量湧入,成為西北地區的軍事和交通重鎮。元代置開成路、府、州,封忙哥喇為安西王,安西王有兩個行宮,一個在西安,另一個就在固原。明朝弘治年間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是同蒙古殘餘勢力防禦作戰的重要戰線。固原鎮,是著名的九邊重鎮之一。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固原地圖

二、李賢墓考古發現

(一)墓葬形制

在固原南郊,有一處平坦開闊的塬地,其西南側背靠白馬山,東南有清水河支流流過。在唐代墓志銘裡稱此地為“百達塬”,說明自古就是一塊理想的葬地。

1983年發現李賢墓,墓葬坐北朝南,采用了長斜坡墓道多天井洞室墓,由墓道、天井、過洞、甬道、墓室組成。從長約42米、寬約1.5米的斜坡墓道開始,依次打通三個天井過洞,啟開甬道封門磚,進入地下14米的方形土洞墓室,墓室南北長3.85米、東西寬4米。

墓葬早年曾被盜掘,發掘時從後甬道清出“大周柱國将軍河西公墓銘”和“魏故李氏郡君之銘”墓志石兩合,證明墓主人是西魏、北周時期原州刺史李賢及其妻長城郡君吳輝,合葬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志銘記述了墓主人李賢十世祖、祖父以及本人生平的主要事迹。另外一合為女性墓主人吳輝墓志,吳氏亡故後二次遷葬于此。在墓室西北角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發現“鎏金銀壺”和“玻璃碗”。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固原南郊塬地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李賢墓、宇文泰墓、田弘墓及史氏家族墓位置圖

(二)墓葬文物

1.彩繪陶俑

李賢墓出有陶器、金銀器、銅鐵器、玉器、玻璃器、各色料珠等随葬品。以彩繪陶俑為大宗,從甬道和墓室清理出半模制彩繪陶俑二百餘件,其中有鎮墓獸、鎮墓武士、具裝甲騎俑、騎馬女官俑、吹奏騎俑、騎馬俑、籠冠俑、文吏俑、武官俑、風帽俑、胡俑、女侍俑,反映了龐大的出行儀仗陣容。還出土陶家畜及陶竈、井等模型,從陶俑風格看,表現了關中地區北魏俑群的特點。根據北朝陶俑的分類,一般包括四組内容:鎮墓獸俑、出行儀仗、侍仆舞樂、屋廚用具等。李賢墓基本具備。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李賢墓俑陣

2.鎏金銀壺

李賢墓出土了許多中亞、西亞傳入的舶來品。墓葬中一個鎏金銀壺,相當引人注目。沿襲着薩珊王朝金銀器的裝飾風格。雖然屬于薩珊金屬器系統,但是這種高圈足,帶有流線型把手的容器是典型的希臘、羅馬風格的制品。一般認為其制作地點在中亞的巴克特裡亞地區,是希臘化對巴克特裡亞地區影響的産物。壺柄上端所鑄高鼻深目、頭戴貼發軟冠的胡人形象有學者認為與薩珊波斯人形象不同,屬于中亞巴克特裡亞人。

在壺腹上捶揲有三組六人的圖像,被認為描繪了《荷馬史詩》中著名的“帕裡斯裁判”的故事:B組人物中女子為愛神阿芙羅狄蒂(Aphrodite),她面前站着的青年男子是拿着金蘋果的帕裡斯;C組表現了帕裡斯劫持美女海倫時的情景;A組可能是海倫回到了丈夫墨涅拉俄斯(Menelaus)身邊的場景。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鎏金銀壺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壺腹上《荷馬史詩》的帕裡斯裁判故事

3.凸釘裝飾玻璃碗

李賢墓發現的凸釘裝飾玻璃碗,屬于鈣鈉玻璃,是典型的薩珊王朝制品。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伊朗高原吉蘭省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此類碗及殘片。日本沖之島祭祀遺址、京都上賀茂神社遺址也有玻璃器殘片出土。奈良時代的皇家寺院東大寺,至今還儲存着薩珊王朝玻璃器,一般認為是唐朝政府的贈與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而來。李賢墓的玻璃碗有明确的紀年,對于判斷此類玻璃制品的年代具有标尺作用。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凸釘裝飾玻璃碗

