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移動TD-LTE“雙百”招标背景大起底

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2013-07-05/pid_8430404.htm

最近,業内有人撰文稱“4G救不了中國移動”,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不過,擁有雄厚網絡基礎和規模效應的中國移動還沒有到一項技術定生死的地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移動能決定TD-LTE的成敗,更能決定全球系統裝置商的發展格局。

不久前,中國移動抛出的20.7萬個TD-LTE基站及相關附屬裝置招标牽動了産業鍊上下遊諸多企業的神經。尤其是對過去幾年身處全球通信業寒冬的幾家系統裝置廠商而言,這幾乎就和救命稻草一樣,必須拼盡全力去争奪。一旦中國移動這一最大的單一LTE市場佔有率不佳,那麼就有可能在後續競争中處于極其不利的位置,甚至有可能從“阿諾愛中華”體系中消失。

是以,中國移動的這次TD-LTE招标對目前這幾家裝置廠商而言雖說不上是“一标定生死”,也足以改變其在供貨商體系中的地位。而歐盟及美國對中國裝置廠商華為、中興的相關調查和言論也讓這次招标格外矚目。

說白了,就是這次招标中歐美裝置廠商能夠分得多少蛋糕。最近華為也通過不少媒體放風希望歐美廠商能夠成為中國TD-LTE建設的重要參與者。

回想到不久前中國移動還未啟動TD-LTE招标時,業界就掀起了一場關于D和F頻段建立還是更新的大讨論。不得不說,這次招标的關注度超越了其以往任何一次招标。

那麼,中國移動這次TD-LTE招标到底有什麼大背景和特殊意義呢?在大力推動國産裝置企業發展的同時,為何還要去考慮國際廠商的利益呢?該不該考慮歐盟前一陣的隔空喊話呢?

在這裡,我試圖将這次招标的背景來個大起底,供大家參考和拍磚!

一、國際廠商對TD-SCDMA無信心市場表現不佳

說這事還得從TD-SCDMA招标說起。當然,TD-SCDMA的發展曆程大家都很清楚了,就不在贅述。

以TD-SCDMA基站招标為例,至今已經公開招标6期,共建設基站40萬個。其中華為、中興和大唐分别以“鼎橋系”、“中興系”和“大唐系”三個投标集團參與,而諾西、愛立信、普天、上貝(阿朗)、新郵通等均以不同身份參與上述不同投标集團,或多或少的分了一杯羹。但從整體來說,TD-SCDMA的基站供貨體系整體以國産裝置廠商為主(整體份額超過85%),國際廠商适當參與,個别廠商渾水摸魚的格局。

但是我們也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國際廠商當初對TD-SCDMA這一技術隻在中國市場發展不抱有太大的信心,本身就沒有投入多少精力搞研發,是以這個份額并不代表他們的技術實力不行。類似的像晶片廠商高通也沒有投入精力搞TD-SCDMA的晶片研發,蘋果更是打死也不推支援TD-SCDMA的iPhone。

也許有人會說,國際廠商在TD-LTE一二期試驗網中表現也不佳。這個話也沒錯,在TD-LTE初期,也就是中國移動13個城市TD-LTE試驗網招标中,這一趨勢并沒有明顯改觀,國産陣營份額仍然高達70%。

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是TD-LTE初期實驗更多考慮和TD-SCDMA的緊耦合實驗,是以國際廠商在TD-SCDMA方面的劣勢就展現出來了。但這并不代表國際廠商在TD-LTE技術方面的儲備不行。

從TD-SCDMA發展過程中國際廠商的表現以及中國移動這幾年營運的情況看,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個移動通信标準必須面向全球市場發展,就算你單一市場規模看上去很大,也很難獲得全球産業鍊的支援。就算你全部采用國産企業的裝置,也不意味着中國通信企業的崛起,而這樣的技術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TD-SCDMA如此,日本的PDC也是如此。

二、隻有走向世界 TD-LTE才會成為關注焦點

TD-LTE與TD-SCDMA相比有了明顯的不同,國際廠商的積極性被廣泛的調動起來,全球移動通信産業鍊十分看好TD-LTE的發展。比如在系統裝置領域的國際隊,愛立信、諾西、阿朗以及三星都非常積極參與TD-LTE的全球推廣,其解決方案也十分成熟并各有優勢。而在終端晶片方面,已有超過17家晶片廠商(包括高通、博通、Marvell)和20家終端廠商投入到TD-LTE終端産品研發中,目前已推出80餘款終端産品,在剛結束的GSMA上就展出了其中的60餘款TD-LTE終端産品和近20款TD-LTE晶片産品。

更關鍵的是,和TD-SCDMA僅中國移動一家營運商不同的是,TD-LTE已經在全球部署17個商用網絡以及44個在建及試商用網絡,而且TD-LTE有望獲得更多營運商的青睐。

