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枕邊河
蘇州城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吳州,以姑蘇山命名,始稱蘇州。
京杭大運河蘇州段
蘇州水陸并行,河街相鄰,與大運河結緣也甚早,在春秋時期已有運道通廣陵。至隋唐大運河疏浚後,蘇州擁有内河航運與海上交通的便利條件,促進了蘇州的商業繁榮和市場發展。到明清時期,蘇州商業達到了鼎盛,當時阊門、胥門、山塘街一帶,商賈雲集,阊門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碼頭”。明代王世貞的《兩山竹枝歌》中曾這樣寫道:“莫嫌村塢行人少,夫婿經商不在家。”便利的水上交通,給商業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可能,同時,也讓更多的農民選擇了城市生活,促進了蘇州城市化水準的發展。
阊門
蘇州不僅是典型的大運河水網城,也是“千橋之城”,百步一橫橋,五十步一豎橋,是大陸河、橋最多的城市,有着“東方威尼斯”之美譽。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楓橋,這要歸功于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
詩中的寒山寺也因楓橋而名聲大振。寒山寺的布局一反寺廟普遍朝南的慣例,它的廟門是朝西的。這是因為蘇州是水鄉,隋代開的大運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邊。随着水上交通日益發展和繁忙,為便于路過的商人、船民、農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廟門便朝西靠河邊而開。
寒山寺旁的大運河
來到蘇州,遊客必會打卡的還有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明末清初的戲曲家李漁演唱的昆曲《虎丘千人石上聽曲》是這樣描述的:“一贊一回好,一字一聲血,幾令善歌人,唱殺虎丘月。”在當時,每年中秋月下,成千上萬的癡迷者會齊聚虎丘,徹夜歡唱昆曲,場面蔚為壯觀。
虎丘曲會
昆曲是“中國戲曲之母”,昆曲之美在于曲牌工整、詞章典雅,意蘊深遠。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遺産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萬曆年間,昆曲的影響已認證水路從吳中擴充到江浙各地,再以後,這一原先隻是“止于吳中”的地方曲種,很快沿運河走向北京,沿長江走向全國其他地方,成為當時影響頗大的劇種,并形成了地域性的風格,如川昆、浙昆、蘇昆、北昆和滬昆等。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聽完了昆曲,自然少不了走走蘇州衆多的大街小巷,其中,有着1100多年曆史的山塘街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山塘的開街人當屬白居易。公元825年,白居易到蘇州任刺史,一日,他坐着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後,立刻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開鑿了山塘河。之後,又令人在河岸兩邊栽藕植荷,并在河旁築就綿亘七裡的山塘街,在街道兩旁夾桃種李,讓去虎丘遊覽的人們,沿途可以領略江南的四季風光。
山塘夜遊
如今,山塘街喧鬧的集市成為了人們遠離高樓大廈,尋一處秘境度假的不二之選,這便是運河水賦予姑蘇城的魅力。山塘河中微微搖曳的畫舫裡,伴随着吳侬軟語的樂曲,依然可以見到紅袖添香劃過的痕迹。楓橋上的故事順着運河水,潺潺地流向了大江南北。蘇州這座城枕着運河,就這樣帶着城中人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稽核丨陳銳
監制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燕乃一
責編丨羅景月
文案丨李莉
美術設計丨楊桦
校對丨孟京
參考文獻丨《六千裡運河 二十一座城》
圖檔來源于網絡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 影視制播中心 )出品
(收聽更多夜讀文章,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衆号,從菜單欄—主題欄目—夜讀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