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作者:頑強孔雀P2

1930年的中國政壇,暗流湧動。北方軍閥馮玉祥、閻錫山與南方的蔣介石之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權力博弈正在上演。在這場博弈中,東北軍閥張學良的态度成為了關鍵的砝碼。起初,張學良似乎傾向于支援馮、閻聯盟,這讓蔣介石如坐針氈。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張學良的立場卻悄然發生了變化。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張學良的态度轉變?蔣介石又是如何成功争取到張學良的支援?在這場暗中的較量中,蔣介石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他給張學良開出了多大的價碼?

1930年初,中國政壇如同一盤錯綜複雜的棋局,各方勢力暗中較勁,蓄勢待發。這場即将爆發的政治博弈,被後世稱為"中原大戰"。在這場大戰的前夕,中國的政治格局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南方的蔣介石政權、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聯盟,以及東北的張學良勢力。

蔣介石的南京政權,表面上統領全國,實則羽翼未豐。1928年北伐成功後,蔣介石雖然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但其實際控制力僅限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蔣介石深知,要真正掌控全國,還需要進一步消除北方勢力的威脅。然而,蔣介石面臨的困境是,其軍事實力與北方軍閥相比并不占優勢。

在北方,馮玉祥和閻錫山形成了強大的聯盟。馮玉祥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都是久經沙場的勁旅。兩人聯手,兵力總數超過70萬,遠遠超過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這個聯盟不僅在軍事上對蔣介石構成威脅,在政治上也對南京政府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戰。

與此同時,張學良統領的東北軍,成為了這場博弈中的關鍵角色。張學良繼承了其父張作霖的勢力,掌控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東北地區。東北軍擁有約30萬兵力,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更重要的是,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在這種政治格局下,張學良的态度成為了左右局勢的關鍵因素。如果張學良選擇支援馮、閻聯盟,那麼北方勢力将占據絕對優勢,蔣介石的南京政權将面臨嚴峻挑戰。反之,如果張學良倒向蔣介石,則可能打破北方聯盟的優勢,為蔣介石統一全國創造有利條件。

然而,張學良的立場并非一成不變。作為一個年輕有為的軍閥,張學良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考量。他需要權衡各方勢力,考慮東北地區的長遠利益,同時還要應對來自日本的壓力。這使得他的決策過程充滿了變數和戲劇性。

在這場政治博弈中,各方都在積極活動。蔣介石派出了多位得力幹将,如吳鐵城、張群等人,前往沈陽與張學良接觸。他們運用各種手段,包括經濟利益、政治承諾,甚至是私人感情,試圖影響張學良的決策。

與此同時,馮玉祥和閻錫山也沒有閑着。他們利用與張學良的曆史淵源,試圖拉攏東北軍。然而,他們的政策并非總是高明。閻錫山在反蔣問題上的反複無常,讓張學良對北方聯盟的誠意産生了懷疑。

随着時局的發展,國際形勢的變化也開始影響到中國内部的政治博弈。日本對東北的野心日漸顯露,這使得張學良不得不考慮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繼續保持東北的相對獨立,還是與中央政府加強聯系以獲得更多支援?這個問題成為了張學良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中原大戰爆發前夕,張學良的政治立場成為各方勢力關注的焦點。作為東北地區的實際掌控者,張學良的選擇将對整個局勢産生重大影響。然而,張學良最初的政治傾向并非一目了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首先,張學良與馮玉祥、閻錫山有着深厚的曆史淵源。這段淵源可以追溯到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時期。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戰争中,正是馮玉祥的臨陣倒戈,才使得張作霖得以擊敗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中的佼佼者。這段曆史使得張學良對馮玉祥存有一定程度的感激之情。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然而,曆史的複雜性在于,張作霖與馮玉祥之間也曾有過沖突。1926年,張作霖不僅未履行對馮玉祥的承諾,反而協助吳佩孚打擊馮軍。這一舉動導緻馮玉祥在南口遭遇重創,差點全軍覆沒。這段過往無疑給張學良和馮玉祥之間的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與閻錫山的關系同樣複雜。閻錫山作為老牌軍閥,與張作霖有過多次交集。在北洋政府時期,兩人曾經合作,也曾經對抗。這種複雜的曆史關系,為張學良的決策增添了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關系則顯得較為疏遠。蔣介石作為南方勢力的代表,與東北軍系幾乎沒有直接的交往。這種陌生感使得張學良在最初階段對蔣介石持有一定的戒心。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形式上承認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然而,這一決定更多是出于政治現實的考慮,而非對蔣介石或國民黨的真正認同。事實上,張學良在易幟後仍然保持着東北地區的相對獨立性。

在政治理念上,張學良對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并不完全認同。東北軍系一直有着自己的政治傳統和管理方式,這與國民黨的政治理念存在一定差異。這種理念上的差異,也是張學良最初傾向于與北方軍閥聯盟的原因之一。