4.鐵刀

李賢生前的銀裝鐵刀,現存長度為86厘米,因刀柄處有殘損,故推測原本長度接近1米,這是目前所見北朝墓中唯一儲存完整的鐵刀。該刀造型與南北朝以前中原流行的“環首長刀璏式佩劍法”不同。刀鞘一側有上下兩個縱裝附耳,耳上有凸釘。先固定刀帶,然後将兩根短刀帶挂在腰帶上,這種懸刀方式最早見于公元5世紀的土耳其,然後向西通過薩珊王朝傳播到歐洲,向東傳到中國、日本。在南北朝以前,中原地區流行的是璏式佩劍法。劍璏材料有木質,骨質,金屬質或者玉質,固定在鞘的外側,上有長方形穿孔,用于貫穿腰帶。李賢墓出土長刀,為簡單的環首,與文獻記載中形式繁多的儀刀不同,推測來自于中亞或西亞。

▲ 李賢的佩刀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中原的璏式佩劍法

5.金戒指

李賢夫人吳輝棺中出土寶石金戒指,戒面上雕一裸體人物手執弧形花環。美國富蘭克林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薩珊銀碗中間,有一舞動花環的裸體女神,與此戒指表面的人物相似,推測來自同一母題。類似的母題來自薩珊地區,顯示出這枚金戒指是從中亞或薩珊地區傳入的舶來品。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李賢夫人吳輝墓出土的藍寶石金戒指

6.墓室壁畫

李賢墓因為被盜與進水的關系,壁畫儲存狀況并不好,原先墓葬各建築單元應該都繪有壁畫,這是在固原南塬發現的北朝隋唐大型大型墓葬的共同點。長安地區的墓葬在繪制壁畫時一般時會先做地仗層,再刷上白灰面,然後在上面繪制壁畫。但是固原地區的墓葬大多隻是将壁面拍平,然後刷白灰面,再在其上繪制壁畫,是以往往容易脫落。

李賢墓是帶有三個天井的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墓道壁畫内容主要以身穿大口袴褶服、手拄或肩扛環首儀刀的侍衛為主。北魏儀衛中一項很重要的内容是門吏拄刀侍立左右,李賢墓道儀衛所沿襲的是北魏舊制。三個過洞口上方均繪門樓。第一過洞繪雙層門樓、第二、三過洞繪單層門樓,均有鬥拱。墓室繪有執團扇侍從及伎樂壁畫。北朝晚期墓葬壁畫的發現,有助于了解隋唐墓葬壁畫的淵源。李賢墓墓道繪儀衛圖、過洞口上方繪門樓、墓室内以侍女和伎樂為主的布局,都為隋唐所承襲。

560年,周明帝臨終時說:“喪事所需,務從儉約,斂以時服,勿使有金玉之飾。若以禮不可阙,皆令用瓦……葬日,選擇不毛之地,因地勢為墳,勿封勿樹。且厚葬傷生,聖人所誡……”周武帝也在去世前下達了主張薄葬的诏令:“喪事資用,須使儉而合禮,墓而不墳,自古通典。”可以看出北周皇帝提倡“薄葬”觀念。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道儀衛圖之一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道儀衛圖之二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道儀衛圖之三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室中手執團扇的侍從圖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室中手執團扇的侍從圖局部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室伎樂圖

三、李賢其人及族屬

李賢,字賢和,原州高平人,地位顯赫,戰功卓著,是北周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在《北史》《周書》《隋書》中均有傳記。

《周書·李賢傳》記:“字賢和,其先隴西成紀人也”;《北史·李賢傳》記:“自雲隴西成紀人也,漢騎都尉陵之後。陵沒于匈奴,子孫因居北狄。後随魏南遷,後歸湃、隴。”

李賢的墓志銘記述其人“本姓李,漢将陵之後也。十世祖俟地歸……監知魏聖帝齊聖廣淵,奄有天下,乃率諸國定扶戴之議,鑿石開路,南越陰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住,建國擁拔,因以為氏。”

有關李賢的族史,以上《周書》、《北史》和墓志裡都說他是漢将李陵的後代。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李賢十世祖名“俟地歸”,在史書中,有相似名字的鮮卑人,例如《隋書 宇文述傳》:“代郡武川人也。本姓破野頭,役屬鮮卑俟豆歸,後從其主為宇文氏”;《周書 文帝紀》:“九世至侯豆歸,為慕容晃所滅,其子陵仕燕。”

