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
在母校N周年大慶之際,利用現代便捷的交通工具——動車,“忙”裡偷閑到母校周末一日遊,走一走,瞧一瞧,當年就讀的學校——教室、宿舍、食堂及活動場所,憶一憶往昔,曾經的峥嵘歲月。
雖然已經離開母校若幹年了,風風雨雨,潮起潮落,但學校的總體格局還是不變的——也許校園身處在長安山的緣故吧。進得已改得面目全非的校門,聳立在不遠處的文科大樓,還是當年的文科大樓,它的前面就是原來學校的體育場,當年每年的系運動會都在這裡舉行。
沿着當年曲折蜿蜒的校道繞上一大圈,走到了當年曾住的宿舍樓下的操場——籃球場、排球場,以及附近的設有單、雙杠等的運動場所,走到了高坡上的當年的食堂——現在還是學生就餐的地方,而變化卻是不一般的小,轉向下得山坡,又來到曾經住過的17号學生宿舍樓——拆除并重建,依然标為“17号樓”——現在的說法為“學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宿舍樓前隔着馬路的欄杆上挂着“熱烈歡迎校友回家”的大型條幅。在一樓大堂,幾位學生在此擺攤設點接待校友,先是簽名,接着我提出上宿舍樓看看,一位學生便帶着我上了二樓——現在學生住的宿舍格局與曾經的宿舍格局大相徑庭,還有不同的是輔導員竟與學生同住一層。離開17号學生宿舍樓的時候,我拿上了一份校慶的紀念袋,并與在此負責接待校友,同僚稱之為“滿臉的㬵原蛋白”的小師妹一起合了影——沒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滄桑若幹年,歲月催人老。到午飯點了,紀念袋裡有一張餐券,拿上就往高坡上的學生食堂走去,這時,正好是就餐高峰期,排在長長的學生隊伍當中,難得真切體驗一把當年打飯、買菜人多排長隊的青蔥歲月。
為保證“母校周末一日遊”的品質——充裕的時間,充分的遊曆,就得趕早——買了第一班的動車票。這一天,天暗摸摸就出門了。下電梯時正趕上小區保潔阿姨清潔樓道走廊,她在電梯門放置一塊拖布——關不了門的電梯發出了刺耳的怪叫,我突然心慌起來“我趕時間下去,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保潔阿姨一邊拖地一邊不緊不慢地接茬道。
我越慌越急,不管三七二十一,趕緊走進電梯,挪開拖布,可一看樓層的按鍵頓時傻了眼——逐層都亮着“紅燈”,我條件反射迅疾出了電梯,在外面重新按下電梯按鈕。這時候,反而是保潔阿姨急了,匆忙拖了幾下,就跟着我進入另一部電梯,在下二層按下按鍵——能趕上她原先那部電梯,重拾逐層清潔樓層的節奏。保潔阿姨也真不容易,要早早起來清潔樓道,且還得與我似得早早趕時間的業主“争搶”電梯,而她們的工資卻不見得有多高。
經曆了下樓趕時間的小緊張,想着坐的士去火車站還是否順利,畢竟才5點多,那麼早。一路走向路口的同時,就盤算着叫個網約車。還好,沒走到路口就遠遠看到一輛“有客”的的士後跟着一輛“空車”的士——也算彌補一下剛才在樓道的一點小驚吓。
不到20分鐘的工夫,的士就在火車站附近停了下來。六點火車站大門正式開啟,安檢、等候,很快便乘上開往福州的動車。動車上,漂亮的乘務員正在查票,對沒有紙質車票的乘客會問:“去哪兒?”得到回答後接着說:“請出示購票資訊”,一位乘客一時沒反應過來:“什麼購票資訊,我不是告訴你去哪了嗎!”乘務員态度和藹地解釋:“是你網上購票後收到的短信資訊”,乘客頓悟,急忙打開手機,帶着歉意說:“不好意思,在這裡”把手機拿到乘務員的面前。
