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
吳王阖闾(?—公元前496年),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吳國君主,夫差之父。吳國雖然位處東南一隅,中原多國視其為“蠻夷”,但因其位于長江下遊,物産豐富,氣候适宜,國内發展迅速,早已吸收中原文化。吳國強大之後,也想稱霸中原,而楚國是其最大對手。吳王阖闾能夠擊敗楚國,伍子胥及孫武應記一功。
伍子胥為報仇投吳
自楚莊王後,楚國的國君變得暴虐荒淫,到了楚平王即位,他誤信讒臣費無極,殺害不少賢臣,伍子胥的父兄伍奢和伍尚就是其中兩人。費無極陷害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誣說他們在外招兵買馬,意在謀反。平王信以為真,下令追殺太子。太子建最後逃到宋國才得以保命,而伍奢被捕。伍奢的大兒子是伍尚,小兒子是伍子胥。費無極為斬草除根,向平王進讒逼伍奢寫信叫兒子回京。伍尚洞悉奸計,連夜叫伍子胥逃走,自己則回京。伍尚進京後平王便下令殺了他們倆父子,同時下令追緝伍子胥。伍子胥在逃亡的路上聽聞父兄被殺,發誓一定要報此大仇。
伍子胥追随太子建逃到宋、晉、鄭等國求救,但均無法請得救兵。太子建更因涉及勾結晉國以滅鄭,被鄭國所殺。伍子胥隻能帶着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繼續流亡。當時北方各國根本無力與楚國抗衡,而楚國東面是吳國,是一個新興國家兼同楚國有仇,雙方經常發生戰争。伍子胥認為隻有投奔吳國,才有機會報仇雪恨。
伍子胥像
助公子光奪吳王位
伍子胥帶着公子勝,來到通往吳國的最後一道關口——昭關,這是楚軍守衛最嚴密的關口之一,通過這關口便是通往吳國的水道。伍子胥帶着公子勝順利過關後來到一條大江面前,楚軍發現他的行蹤追趕上來,他正在走投無路之際,幸好江上有一漁船,漁夫知伍子胥之急,助他渡江。過江後,子胥解下身上佩帶的黃公寶劍送給漁夫,感謝他的搭救之恩。漁夫卻說:“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意思是楚王懸賞五萬石米來通輯你,又加官進爵。若我要是貪這些懸賞,早就将你送官了,那稀罕這寶劍呢!)這漁夫拒絕受禮後,伍子胥唯有繼續向吳國都城的路途進發。
伍子胥脫難過昭關。《新镌陳眉公先生批評春秋列國志傳》插畫,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姑蘇龔紹山刊本
吳國當時的君主是吳王僚,他得知伍子胥是楚國名臣之後,又是一個人才,便準備拜他為将。公子光是吳王僚的堂兄弟,他策劃篡奪王位,便設法阻止吳王僚拜将伍子胥。伍子胥知悉公子光的圖謀,便與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隐居鄉間。某日,公子光來找他,一個為報殺父兄之仇,一個為奪王位,兩人一拍即合,招兵買馬,等待時機發難。伍子胥認識一位名叫專諸的大力士,将他引薦給公子光,計劃刺殺吳王僚。
春秋時代吳世系圖
曆史上的“魚腸劍”
吳王僚是一個很喜歡吃魚的人,公子光看準這點,稱專諸是一個饪魚名廚,吳王一聽就要求品嘗。恰巧這時楚平王逝世,吳國趁機派軍伐楚,吳王僚的親信部隊全部在戰場作戰,公子光亦趁這時機宴請吳王僚到府上吃魚。專諸為避過吳王僚守衛的搜查,将劍藏在魚肚中。當他向吳王僚呈上魚時,同時也從魚肚中抽出利劍,向吳王僚刺去,吳王僚立即死去。如《史記‧刺客列傳》載:“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吳王僚的守衛馬上殺死專諸,公子光預先埋伏的衛兵反擊,将吳王僚的守衛擊斃。公子光成功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阖闾。阖闾登位後,封專諸之子為上卿,伍子胥為國政。
專諸
孫武練兵
阖闾改革内政,鏟除異己,并在伍子胥引薦下用孫武練兵。孫武(又稱孫子)是中國古代軍事家,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中國著名的兵家典籍。他原是齊國的官宦人家,後因齊國内亂,逃往吳國居住。伍子胥知悉孫武是個人才,就推薦給吳王阖闾。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阖闾在宮中要求孫武展示練兵方法,孫武便将阖闾的兩位寵妃連同宮女一百八十人分為兩隊,兩位寵妃分别為隊長。
孫武
宮女們來到操場,孫武先讓她們穿上盔甲,拿起兵器,排成隊伍。然後在她們面前高聲地說:“練兵最緊要是講究紀律,如果你們不聽指揮,違背指令,就要按軍法從事。”說罷下令操練。兩位寵妃與宮女們覺得新奇,大家都嘻哈大笑,亂成一團,根本沒有理會孫武指揮。孫武下令擊鼓三遍,可是宮女仍完全不理會,還在打打鬧鬧,嘻皮笑臉。孫武大怒,喝道:“将兩名隊長按軍法處斬!”說完便下令将兩位妃子綁起來,一下子,那些宮女個個看得膽戰心驚。
吳王看到兩位寵妃準備問斬,大驚,向孫武說這兩位妃子是自己最寵愛的,如果沒有她們,吃什麼也沒味道了,希望孫武千萬不要斬殺她們。孫武卻說:“我奉王命操練軍隊,君命有所不受。如我不按軍法從事,以後怎能指揮軍隊呢?”說罷,兩位妃子處斬。孫武下令重新操練,宮女們全部按照軍令動作,完成操練。孫武向吳王報告完成操練,但吳王因愛妃被殺,拂袖而去不欲理會孫武。孫武慨歎曰:“大王隻喜歡兵法的用詞,而不運用它,這樣怎能打勝仗呢?”吳王阖闾想想倒覺有理,亦知孫武是練兵人才,立即拜孫武為大将。孫武不負所托,積極練兵,不久吳國軍隊大有改善,士氣大振,就隻等着與楚國決戰。
孫武訓練吳王阖闾後宮的妃嫔。出自清刊本《百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