南北朝時,冒姓攀附名門之後的鮮卑人屢見不鮮。因漢将李陵投降匈奴後,有妻子留于匈奴,是以攀附者甚衆。《宋書·索虜傳》:“索頭虜姓讬跋氏,其先漢将李陵之後也,陵降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号,索頭亦其一也。”《南齊書·魏虜傳》:“魏虜,匈奴種也。姓托跋氏。……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為姓,故虜為李陵之後”。可知李賢遠祖為鮮卑人,與李陵無關。

李賢自幼懂得忠君孝友之道,十四歲喪父後,便擔起撫養弟妹的責任。相傳,他曾在出遊時遇見一位白發老人,對他說:“我已八十歲了,相過許多人,沒有像你這樣的。你将來必定為台閣或者牧守,望努力加勉。”

魏正光五年(524)年,高平鎮敕勒酋長“胡琛”和部将鮮卑人“萬俟醜奴”自稱“高平王”,占據原州城,并于528年稱帝。當時波斯國欲敬獻獅子予北魏統治者,沿絲路經高平時,遭萬俟醜奴将獅子扣留,李賢多次前往鎮壓有功,後随宇文泰四處征戰,深得器重,晉升撫軍大将軍、都督等職。

北魏分裂以後,李賢仍鎮守原州。西魏大統二年(536年),李賢平定了原州人西魏叛軍首領“豆盧狼”的叛亂,進而升任原州刺史,執掌軍政大權。原州在李賢的經營下,逐漸成為宇文氏家族扶持西魏建立北周的根據地。

李賢的弟弟李遠也非常有名,李遠的兒子名李植。李遠父子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同皇子争奪皇權政争過程中被卷入其中,李遠和他幾個兒子不幸被逼死,李賢也受到牽連被免職,但是他很快又恢複了職位,任瓜州刺史,說明李氏家族在北周王朝的勢力與影響力。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三月,李賢病逝于長安,終年66歲,皇帝親臨吊唁,并追贈官職。李賢的夫人吳輝,早于丈夫二十餘年去世,葬于别處,李賢死後靈柩運回固原,與其妻合葬于固原西郊鄉深溝村。墓志記載:“别開埏茔,是日遷伉俪于蒿裡,合雙魂而同穴”。

四、李賢及諸子官爵

李賢及諸子官爵在正史和墓志銘裡都有記載,内容可以互相補充。

1.李賢官爵

李賢的官職史書記載為:“使持節、柱國大将軍、大都督,原、泾、秦、河、渭、夏、隴、成、豳、靈十州諸軍事、原州刺史”之職,進爵“河西桓公”。《周書》記載為“西河郡公”;《北史》記載為“西河郡公”、“上封縣公”;《李賢墓志》記載為“河西公”。在他夫人吳輝的墓志銘裡也提到别的地方沒有記載到的李賢官職,比如“鎮北将軍”“征虜将軍”“大都督”“散騎常侍”等。

2.李賢諸子官爵

據《李志》記載,李賢有“次子湮(《吳志》記為“次子孝湮”)、次子綸、次子孝忠、次子孝禮、次子孝依、次子孝良、次子抱南。”根據李賢和其妻吳輝的墓志銘共記載有12個,有可能李賢的妻子不隻一位。或年紀尚幼,未錄于史書。

李賢世子名端,《李志》記載:“世子端,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大都督、甘州刺史、懷惠公。”《吳志》記:“東宮洗馬。”

次子名吉,《李志》記載:“次子吉,平東将軍、右銀青光祿、大都督。”《周書》與《北史》皆雲“端帝吉,儀同三司”,但《吳志》裡沒有李吉的名字。

次子名隆,《李志》記載:“次子隆,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适樂侯。”《吳志》記:“次子永隆。”

李吉的弟弟李崇、李軌、李珣,《周書》記:“吉弟崇,位至太府中大夫、上柱國、廣宗郡公。”《北史》記:“珣弟崇,字永隆。”“周元舉,以父賢勳,封回樂縣侯。”

李軌,《李志》記:“次子軌,帥都督,升遷伯。”《吳志》記:“次子孝軌”。《北史》記:“吉弟孝軌”。

李珣,《李志》記:“次子詢,都督,左侍上士。”《周書》記:“孝軌弟詢。”《吳志》記:“次子孝軌”。《北史》誤為李崇之兄。

李賢還有無職位、官爵之子七人,正史缺載。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李賢墓志銘之一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李賢墓志銘之二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周書記載的李賢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北史記載的李賢

