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同期7+1裡面的第四本書,即是繼《OKR工作法》、《終身成長》和《關鍵對話》後借閱的一本書。
筆記開始
你隻是假裝很努力
輕松學習是無效的,沒有正确的方法,永遠都隻是假裝很努力!
generative learning 生成性學習
learning styles 學習風格 interleaved practice 間隔練習 desirable difficulties 合意困難
Self-Regulated Learning:Beliefs, Techniques, and Illusions(書名)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專注于自律
第一章 學習是挑戰天性的必修課
- 不花力氣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 反複閱讀,機械地,快速地重複一些東西等以為的“熟能生巧”進行的集中練習實際上達不到精通,也不會産生持久記憶,隻是在浪費時間。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等這類檢索式練習更為有效。
- 在别人教給你答案前,先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 每個人的天資不同,但我們都可以通過學習,通過開發心智模型,來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 如果感到學習非常吃力,那是說明你正在學習非常重要的東西。
- 犯錯誤并改正錯誤,其實是在搭建通往高層次學習的橋梁。
- 在初次閱讀過後,隔一段時間再閱讀是有意義的;但是連續多次閱讀隻是空耗時間,好處少得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浪費了時間。
- 元認知,即我們對知識掌握情況的了解。
- 已知的已知 未知的未知 已知的未知。 能準确判斷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這對做決策是至關重要的。
- 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愛因斯坦。這根本就不是二選一的問題——兩者都需要。我們應該在更好地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創造力。沒有了知識,分析、綜合,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進階技能都成了無源之水。
- 考試,當成一種學習工具。
小結
對于學習者來說,最好的習慣之一應該是進行有規律的自測,重新校準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 低權重的小測試和自測
- 間隔練習
- 穿插不同但相關的科目或技能的練習
- 在别人教會你解決方案前先試着解決問題
- 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規則
- 持續更新已知并把它們和新知聯系起來
第二章 學習的本質:知識鍊和記憶鍊
一個人對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有創造力的方法解決新問題。不聯系獨創性與想象力,就沒法積累知識。同樣地,沒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創新也隻是空中閣樓。
- ·延遲回報·-->有時間間隔的練習會改善記憶
- 檢索時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大,記憶效果就越好。
第三章 “後刻意練習”時代的到來
- 有間隔地重複關鍵概念,以及穿插讨論不同但相關的話題。
- 反思其實是一種幫助我們獲得經驗的練習。(日報或周報,總結自己做過什麼事情、成效如何、以及下次如何從不同角度入手,進而做的更好。)
- how & why
➡️有間隔學習,訓練内容按不同順序進行。
- 你需要不停地練基本功,這樣才能保持狀态,不然就會生疏。
- 需要在訓練中有所變化,因為重複太多次會讓人感到厭煩。
-
總結:檢索、有間隔、有穿插的練習、多樣化練習、反思,以及細化。
小結
填鴨式練習是集中練習的一種方式(貪食症)——吃的不少,但沒多久基本上都吐🤮出來了。當心熟悉陷阱🪤。
第四章 知識的“滾雪球”效應
- 合意困難——在學習時故意給自己制造的麻煩。它造成了短期學習難度的提高,但是從長期看能提升學習效果。
- 對自己的知識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對知識的熟練掌握表現出來則是另一回事。
- 學習的三個關鍵步驟:
- 編碼。
- 鞏固。(睡眠💤有助于鞏固記憶!!!)