出了動車驗票站口,沿着辨別提示,很快來到公共汽車站,看到站牌上的“一票制一進制”,忽然想到沒有零錢——平時用微信或支付寶支付習慣了,忽然想到身上帶着的廈門易通卡,就問站台保安:“車上能不能刷廈門的易通卡?”“不清楚”熱情的保安說,“你可以去那邊小店鋪換一下。”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我跑過去買了一瓶礦泉水,換得幾枚硬币(不敢不買東西直接換錢——曾碰過“釘子”)。沒等我走回站台,熱情的保安就喊着向我招手,原來隔20分鐘一班的公共汽車開過來了。上車後,我還是執拗地問了司機師傅:“廈門的易通卡能刷嗎?”“你試試看,能刷就刷。”不等易通卡貼上刷卡機,刷卡機就發出刷卡成功的聲音,這時,猛然想起我的易通卡在異地漳州都使用過,看來這易通卡可是全省通用。
福州地鐵購票都是自助式的。購票時,正常是選擇線路,按下所去的站點,就會顯示票價多少;還有一個方法:摁下票價位,就會分别顯示可去的幾處站點。地鐵的班次,平時每9分鐘一趟,高峰期或周末每6分鐘一趟。地鐵車廂内語音提示有三種語言,依次為國語,福州話,英語,相較與福州動車站報站多了個福州方言,畢竟地鐵主要服務于本市市民,而動車站的乘客則來自五湖四海,南北東西,國内海外。地鐵有的進出站口是設定在商廈大樓内,要逛商場或逛完商場都可以直接進出地鐵,十分地便利——從東街口到福州南,13站,用時不到半個鐘頭,真正做到了“無縫對接”。即便外面狂風還是暴雨,是數九寒冬還是烈日炎炎,都絲毫不受影響,卻還能樂在逍遙。
一個小插曲,在動車站一個聾啞小姑娘(不知真否?)拿出所謂的殘疾證明,比劃着向遊客讨要,遊客拿着手機的手也向她比劃着說沒零錢,她回應很快,迅速從褲兜裡拿出微言掃碼,指着遊客的手機示意他可以掃碼。真是的,現在的乞讨者,他們的乞讨方式也緊随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地不斷變化與創新。雖然乞讨的方式一時讓人無法接受,卻也讓習慣于消費用微信或支付寶買單的,卻又有點“同情心”——有時對經不住乞讨者的死纏爛打的善良人來講,就是一個簡單地動作——掃描二維碼,輸入金額,瞬間搞定,至于金額的多少那就“随緣”了。
從東街口地鐵站出來,看到有一兩位共享單車營運人員在整理、擺放好有的騎行者随意放得有點淩亂的共享單車。我就近掃上一輛共享單車,騎上“逛”起街來,沿路街道兩旁擺放的除了摩托、電動車以外,還有共享單車,這些共享單車基本停放在停車區域内——大多為一長條凵型線劃過去,标志明顯,簡捷實用。可不像廈門,停放自行車的區域,有不少劃成一小方塊,顯得有點“小家子氣”。當然,廈門與福州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福州的不少市民曆來是習慣于騎機車(後來的電動車)、自行車出行的,在他們早期的城市道路規劃中,有意識地挪出一定路面,劃屬機車、自行車專用。街道夠寬敞,設定的摩托、電動車、自行車專用道也夠大氣,街道與街道,路口與路口之間專用道的銜接,自然而流暢,極少會出現“斷頭路”——在自行車或行人等待紅燈的路口,都有安裝兩個黃色立柱型的語言提示裝置,隻要自行車或行人越過立柱,裝置就會自動播放“你已越過黃線,請退回等待”。而廈門島内很早以前就已淘汰了機車,騎自行車的人也在少數,街道及機動車道自然就少有設定其專用道。這些年随着“綠色出行、低碳出行”理念的深入人心,廈門建設了不少自行車專用道——與福州不同的是,廈門自行車專用道不少是建在道路兩側的人行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