五、李賢妻吳輝

吳輝,在《周書》和《北史》裡都沒有詳細的記載,隻提到她姓吳。《吳志》裡記載:“高平人,……其先渤海徒焉。”說明吳輝是高平人。

李賢随宇文泰征戰,多次西巡原州,史書記載宇文泰在李賢家中“歡宴終日”,關系親近。宇文泰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托給李賢夫婦撫養,因為他們幼年時,有“不利于在宮中生活”的迷信說法,是以被寄養在李賢家中六年。這兩位皇子,其中一位是高祖周武帝“宇文邕”,另一位是北周齊王“宇文憲”。

根據《李志》記載,周武帝宇文邕赴原州時曾說:“太祖以皇帝春秋實富,齊國公年在幼沖,令公挾輔,義高師尚”。這段話的大意是:“我很小的時候,曾在這裡生活過。撫養的過程全仰賴原州人李賢。他是功勳與德範兼着的人,不但細心照料我們的生活,而且在學業方面給予全程輔導。”表達了對李氏家族的感激之情。李賢夫婦撫養皇子有功,宇文泰賜姓吳輝宇文氏,并收為侄女,死後追封為“長城郡君”。

關于此事,史書亦多記載。

《周書》記載:“高祖及齊王憲之在襁褓也,以避忌,不利居宮中,太祖令于賢家處之,六載乃還宮。因賜賢妻吳姓宇文氏,養為侄女,賜予甚厚。”

《魏書·地形志》記載,長城郡屬原州,吳輝可能是最早被贈與“長城郡君”,此後數十年(保定二年,公元562年),朝廷才下诏:“柱國以下,帥都督以上,母、妻授太夫人、夫人、郡君、縣君各有異”,以示恩寵。

《吳志》記載:“朝廷以夫門功顯,夫人行修,追贈長城郡君。”“大統十三年季歲次丁卯九月乙未朔廿六日庚申薨于州治。”《吳志》裡未記載賜姓及養為侄女,說明這一重大榮譽發生在吳輝死後,宇文泰生前。吳輝早年被封贈,可見李氏家族與宇文泰家族的關系與其在關隴集團的地位。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吳輝墓志銘之一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吳輝墓志銘之二

六、固原地區北朝隋唐墓葬與絲綢之路

除了李賢墓,固原地區還發現了“固原東郊漆棺畫墓”“北周田弘墓”“入華粟特人史氏家族墓”及其他中小型墓葬,都是了解原州地區與絲綢之路的重要考古資料。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固原東郊漆棺畫墓

1、北魏固原東郊漆棺畫墓

固原東郊漆棺畫墓”,為一座帶斜坡墓道的單磚室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主夫婦合葬,坐東朝西。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漆棺畫墓挖掘現場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室剖面圖

根據墓裡的磚銘顯示,墓主為北魏使持節、鎮西将軍、高平鎮督大将“馮始公”,是一位鮮卑貴族。馮始公下葬于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七月中旬,他過世後,他的兄弟六人,用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燒造了二萬五千枚磚用做墓葬,是以墓磚上另記錄有關制磚、用工、數量、修墓工期等内容。

墓葬中放置兩具木棺,東側男主人棺墓儲存較佳,漆棺上有裝飾性圖案和孝子故事連環畫、神仙怪異、主人宴飲、天河、孝子故事等彩繪,并出土波斯銀币、透雕銅棺飾等遺物。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磚示意圖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磚示意圖

“漆棺畫墓”的彩繪内容具有中原和北魏鮮卑人的風格。棺蓋正中頂端至尾端,繪着波狀的金色長河,長河上方左右有兩座懸垂帷幔的房屋,左屋内坐一中年男子,另有二女侍分站兩側,左側墨書榜題“東王父”;右屋内坐一中年女子,屋外也各立一侍,皆着鮮卑人服飾。東王父、西王母原本是神話中的人物,北魏以來已走向民間,這男女畫像是墓主人的象征。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棺蓋上的金色長河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棺蓋頂端的東王父、西王母圖

棺前檔的漆畫是墓主人生前的飲宴圖。左右側檔的漆畫依内容可分為上中下三欄:上欄是孝子故事連環畫。中欄是聯珠龜背甲紋和直棂窗套繪人物、動物的裝飾性圖案,下欄是鮮卑族武士狩獵圖。

漆棺畫的人物及圖案明顯地表現出波斯文化與鮮卑文化、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學者研究認為:畫像中的墓主人舉杯和持扇的動作,與烏茲别克斯坦南部鐵爾梅市西北的巴拉雷克遺址所出囐哒貴族宴飲圖壁畫上的人物非常相似。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棺前檔的飲宴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宴飲圖細部之一

