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增強公司透明度 高調物色任正非接班人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34377.htm

《紐約時報》網絡版周四撰文指出,随着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計劃退居二線,該公司也把物色接班人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然而,這家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電信裝置廠商,此次卻一反常态地選擇對管理層進行分權,包括公開、高調地物色接班人。這種效仿美國大公司的做法确實非比尋常。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是一位具有部隊背景且高度神秘的工程師。但正是憑借着自己的遠見卓識和辛勤付出,任正非硬是帶領華為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中國在海外最知名的企業之一。

公開物色接班人

如今,68歲的任正非已經計劃退居二線。在這種背景下,華為卻一反常态地選擇對管理層進行分權,包括公開、高調地物色接班人。這似乎一直都是美國大公司的一貫做法。但對于這家頗具神秘色彩的中國電信(微網誌)裝置生産商而言,此舉确實非同尋常。

本周三,在法國首都巴黎市中心某酒店,華為輪值CEO和副董事長胡厚崑接受了記者采訪。現年45歲的胡厚崑在1990年加盟華為,是公司第41位員工。而目前華為的員工總數已達15萬,并為全球140多家移動營運商提供服務。目前作為華為CEO的三位候選人之一,胡厚崑也正在接受考核。

在談及任正非接班人的甄選程式時,胡厚崑表示:“我确實不清楚。這是一種新的考核選拔機制,我們還正處于考察測試階段。”

業務前景廣闊

華為去年營收達354億美元,是僅次于瑞典愛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電信裝置廠商,主營業務是向營運商銷售網絡裝置。受網際網路經濟向移動裝置轉型的趨勢影響,網絡裝置産業的未來增長前景十分廣闊。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的資料顯示,通信裝置銷售收入占華為2012年總營收的近四分之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該公司還在去年年底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全球市場佔有率已達5%,僅次于三星和蘋果。

在華為的營收中,有6%來自向大型營運商出售網絡裝置。在網絡裝置銷售方面,過去10年間,華為已經全面超越諾基亞-西門子網絡(以下簡稱“諾西網絡”)和阿爾特特-朗訊(以下簡稱“阿朗”)等競争對手,但在開拓美國市場時卻遭遇重重阻礙。去年,美國國會下屬的一個委員會曾發出警告稱,出于安全因素的考慮,美國營運商不應購買華為的裝置,但華為對此這種指控予以了嚴厲地駁斥。

地緣政治障礙

能否說服美國政治上司人向華為開放市場将成為任正非接班人面臨的重要挑戰。此舉一旦成功,華為還可以迅速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裝置生産商。能夠講一口流利英語的胡厚崑在讀高中時打過棒球,他擔任過華為美國董事長。他拒絕預測華為是否能成功進入美國電信市場。

胡厚崑表示,地緣政治障礙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

胡厚崑指出:“外面充斥着大量有關華為網絡存在安全問題的謠言,但這些隻是謠言而已。沒有任何證據。事實是,我們無力傷害美國,因為美國政府不是華為的客戶,美國營運商也不是。我們不能在那裡建造任何基礎設施。美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對我們來說,美國與歐洲市場一樣重要。”

主攻歐洲市場

正是由于在美國缺乏政治諒解,華為現在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歐洲市場,這也是該公司業務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目前,華為在歐洲共有7,500名員工,主要分布在德國、波蘭和英國。胡厚崑表示,華為計劃到2017年将歐洲員工總數增加至1.3萬,同時還尋求由歐洲籍員工填補其中的衆多職位。

與美國營運商不同,歐洲營運商并不排斥購買華為的産品,沃達豐(Vodafone)、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法國Orange以及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都在使用華為電信裝置。

上周,華為還與意大利三大營運商之一的Wind簽訂了一份采購合同,這也是迄今為止華為在歐洲獲得的最大一筆訂單,可在五年内給華為帶來13億美元營收。Wind是俄羅斯營運商巨頭VimpelCom旗下子公司。

繼任計劃嚴格保密

胡厚崑是否有機會掌控華為的歐洲業務拓展,目前還不得而知。今年10月,徐直軍将接替胡厚崑出任華為的輪值CEO,前者目前負責華為戰略、市場營銷、産品和解決方案等業務。胡厚崑的前任是郭平,也是競争華為CEO的三個人選之一,目前負責華為的裝置業務。

市場研究機構IHS駐上海分析師凱文?王(Kevin Wang)表示,華為繼任者計劃處于非常嚴格的保密之中,這絲毫不會令人感到驚訝。他指出,任正非尚未公開表示何時退休,目前并不能确定他會從上述三位人選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自己的職位。

任正非兩個子女的動向也同樣給他的接班人計劃增添了變數。他的兩個子女都在華為工作,女兒孟晚舟現任華為CFO,兒子任平則在華為旗下一家提供酒店和票務預訂服務的子公司工作。

凱文?王表示,孟晚舟或許會成為任正非的接班人,而任平似乎對執掌華為絲毫不感興趣。不過,即便對中國分析師而言,華為的行事風格也非常令人難以捉摸。凱文?王指出:“很難揣度出誰将成為華為的新任掌門人,目前一切還顯得撲朔迷離。”

逐漸走向透明

四年前的華為甚至比現在更神秘。在這家快速增長的全球性企業中,既便是中層管理人員,都不知道最高層高管的姓名。

一位華為前歐洲籍高管表示:“我們甚至不知道究竟是哪位公司高層做出最後的決策。我們隻知道一些名字,但我們始終不知道誰是負責人。”此人後來跳槽至華為的競争對手。

但從2010年起,這一切開始有所轉變。那一年,華為首次公開了董事會成員的個人身份資訊,并在随後定期釋出财報。今年2月,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一個科技産業大會上,華為的兩位高層還首次接受了西方媒體的采訪。

一位曾在中國工作過20多年的美國投資者表示,任正非是個一個苛刻的公司老闆,在公司内部事務上擁有絕對的決策權,甚至還訓斥過公司董事會成員。

這位不願具名的投資者表示:“任正非是一個不願表達自己想法的人。”

這位投資者還透露,由于華為已成為中國全球增長裡的标志性企業,是以除了任正非本人外,中國政府也有可能會以提供建議等方式參與挑選他的接班人。

他指出:“盡管華為不是國有企業,但華為對中國有着非常大的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也是互相作用的。華為的成功讓中國人感到十分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