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魚口輕如何讓漂相變明顯?小鈎細線治标不治本,區分概念針對本質
#冬日生活打卡季#
冬季我們在釣魚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魚咬鈎後看不到浮漂的信号擡竿卻中魚的情況,浮漂動作幅度小,隻是輕微的點動或是下頓半目甚至不到就停止不動等,往往這些小動作都是鈎餌入口的信号,不認真看,走神或是在風浪的影響下很容易看不到漂動。問題出在哪?
浮漂信号出不來,幅度小不明顯,很多人都是一句“魚口輕”就簡單概括搪塞了,究其根本原因是魚的活性差造成的。魚口輕和魚活性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為什麼說浮漂動作不明顯的根本原因是魚活性低造成的呢?浮漂産生信号的過程是魚低頭吃餌時,魚把鈎餌吸進嘴後它後續的擺頭轉身,擡頭向上起身遊走的動作拉動線組,進而産生較為明顯的浮漂信号。而冬季魚活性低,單靠鲫魚吸力很難把浮漂拉出較大的動作,魚吃完餌後待在原地不動,懶得動,再加上釣得鈍,子線長等原因,魚不遊動一定距離帶動鉛墜拉動浮漂,浮漂自然出不來動作或動作幅度很小。
展開全文
應對魚口輕,小鈎細線的使用是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說得最多的。小鈎細線的使用隻是解決了我們常說的魚開口幅度小,魚口弱吸力小的問題。單方面靠使用小鈎細線來應對所謂魚口輕讓漂相變明顯是片面的,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魚活性低,想盡可能地把浮漂的信号放大,一定是在使用小鈎細線的同時期,在相對合理地調釣相結合來完成的。兩者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一定不要以偏概全。
如果釣得靈,子線繃直勢必會造成擋口,魚很難把鈎餌吸進嘴,進嘴可能也不會深,很容易再吐出來造成虛假信号。釣得鈍,隻是給魚提供友善,降低魚吸餌的阻力。魚把鈎餌吸進嘴裡,鈎小對魚的刺痛感減小,或是餌團大附鈎性強,露出的鈎尖少且魚鈎的鋒利度不夠,進嘴的魚鈎刺不穿,鈎不實很容易讓魚再吐出來。即使嘴上挂着鈎,魚卻在那趴着不動,浮漂的信号就出不來。是以理想的狀态就是要鈍得适度,最好找到靈與鈍的臨界點也就是調出不靈不鈍的狀态,一鈎觸底一鈎輕躺底,或是雙子線輕微彎曲。自身使用和走水等特殊情況短子線的使用也非常關鍵。
雖說線越細越柔軟,能友善魚吸餌入口但不要走極端。自然水域的魚吃餌是真吃,線細到一定程度比如0.4,0.6的就完全夠用了,再細作用就微乎其微了,更多地就是心理作用了。
感謝您的閱讀,做實在釣魚人,分享野釣實戰幹貨與廣大釣友分享,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投币支援,長按點贊給作者個關注和推薦不勝感激。祝每位釣友都能大鲫大鯉。
聲明:文章内容是本人(這個野釣還挺6)野釣心得及經驗,原創不易,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必舉報維權),圖檔來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