- 檢索
- 欲求新知,先望舊事。(不是真的忘記,是給記憶線索“重新安排用途”。所見所聞可以喚醒很多回憶,哪怕是許久不曾想起的陳年舊事)
- 打造心智模型。建構概念學習,穿插練習提高了對異同的辨析能力。
- 主動學習:強迫自己寫一篇短文會讓資料被記得更牢靠。——“以寫促學”
第五章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 學習何時該信任直覺,何時該質疑直覺。
- 記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扭曲。記憶是 重構出來的。
- 暗示的東西易被人記住,而明确表述的東西則不然。
- 記憶錯覺的産生:
- 想象膨脹:先讓人想象一件事情的具體樣子,若是稍後再問起此事,他們有時會傾向于相信這件事真的發生過。
- 暗示:(例如法庭上的“誤導性問題”,引導人做出特定回答的問題)
其他:…
*“從衆記憶”也稱“記憶社會傳染”。
- “錯誤共識效應”
- 元認知錯誤
- 你無法從不擅長的事情裡學到知識。“鄧甯·克魯格效應”理論。
- 人們很少從其他人那裡獲得關于自己技能和能力的負面回報。即便有人能得到負面回報,還必須準确了解為什麼失敗。要成功需要做對所有的事情。相反,失敗則可以歸結到任何一個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是很容易的。
- 實踐和測試才能暴露學習漏洞
- 測試與檢索——來驗證什麼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麼是你以為自己知道的。
- 要知道自己對一篇文章了解到什麼程度,一個不錯的判斷線索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其進行合理的解釋。
- 認識自身要通過他人來進行。
- 學徒模式。
第六章 選擇适合自己的學習風格
- 富人并不比常人聰明多少,隻是擁有常人不知道的資訊。
- 去蕪存菁~(同義詞:舉要删蕪 删蕪就簡;反義詞:魚龍混雜。蕪:雜草,菁:韭菜花;)~
- 你控制不了股票下跌。如果一隻股票跌了50%,得等到它再漲100%,你才能保本。漲📈100%可比跌📉50%困難多了。投資不是賭博,是去了解;例如債券,投資模型中,一個核心的原則就是要比其他投資者更清楚剩餘資産,更明白清償的順序。(書中舉個例子:找到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深入調查整個行業以及形勢的發展,了解破産清算過程,在充分了解事情的發展後大膽出手)
- 了解所從事工作的本質,建立一套自己的規則,把這些規則組合成一套模版,然後找到不同的、新的方式來應用這套模版
- 進入沒有競争的領域,深入發掘,問正确的問題,通觀全局,承受風險,誠實做人。
- 所有人都處于專長尚在開發的狀态,而且任何隻評估我們在特定時間裡已知知識的測驗都是靜态的,隻能說明我們在測驗範圍内的潛力。
- 有人試圖賣給自己東西時,不要輕信,要找到正确的問題,并學者如何深挖答案。這就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長。
- 動态測驗三步驟:
- 進行某種類型的測驗——可以是一段經曆,也可以是一次筆試——看到自己的知識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 決心運用反思、練習、間隔練習或其他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 再次測驗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時特别注意在哪些地方還需要下功夫。
- 心智模型|心智圖
進階結構建構者開發出的技能,可以讓他們确認基礎概念,以及辨識新資訊是可以在更大的結構或知識中作為補充,還是放在一旁當作多餘之物;相反,低級結構建構者分不清主次,不知道什麼資訊更為适合,什麼需要摒棄(即 前文說的去蕪存菁的能力)。
- 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更完整地歸納課本内容,其效果好于低級結構建構者自己的總結。
- 培養反思自己經曆的習慣,把這些經曆組織成一段故事,可以強化學到的知識。
- 反思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以及下次該如何改進才有助于分離出關鍵概念,把它們組織成心智模型,而且在今後應用這套心智模型的時候,也可以鞏固并建構已經學到的知識。
- “規則學習者”|“案例學習者”
笑話的“規則”——在講出笑點之前要先營造氛圍,無論是直接表述還是間接暗示。
小結
- 接受成功智力的概念。開闊眼界,把想掌握的知識或技能練的滾瓜爛熟。說出自己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後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學習的東西,以及從哪裡可以找到這些知識和技能,放手去做。
- 采取主動的學習方法,例如檢索練習、有間隔的練習和穿插練習。要有進取心,開發變通或補償性技能,彌補天賦上的不足。