但我們也不能過于沉迷這個數字遊戲,因為國際上部署的這些TD-LTE網絡規模十分有限,目前17個商用網絡僅有300多萬使用者,和FDD LTE比相差甚遠。很多營運商都将TD-LTE看做是備選項或者長遠選項,關鍵要看頻譜資源、使用者需求和部署成本等來考慮是否跟進。比如GTI一直在大力宣傳的日本軟銀、印度Reliance和美國Clearwire的主選項都是FDD LTE,TD-LTE都是備選項下的小規模部署,或者是為了考慮未來融合組網需求而進行的前期小型試驗網建設。更多的營運商還處于觀望态度,因為和FDD LTE相比,建網成本和網絡成熟度阻礙TD-LTE的部署速度和部署信心。

是以,真正決定TD-LTE能否走向全球擷取更多市場佔有率的是中國移動,因為誰都知道中國移動承載着中國通信夢,他不得不全力以赴去做。

現在看,雖然中國政府還沒有頒發相關牌照,但中國移動已經啟動了“雙百”計劃,啟動了20.7萬個TD-LTE基站及相關項目招标,涉及資金高達數百億元。已經給全球營運商一個積極的表率,也給所有移動通信産業鍊參與者一個積極的信号,TD-LTE真的要來了。

三、調動國際廠商的積極性有助于TD-LTE的成功

在剛剛結束的GSMA大會上,所有産業鍊企業,尤其是國内外系統裝置商的積極性都非常高,紛紛表示準備好迎接這次大單的采購。誰都希望自己獲得更多的市場佔有率,因為我在前面說了,這事關生死,事關長遠。

然而,國際廠商顯然心有餘悸。因為從中國移動過去幾年的低價招投标政策以及TD-SCDMA、TD-LTE前期招标結果看,國産廠商占據了太高的市場佔有率。

如果在這次招标中,國際廠商的市場佔有率仍然和前面的不相上下,那麼将極大的打擊這些廠商的積極性。一旦他們的裝置在中國移動的網絡中得不到大規模的驗證,那麼在國際上也将很難有競争力,這些企業在國際上推廣TD-LTE的積極性也将大打折扣。最終很有可能隻剩下中國本土企業提供TD-LTE裝置的境況,那麼TD-LTE就有重蹈TD-SCDMA的覆轍可能性。類似的現象其實已經出現在CDMA領域,随着玩家的減少,對中國電信的發展勢必造成很大的影響。

還記得在TD-SCDMA以及TD-LTE前期招标中,經常有“國産廠商大獲全勝”這樣的新聞标題嗎!

現在看,這未必是好事。因為我們看到歐盟在前一段時期針對華為、中興的言論。這并非危言損聽,而是赤裸裸的現實。更為關鍵的是,中國雖然單一市場規模最大,但也僅僅占全球通信市場的六分之一。是以,任何一項技術必須在全球化視野下發展。

中國的通信技術想要輸出,必須得到更多海外營運商的青睐,更要得到國際裝置廠商和晶片廠商的支援。中國的通信裝置企業想要發展,必須向更多的國家拓展市場。而市場也是置換的,并不可能成為某一家企業的天下,因為這是一個全球競争的時代。

是以,中國移動的決策牽一發而動全身,隻有調動所有主流供貨商的積極性,并給與其合理的市場佔有率,才能夠把TD-LTE這一蛋糕在全世界做大,那個時候,中國輸出的TD-LTE技術及後續技術才有可能服務更多的全球使用者,中國本土裝置企業的發展空間才會更大。

我們不能打着所謂發展民族的,國産的技術而固步自封,更不能因為企業自身利益而不顧中國通信夢這盤大旗。

尤其要強調的是,過去幾年在TD-SCDMA招标過程中,價格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一個不争的事實,2012年系統裝置廠商普遍利潤大幅下滑,多家出現虧損,打價格戰的結果就是自身發展也受到嚴重制約,而價格戰下的網絡品質更值得我們懷疑。

從市場角度講,高成本效益是殺手锏,任何一個營運商都希望在技術合格的基礎上以更低的價格采購裝置,進而大幅降低建網成本。但過低的價格最終會形成這個領域的惡性循環,裝置商利益偏低,甚至虧損,無法繼續投入,使得後續技術研發投入減少,最終殃及整個通信産業鍊。

想想歐盟為什麼對華為和中興的調查中,提到的核心問題就是價格問題,這充分說明在全球範圍内,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價格戰并不是最理想的發展模式。

是以,在這裡也倡議所有參與這次招标的企業理性報價,拒絕打不負責任的價格戰。同時,也希望中國移動深刻認識到此次招标對TD-LTE全球發展的重要性,要綜合各個因素權衡本次招标對自身發展以及對TD-LTE的長遠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與TD-SCDMA時代不同,中國移動此次明确要求此次集采不接受代理投标,不接受所有關鍵裝置均為OEM裝置的廠商投标。這将有效規範TD-LTE的招投标過程,對主流廠商十分有利。

TD-SCDMA、TD-LTE…,說大了,承載着中國成為通信大國的夢想,說小了是中國通信從技術引進國成為技術輸出國的關鍵一步。而中國移動所承擔的則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

說這話,也許很多人認為這對中國移動不公平,本來就是給強加的一個技術标準,還要讓他考慮這考慮那,是不是太苛刻了。

但仔細想想,如果不苛刻,中國人的移動通信夢就不可能實作。而TD-SDMA及TD-LTE這條好不容易趟出的一條路很有可能就進入死胡同,GAME OVE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