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增程式電動汽車仿真平台時,用過下圖的仿真軟體架構。最近一段時間,我們想嘗試搭建一個豐田THS系統仿真平台,其基本架構也是一樣的。駕駛員模型部分一樣,不用修改;控制政策部分需要大改,因為混動控制比增程控制要複雜的多,這一塊後面再講;車輛平台部分需要簡單修改下,增加一個變速箱(THS)的模型。今天,我們從THS系統的車輛平台Simulink模型搭建開始。
THS系統結構
豐田從1997年開始推出THS混合動力系統第一代産品P110至今,已經有十幾款産品,我們選THS-III中的P410作為我們的模組化對象(各代産品之間的控制政策上差别不大),其機械結構如下圖所示。
我們把P410抽象為具體的動力傳遞路徑如下圖,其核心包括兩個行星排系統(功率分流行星排和電機減速行星排)和兩級減速機構。
功率分流行星排:發電機與太陽輪連接配接,發動機與行星架連接配接,外齒圈通過減速機構與輪端連接配接(負責車輛動力輸出)。其具體結構參數如下:
太陽輪齒數:30 行星輪齒數:23 外齒圈齒數:78 功率分流行星排特征參數K1:2.6電機減速行星排:電機與太陽輪連接配接,行星架與殼體連接配接(轉速一直為0),外齒圈與功率分流行星排共用一個。其具體結構參數如下:
太陽輪齒數:22 行星輪齒數:18 外齒圈齒數:58 電機減速行星排特征參數K2:2.636兩級減速機構負責把行星排外齒圈的扭矩傳遞到輪端,其具體結構參數如下:
中間輪主動輪齒數:54 中間輪從動輪齒數:55 輸出軸主動輪齒數:24 輸出軸從動輪齒數:77 總主減速比:3.267THS系統車輛平台模組化
Simscape工具箱中的SimDriveline有車輛傳動鍊的許多基礎子產品,利用它我們可以很友善地建立車輛的實體模型。
1、變速箱模組化功率分流行星排模組化如下圖,S代表太陽輪,C代表行星架,R代表外齒圈,按照對應的機械關系将三者連接配接起來即可,同時考慮各個齒輪的轉動慣量(本文為簡化處理,所有齒輪慣量定義為一樣,齒輪齒數等按結構參數定義,下同)。
電機減速行星排模組化如下圖,這裡用一個齒輪傳動代替行星排傳動(這個行星排的本質就是減速傳動)。
考慮兩個行星排的外齒圈耦合關系,可以将以上兩部分的外齒圈輸出端連在一起,如下圖。
2、車體模組化這裡的車體模組化主要包括減速器、車輪與地面、車身三部分的模組化。兩級減速機構這裡簡化為一級減速,車輪與地面作用力模型選用魔術公式模型,車身模型直接選用現有的車身子產品。車體的整個模型如下圖所示。
将變速器模型的輸出與車體模型的輸入連起來,就構成了從變速箱至車體的整個實體模型。
3、車輛平台模組化車輛平台模組化就是根據動力耦合關系,把動力元件和上面的變速箱連接配接起來。
之前搭建增程式電動汽車仿真平台時的電機模型、發電機模型、發動機模型、電池模型可以直接拿過來用(歡迎檢視之前的文章補課),發電機輸出端與變速箱功率分流行星排的太陽輪連接配接,發動機輸出端與變速箱功率分流行星排的行星架連接配接,電機輸出端與電機減速行星排的太陽輪連接配接。具體如下圖所示。
主要車輛參數設定如下圖:
車輛平台模型驗證
下面我們對車輛平台模型進行簡單驗證。
給定一個固定的電機扭矩請求(10%),模拟純電行駛工況,觀察車輛各運作狀态是否合理。
1、車輛驅動力與阻力電機扭矩與車速曲線如下圖。
圖中可知電機扭矩穩定在10.6Nm,車速穩定在47.81km/h。
輪端驅動力:
Fd=TEM*K2*i/r
=10.6*2.636*3.267/0.3=304.3N
輪端阻力:
Fz=Ff+Fw=mgf+0.5*Cd*A*ρ*v2
=1500*9.81*0.015+0.5*0.4*2*1.18*(47.81/3.6)2=304.0N
輪端驅動力與阻力基本一緻,能說明傳動鍊以及車輛阻力計算部分符合設計。 2、功率分流各部件轉速電機、發電機、發動機轉速曲線如下圖。
對行星排有,
Ns+KNr=(1+K)Nc
對于功率分流行星排,由于發動機禁止時摩擦力較大,當電機單獨驅動時,發動機轉速為0,太陽輪轉速(發電機轉速)有
NGM=-K1*Nr=-K1*NEM/K2
即NEM/ NGM=-K2/K1
=-2.636/2.6=-1.01≈-3643/3594
電機與發電機轉速關系符合兩行星排參數設計。 3、電池電流與SOC電池電流與SOC曲線如下圖。
随着車輛的行駛,SOC越來越低;電池放電電流也與電機輸出扭矩正相關。
以上,介紹了THS系統車輛平台的Simulink模組化及簡單驗證過程。後面在控制政策設計與驗證過程中,如果發現車輛模型有不能滿足仿真目标的地方,我們可以再回頭進行局部優化。
關注微信公衆号“新能源汽車控制”,有機會擷取源代碼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