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洞察
關于寫履歷,你我身邊普遍存在這樣幾類夥伴:
1)職場老人不會寫履歷?從未離開過公司,内部崗位調換基于熟人介紹。
2)職場新人履歷沒得寫?剛開始打怪更新,職場經曆有限,還在刷經驗。
3)職場混子履歷太花哨?沉醉于彙報總結,經不起推敲,但有個好賣相。
我們今天好好說說,如何寫出一份自己的黃金履歷。
為什麼履歷值得你專門花時間來研究?很簡單,在整個求職過程中,履歷是投入産出比最高的環節,你隻需要花少量時間來優化履歷,就可以顯著提升你的求職成功率,打通三條路:
通路一,履歷的顯性功能,就是把你送到面試間去,我們常說,學曆是敲門磚,經曆是敲門磚,但沒有個清晰的履歷,你這些磚頭,連門都找不到,先打通你和HR/獵頭之間的路。
通路二,履歷的核心價值,就是打動你的直接上級,經曆再豐富也不能全盤托出,是以履歷是經驗打結最高效的呈現形式,尤其是面對專家型的上司,看履歷就判斷你能否勝任。
通路三,履歷的隐性埋點,就是自我發展規劃利器,好的履歷梳理能幫我們更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不面試也要定時更新履歷,就是為了打通你過去和未來連結這條路。
兩個核心:
一、履歷的錨點:不是“我有多牛”,而是“我為什麼适合這個崗位?”
在講怎麼寫之前,我們先确認一個事兒,寫履歷應該錨定什麼?
你發現沒有,很多人寫履歷,洋洋灑灑,卻隻傳遞了一個資訊:你看我多厲害,多牛!
履歷當然要寫高光時刻,這沒錯。但前提是,你所寫的高光時刻,是不是圍繞你想拿下的崗位?所有脫離了崗位的秀肌肉都是幹擾。
比如,我遇過一個面試者,他明明是面試社群營運崗的,結果履歷大量篇幅描述了他在個人成長領域的探索。我當然拒了他。因為作為面試官,我不關心你其他方面有多牛,我隻想反複對照和确認,你的經驗能力是不是比其他人更能勝任這個崗位。
是以,目标崗位才是你履歷的唯一指南針。
如果履歷也算是一篇文章,那麼這是一篇以“我為什麼适合這個崗位?”為主題的命題作文。
還有更厲害的面試者,不光是說明“為什麼我适合這個崗位”,甚至會說明“為什麼我适合你們公司的這個崗位”,做一款定制版的履歷。
二、履歷的本質:不是“履曆”,而是“技能”。
寫履歷最容易踩的坑是,很多人搞不清楚“履曆履歷”和“技能履歷”的差別。在我看來,工作經曆和和你有技能是兩碼事。
履曆履歷是從時間線入手,展示你的職位和公司變化。說白了,就是第一份工作做了什麼,第二份工作做了什麼,是個工作曆史本。
能力履歷是從能力入手,在工作過程裡找證據。你做過什麼,是以有了什麼能力;又做了什麼,有了什麼能力……
履曆和能力,哪個更重要呢?當然是能力。這是面試官比對崗位最關鍵的依據,它的占比應該在60%以上。如果履歷中隻有工作履曆,我基本直接Pass掉。
那麼,該怎麼寫能力的部分呢?我有三個建議:
第一,把虛的能力産品化。
如果你過去的經曆很豐富,别直接說你做過幾年文案、幾年銷售、幾年營運。這樣寫容易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你做過挺多事情,但好像每樣都不精通。
我建議,你直接把能力子產品提取出來:寫作能力、銷售能力、營運能力。每一項能力後面,再寫相關的經曆。
比如,寫作能力後面就可以寫:2年廣告公司文案;1年房地産公司文案。分别寫過什麼類型的文案内容,獲得過多少的閱讀量,帶來過多少的轉化,得過什麼獎等等,以此類推。
這樣做的好處是,幫面試官快速确認了一遍,你有哪些可遷移的能力子產品。
這裡再強調一個技巧,盡量少用形容詞,而要用具體的數字和名詞。
例如,不要隻寫“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能”,而是寫“精通Excel和Python”。
不要寫“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是寫實作銷售流水多少萬元,好評率是百分之多少,複購率是多少等等。
第二個建議是,在每一項能力後,去展示一個“案例”。
也就是說,基于這項能力,你做過的最成功的一個項目是什麼?講個好故事。
這裡我推薦一個方法,叫STAR模型。
S:Situation——背景
T:Task——任務目标
A:Action——行動
R:Result——結果
比如,在銷售能力這一塊,你曾經做過一場成功的會銷活動。當時的背景是什麼,這場活動的目标是什麼,你都采用了什麼行動,什麼政策,調動過什麼資源,甚至為此你去參加過什麼學習教育訓練,都可以寫進去。然後,最終達成了什麼結果。這樣寫的好處是,通過一個故事,你的能力更加立體,更加形象化起來。
還有一個好處是,因為故事很抓人啊,是以面試官一定會問這個細節,你可以在你準備好的架構裡回答,而不會被突如其來的提問給問住,這樣成功率就會高很多。
是以,一定要提前拆好案例。
第三個建議是:準備一個作品集。
作品展示比案例描述更直覺。建議你一定在履歷裡至少附上3個完整作品。比如,一個項目的完整方案,一篇你寫的文章,一個你設計的活動流程,等等。如果是多人合作的作品,記得突出你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
關于技能,如果具備了以上三個要素,也就是“能力+案例+作品”,就是優秀履歷了。
最後還有一個補充,如果你不是在業内跳槽,而是想轉行,那在工作經曆中還需要加入兩個資訊:
一是說明自己轉行的原因,看到了什麼機會,為什麼你在舊行業裡的工作經驗,在新行業的新崗位上依然适用。二是突出自己的主動性和職業軟技能,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資料分析能力等。因為這些能力在轉行時,特别管用!