- 提取基本原則,建構結構。(一次學習多個案例,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和不同之處)
- 把想法和想要得到的能力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在學習新資料的時候,時不時地停下來問問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麼,規則是什麼。
- 提取重要規則,将它們整合到結構之中。
第七章 終身學習者基本的基本
- 棉花糖研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專注與自律:兩者是激勵的産物,也展現了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 智力運動,人腦的可塑性很強,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甚至能一直延續到老年。
- 學習與記憶都屬于神經處理過程。檢索練習、有間隔練習、演練、規則學習,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學習與記憶水準。
- 人的智力開發是“遺傳趨勢與生活經曆之間的對話,将會持續一生”
孕期婦女、哺乳期婦女及嬰兒适當補充脂肪酸,可以将孩子的智商提高3.5~6.5點(某些脂肪酸有助于神經細胞的發育,而這些脂肪酸恰好是人體無法自己合成的)早期教育(在學前教育之前進行的環境刺激與系統性學習)提高4點以上,且早期教育是在集體環境中進行可以提高7點以上;同小孩用心地聊天,并提出許多開放性的問題;閱讀,在家長的鼓勵下複述;
- “流體智力”:抽象推理、了解不熟悉的關系,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 “晶體智力”:從多年經驗中積累下來的知識集。
科學理論,其根基就在于實證研究結果的可複現性
- 抱有一種成長心态、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
- 隻是信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與成就。
- 開發智力并不是讓智力自行發展,而是要通過努力和學習在大腦中形成新連接配接。
- 失敗是努力不夠或政策不對。
- 以學習為目标激發思路和行動。
- 取得成功更多的是靠勇氣、好奇心與堅持。
- 失敗讓人獲得有用的資訊,讓人有機會發現自己在竭盡全力時能做到什麼。
- 自律、勇氣及成長心态這些素質才讓人敢想敢做,具備創造力與毅力,進而獲得更多的學問和更大的成功。德韋克說“隻有在受活性成分驅使時,學習與鑽研的技能才不至于荒廢。”
👧:這本書好像說到了《終身成長》裡面的觀點。感覺這些書都是互通的吧
- 學習執行力比學習技巧更重要。
- 專業人士優異表現多來自數千小時累積的刻意練習(具有目标導向的,通常要獨自進行,而且要反複努力超過目前的水準)。
- **想成為專家并不是不可能的任務,隻要你有動力和時間,并能強迫自身去實作這一點。**某個領域的專家,平均要在專業上投入一萬小時或十年(如果折算一萬小時的話,即每天要2.74小時)的練習,而其中最為出色的人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獨自進行刻意練習上。
- 助記手段:記憶宮殿
- 形象就是記憶的線索。
限制理論:嘗試避免暴飲暴食可能反而會增加暴飲暴食的機率,也就是說,處于限制中的用餐者,去抑制(失控)才是其吃得太多的原因。
- 你所做的事情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你有能力做什麼。
- 想要精通某事或達到專業水準,必須擁有自律、勇氣,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八章 寫給大家的學習政策
·給學生的學習政策·
- 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
- 放棄反複閱讀;時不時停下來,問自己:核心概念是什麼?哪些術語或概念是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如何定義它們?這些概念和已知的東西有什麼聯系?(例如 課本自測題;像自己提問)
- 每周自測,且自測後要檢查答案確定能準确判斷出什麼是自己知道的,什麼是自己不知道的。
- 有間隔地安排檢索練習
要想記住東西,就必須定期回憶它們。
- 學習時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
- 其他有效的學習方法:
- 細化:在新資料中找到其他層面含義的過程。eg:給新資料提供一種比喻或視覺形象。
- 生成:在得到答案或解決方案前,嘗試先回答疑問或解決問題。讓意識更容易接受新知識。
- 反思:把檢索練習和細化結合起來,增添了學習層次,強化了技能。
- 校準:比對自己的判斷和客觀回報,看看自己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進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