▲ 宴飲圖細部之二

棺木左右側檔上欄的漆畫依内容可分為上中下三欄:上欄是“孝子故事連環畫”,人物故事順序自棺前向棺後,每幅畫欄高約八厘米,每個故事有榜題,故事人物着鮮卑服裝(帽子、夾領小袖衣)。孝子故事連環畫,現存八幅舜的故事。馮始公下葬的年代正是馮太後推行孝悌思想之時,漆棺彩繪着中國傳統孝悌故事,學者推測制作者應為漢人工匠,是對《孝經》鮮卑化的圖解。

中欄是“聯珠龜背甲紋”、“直棂窗套繪人物”和“動物的裝飾性圖案”。下欄是鮮卑族“武獵圖”,人物呈騎馬回首射箭的姿勢。是波斯文化狩獵圖的流行題材。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左右側檔的漆畫依内容可分為上中下三欄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孝子圖之一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孝子圖之二

漆棺畫上的“聯珠紋”,在敦煌和北魏太和十一年題記的刺繡花邊上也能看到這樣的圖像。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漆棺畫上的聯珠紋之一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漆棺畫上的聯珠紋之二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上半為敦煌有北魏太和十一年題記刺繡花邊,下半為敦煌莫高窟北魏259窟聯珠忍冬紋

2.北周田弘墓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斜坡墓道多天井洞室墓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由主室、後室、側室組成的墓室結構

田弘,任原州刺史。墓葬的形制與李賢相同,屬于斜坡墓道多天井洞室墓,夫婦合葬。田弘墓由主室、後室、側室組成,這種墓室結構在固原地區發掘的北周墓中,是第一次發現。田宏墓主室北壁與西壁繪有“侍衛圖”,有成組人物或群體人物,顔色以紅、黑為主,色彩鮮豔,與李賢墓壁畫中單幅人物相比,應為兩類不同的工匠集團。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主室北壁與西壁侍衛圖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壁畫以成組或群體人物呈現,顔色以紅、黑為主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田弘墓出土的薩珊銀币

田弘墓出土了5枚金币,分别來自A.S.I.等3個制造局,流入中國的時間距離其被制造的時間已有25至50年之久,有3枚金币表面分别有2到4個不等的穿孔,表明金币流入中國後,其原有的貨币功能有某種程度的轉變,可能是防止丢失而鑽孔或作為裝飾品。田弘墓也是目前出土最多東羅馬金币的墓葬。

大同、呼和浩特、固原、敦煌一線發現了一系列北魏、北周時期的中亞、西亞遺物,有外國金銀币、鎏金銀盤、聯珠織物等,研究者将以上發現地點連結在一起,就會發現有一條從山西大同出發,沿着内蒙古邊緣地帶,到達固原、敦煌的道路。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從大同到敦煌的北朝絲綢之路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北朝時期大同至敦煌一線交通示意圖

3.粟特人史氏家族墓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許多粟特人從中亞來到中國,“昭武九姓”是唐代對粟特人的稱呼,包含曹、安、史、康、石、羅、白、米、何等姓。粟特人原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屬于結構松散的城邦制國家,長年受到波斯、貴霜王朝控制,因為戰亂,使得粟特人大多經商以避禍,他們沿絲路東行,在吐魯番、敦煌、原州建立據點,最後到達長安。

自1982年至1995年,在固原西南5公裡,李賢墓附近的羊坊村、小馬莊村、王澇壩村發掘出隋唐粟特人史氏家族墓地,6座墓都出土了墓志,可知墓主身分分别為隋大業五年(609年)史射勿墓、唐顯慶元年(656年)史索岩夫婦墓、唐顯慶三年(658年)史道洛夫婦墓、唐幹封元年(666年)史鐵棒墓、唐總章二年(669年)史诃耽夫婦墓、唐儀鳳三年(678年)史道德墓。史氏家族墓6座墓葬均坐北朝南,每座墓葬之間距離數百米不等,從東向西呈一字形排列,采用了長斜坡墓道多天井洞室墓。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墓葬剖片圖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道洛墓封土下殉狗(第5天井)

史氏家族墓葬的墓室分為“磚室墓”和“土洞墓”兩類,因其家族成員在隋唐兩朝任官,尤以“史诃耽”官至三品,墓葬的形制更為考究,采用了磚室墓、石門與石棺床。其他5座均為土洞墓室。