好,我們把最難的能力履歷的部分搞定了,那麼,履曆部分怎麼寫呢?
越簡單清晰越好。給你提供個參考格式:
- 時間段
- 公司名稱
- 職位名稱
- 彙報對象
- 工作職責
最後,到底寫幾段工作經曆才合适,這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跳槽多顯得不穩定,也有人說跳槽多,轉崗多,說明學習能力和适應能力強。
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關鍵取決于崗位性質。如果我要的是營運崗,需要這個人思維靈活、視角多、體驗多,那經曆多可能是加分項。如果我要的是研發崗,那一定是越穩定越好。但是有些事情是禁忌,如果你每段崗位都隻有6個月,不到一年的話,企業會懷疑你的穩定性,因為他們也不想成為下一個跳闆,如果有這樣的經曆,不寫會更好。
如果你有大段的空白期,一定要準備好,該如何回答相應的提問。我就見過一個面試者,他說:“因為我花了2年時間,安心學習投資,現在财務自由了,可以全新投入自己喜歡的工作。”回答滿分!
三個思考:
興趣愛好怎麼寫?
寫完了履歷的主幹部分,也就是工作能力和履曆,可不是就結束了。我建議你再加上一筆,聊聊自己的興趣愛好。
你可能覺得,這有啥可講的嘛?别小看它。一個經驗豐富的面試官,能從這個環節一窺你的真實個性和能力。
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是随便填的,比如萬年不變的讀書、看電影之類,這其實浪費了一次強化能力優勢的機會。
比如,有一次我面試的時候問對方:你有什麼愛好?他說,我喜歡騎行和登山。那我心裡就有個判斷,他體能很好,有耐力,甚至有研究能力。但局限是,他不善跟人交流,因為都是一個人的運動項目。你看,這對我安排他的崗位就是非常好的輔助判斷。
如果有個面試銷售崗位的人,告訴我他喜歡打太極,面試官則傾向于認為,他沒有銷售所需要的沖勁和狼性。
是以,興趣愛好也要跟你的能力優勢和崗位靠攏。
怎麼回答“為什麼離職”?
下面我再說說,怎麼回答面試官必問的問題:為什麼離職?
聽到這兒,你可能一愣:這不是到了面試環節了嗎?跟履歷有啥關系?這也是少有人知道的玄機。簡單說,你需要把可能被面試官問到的問題,提前埋進你的履歷裡。
當被問到為什麼離職,你肯定不會說跟上司吵架,公司很low,對吧?你可能會說,價值觀不合,或者發展遇到了天花闆。那麼,你的履歷裡就應該已經提前埋下了線索,避免讓人覺得你是現編的。
比如,你的履歷裡寫明,你原來的公司是營運驅動的,那麼,你說因為更想去科技驅動的公司而離職,就顯得合情合理。再比如,你原來待的是個小公司或者家族企業,那麼,你說因為沒有晉升通道而離職,不會給你減分。你可以在描述裡說,你是一個期待更大空間,更多挑戰的人。
其實,不僅是“為什麼離職”,還包括“你為什麼要轉型”“你的核心競争力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答案都要預埋在你的履歷裡,才顯得真實可信。
履歷的預期管理:不要過分拔高預期。
前面我都是在說怎麼優化履歷,往前沖。到這兒,我得把你再往回拉一拉——注意,别用力過猛。
你知道脫口秀演員登台前最怕的是啥嗎?是主持人說:“有請最搞笑的演員:古典。”
這話一出,我再想逗樂觀衆,可就難了,因為觀衆的預期被拉高了。
履歷也一樣。雖說它是敲門磚,但過分裝點,會拉高面試官的心理預期。看履歷特興奮,結果當面一聊,覺得你也不過如此嘛。其實你本來不錯的,但過于耀眼的履歷制造了心理落差,這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