閱讀其實是一種被動學習(被動的接收資訊),要想深刻學習還必須主動地做一些事情。
- 閱讀時,應間斷式停下來想想剛才讀了些什麼?是關于什麼内容的?然後再看一遍,檢驗是否與自己的想法有偏差。
- 放慢閱讀速度,思考資料含義,并用細化的方式更好的了解資料:我們沒有時間學習某一件事物上的所有方面,但停下來尋找含義有助于你牢牢記住它。
給職場人士的學習政策
(檢索練習 間隔練習 穿插練習 生成 以及細化)
- 檢索練習
- 生成。學習是一種參與的行為;與難題搏鬥才會刺激你的創造力,讓你的意識去借鑒已有的經驗、知識,并應用它們獲得急需的解決方案。
- 反思。反思涉及檢索(我做過什麼,當時是怎樣起作用的)與生成(下次我怎麼做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時讓人在頭腦中繪出形象,從意識上進行演練。反思最大的作用是通過生成,視覺化,以及心智演練,把意識調動起來。
- 細化。賦予新學問多層含義的細化在提高學習效果、增強記憶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給教師的學習政策
- 學習中的某些困難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所學的東西,把它們記得更牢靠。
- 輕松的學習往往隻能獲得膚淺的知識,而且很快就會忘記。
- 智力并不是生來固定的。實際上,在付出努力的時候,學習可以改變大腦,建立新的連接配接提高智力。
- 在獲知答案前先思索一下新問題,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學習效果要好。
- 無論在哪個領域,想要有所建樹,就必須努力超越現有的能力水準。
- 從本質上說,努力通常會帶來挫折,而挫折往往會提供重要的資訊,讓你調整政策,進而實作精通。
- 用經常性的小測驗來鞏固學習,幹擾遺忘過程。
- 布魯姆分類學理論-認知學習:擷取知識(最基礎的層次),發展出對基礎事實與概念的了解,能夠應用所學解決問題,能夠分析概念與關系來進行推理,能夠以新方式綜合知識與概念,能夠運用所學評估觀點與概念(最高層次)
- 政策:
- 不要被“以為自己知道”的假象蒙蔽;在看過一遍課本之後,多花一分鐘(僅閱讀)都是浪費;有問題時,多思考,而不是直接翻課本找答案。
- 自由回憶練習,課程過後,花10分鐘把課程中記住的所有内容都寫下來。(注意⚠️必須寫夠十分鐘,而不是記住了多少,必須堅持完成。)
- 總結表(每周一總結上周,或者每周日總結本周)
- 學習小結(每周五),刺激學生進行檢索和反思。
- 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用功會提高智力。
- 抓住核心,把其餘事項抛在一邊。
- 學習更多的是了解概念。問題在問什麼,更大的主題是什麼,然後比照它和自己列出的大綱内容是否一緻。
- 1,拿到一份資料時,測驗自己對核心概念的了解;2,每月用問題考察自己,檢索自己在研讨會上學到的重點知識。
- 為了成功,我需要什麼知識和技能?
- 參與是一種管理方式,代表着信任和主動交流的意願。
- 問題是資訊而不是失敗。通過解決問題(生成)以及教育他人(細化)來學習,學習就變成了持續改善績效的引擎。
撿漏+注釋筆記
- “學好某事的關鍵在于重複。複習的次數越多,永遠記住它的機率就越大。” “先有記憶的欲望,才有可能記住。” 僅僅是重複是無效的。重複本身并不能帶來出色的長期記憶,需有間隔的重複練習。
- 改善我們學習方法的一大挑戰就在于找到辦法中斷遺忘的過程。
- “反複回憶一件事情可以增強記憶” ——練習檢索 可以将知識學習的更紮實。
- 回憶學習效果好于重新學習。延遲測驗效果好于立即測驗。
- 隻有當大腦被迫工作時,才會将所學的東西記得更牢。
- 學習/記憶過程中的三個階段:
- 編碼(獲得資訊)
- 存儲(将資訊維持一段時間)
- 檢索(以後使用資訊)
- 學習總是建立在已知基礎上的。我們是通過和已知建立聯系這種方式來解讀事件和記憶事件的。
-
R.A.Bjork, J.Dunlosky, & N.Kornell, Self-regulated learning:Beliefs, techniques, and illus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2013),417-444.
Bjork, R. A., Dunlosky, J., & Kornell, N. (2013).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eliefs, techniques, and illus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 417–444. doi: 10.1146/annurev-psych-113011-143823
- 如何看清大局,而不是拘泥于細節,如何跳出正常的架構思考,如何有戰略性的行動,以及如何管控風險。
- 提取基本原則,建構結構。
END 2020.04.23
不行啦~複習了四本,其餘三本《烏合之衆》、《見識》以及《心流》,改天吧~感覺超過我大腦負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