“長斜坡墓道”與“多天井洞室墓”是關中地區大型墓葬的形制,沿襲了北周關中地區的斜坡墓道天井洞室墓,尤其是在靠近甬道的天井東、西兩壁開壁龛的做法,在初唐成為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墓的常制。原州是西魏、北周統治者的根據地,北周、隋唐時期,由于距離都城長安較近,是以在墓葬建制上有較多雷同。史氏家族墓皆出土了外國金銀币。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墓薩珊銀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索岩墓金币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索岩墓金币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索岩墓金币

“史道德墓”出土時,墓主面部上的金覆面還有織物痕迹,頭戴金冠飾。冠飾護額上的“月牙托太陽的裝飾”與中亞“托克—卡拉”瑣羅亞斯德教納骨甕上所繪的哀悼圖中,門上的“仰月托太陽”形象類似,顯示墓主的拜火教信仰。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道德墓金冠飾護額上的仰月托太陽圖

“史射勿墓”第一過洞口上方繪有門樓圖,墓道、天井繪有武士、侍從壁畫10幅。與李賢墓内容布局相似,是沿襲北周墓葬壁畫傳統的作品。墓室裡繪制“仕女圖”,畫面人物身着紅白相間條紋裙、頭梳高髻,可以在長安地區初唐壁畫墓裡看到同樣的風格。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墓墓道、天井繪有武士、侍從壁畫10幅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墓壁畫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墓壁畫細部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墓第一過洞口上方的門樓圖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墓第二過洞口上的唐草紋圖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墓墓室西壁侍女圖,是隋代壁畫墓的重要發現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墓墓室西壁侍女圖

史氏家族除了“史诃耽”在直中書省任譯語人,官職較高之外,其他粟特人大多是中下級武職官員,粟特人既善于經商、又善戰,所任官職也是他們擅長之事。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氏家族成員官職統計表

史氏家族婚姻以族内通婚為主,間與漢族通婚。史索岩、史道德一脈根據墓志銘記載,他們是“建康飛橋人”(今甘肅高台縣境内),北魏時已從涼州遷徙至平高。史索岩妻“安娘”墓志稱其為“安息王之苗裔”。史射勿墓志則表示自己的祖先出自西國(史國)。史诃耽的前妻是粟特人康氏,後妻為漢人張氏。史索岩妻安娘也是粟特民族。

吐魯番地區發現的康氏粟特人家族墓,與固原史氏家族墓時代相當,墓磚上的墓志銘顯示,他們“出自中華”,康氏家族與吐魯番當地的居民一樣信奉佛教。在婚姻關系上,既與粟特人通婚,也有和當地的其他少數民族通婚的情況。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史射勿世系表

4. 其他小型墓葬

在2003年至2004年,固原南塬東北部發掘出了一批北朝隋唐中小型墓葬,墓地東北方不遠的九龍山台地上也出土了一批隋唐墓葬,這些墓葬規模較小,沒有墓志,提供了中小型北朝隋唐墓葬的研究材料。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九龍山M33,小型單室土洞墓,全長8.2米,夫妻合葬墓

固原南塬至九龍山台地的40多座墓地,共有48具人骨(男25,女23),其中分屬于6座墓的10具人骨,經人骨鑒定,顯示出“高加索人種”的特征,也是粟特人。有8具夫婦合葬墓,年齡相近,種族相同,顯示出當時來到固原的粟特人除了有一定的規模,也維持着族内通婚的習慣。其中,九龍山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東羅馬金币,墓主人的頭上戴有日月圖案的金冠飾,和史道德墓的金冠飾雷同,固原博物館現也藏有一件隋唐時期的金冠飾。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男性墓主人頭戴瑣羅亞斯德教日月圖案金冠飾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九龍山M33金冠飾與下颌托

從考古發現看北周柱國大将軍李賢和他的絲路珍寶

▲ 固原博物館收藏金冠飾與下颌托

結語

自80年代李賢墓被發現後,墓葬裡出土的與絲綢之路相關的重要遺物日漸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之後史氏粟特人家族墓地、田弘墓等一批重要墓葬又被陸續發現。這些經過科學發掘的墓葬證明了原州是北朝隋唐時期絲路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對遙遠而漫長的“絲綢之路”以及其間發生的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的曆史有了更豐富的認識。

【特别說明】

文章來源于中國絲綢博物館(ID:cnsilk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