然而,東北軍内部對于政治立場的選擇并非鐵闆一塊。一些年輕軍官,如高樹勳、萬福麟等人,對國民黨的新思想持開放态度。他們認為,與南京政府合作可能為東北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這種内部的分歧,使得張學良的決策過程更加複雜。

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是影響張學良政治傾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這次事件中,東北軍與蘇聯發生武裝沖突,結果遭受重創。這一事件暴露了東北軍在現代化戰争中的不足,也讓張學良意識到單憑東北一地之力難以應對國際形勢的複雜變化。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此外,日本因素也在張學良的考量中占據重要位置。随着日本對東北的野心日益顯露,張學良不得不考慮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是繼續保持相對獨立的姿态,還是與中央政府加強聯系以獲得更多支援?這個問題成為了張學良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經濟方面,張學良也面臨着選擇。東北地區雖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較好,但要實作進一步發展,仍需要與其他地區進行合作。南京政府控制的長江流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使得與蔣介石合作在經濟上具有一定吸引力。

綜合這些因素,張學良最初的政治傾向呈現出一種搖擺不定的狀态。一方面,他與北方軍閥有着曆史淵源和地緣關系;另一方面,現實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使他不得不考慮與南京政府合作的可能性。這種複雜的局面,使得張學良的最終選擇充滿了懸念和戲劇性。

面對張學良最初的搖擺态度,蔣介石深知争取東北軍支援的重要性。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争取政策,展開了一場複雜而微妙的政治博弈。

首先,蔣介石派遣了一支高規格的代表團赴東北。這支代表團由蔣介石的親信組成,包括吳鐵城、張群等政治老手。他們的任務不僅是傳達蔣介石的善意,更要深入了解東北的實際情況,為後續的談判做好鋪墊。

代表團抵達沈陽後,立即展開了一系列密集會談。他們向張學良詳細闡述了蔣介石的政治主張,強調了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同時,他們也巧妙地避開了一些敏感話題,如東北軍的改編問題,以免引起張學良的反感。

在經濟利益方面,蔣介石開出了一系列誘人的條件。他承諾,如果張學良支援南京政府,将給予東北地區優厚的經濟待遇。這些承諾包括增加對東北的投資,支援東北工業化程序,以及在關稅和貿易政策上給予特殊優惠。蔣介石甚至表示,願意幫助東北修建新的鐵路線,以加強東北與内地的聯系。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這些經濟利益的誘惑無疑對張學良産生了一定影響。作為一個年輕有為的軍閥,張學良深知東北地區的發展潛力,也清楚地認識到單靠東北一地之力難以實作全面現代化。蔣介石的承諾,為東北的未來發展描繪了一幅誘人的藍圖。

在政治地位方面,蔣介石同樣給予了張學良極大的承諾。他表示,如果張學良支援南京政府,将保證東北軍在國民政府中的重要地位。蔣介石承諾,不僅會保留張學良的東北軍權,還會給予張學良在中央政府中的重要職務。這種政治地位的保證,無疑緩解了張學良對失去權力的擔憂。

然而,蔣介石并未止步于口頭承諾。為了展示誠意,他采取了一系列實際行動。1930年4月,蔣介石親自通路東北,這是一次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通路。在通路期間,蔣介石不僅與張學良進行了長時間的私下會談,還參觀了東北的軍事設施和工業基地,表現出對東北發展的高度重視。

這次通路期間,一個有趣的插曲展現了蔣介石争取張學良的用心。據說,蔣介石特意帶來了一批南方特産,包括龍井茶和杭州絲綢。他知道張學良喜歡品茶,便親自為張學良泡茶,兩人在品茶中暢談國事。這種個人化的交往方式,無疑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除了正式場合,蔣介石還特意安排了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如共同觀看平劇表演、參加晚宴等。在這些場合中,蔣介石表現得平易近人,與張學良建立了更為私人的關系。這種私交的建立,對于化解兩人之間的隔閡起到了重要作用。

蔣介石的争取政策還包括對張學良的家族和親信的拉攏。他不僅對張學良的母親趙一荻表示了極大的尊重,還對張學良的一些重要部下表示了善意。例如,他承諾在國民政府中為東北軍的進階将領預留重要職位。

在國際形勢方面,蔣介石也向張學良傳達了他的看法。他強調了日本對東北的威脅,指出隻有國家統一,才能有效應對外部壓力。這種論述無疑觸動了張學良對東北安全的擔憂。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蔣介石的争取政策是全方位的,既有政治承諾,又有經濟誘惑;既有公開行動,又有私下交往。這種多管齊下的政策,逐漸改變了張學良對蔣介石的看法,為兩人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奠定了基礎。

1930年5月,中原大戰正式爆發。這場曠日持久的軍事沖突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也成為張學良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面對蔣介石和北方軍閥聯盟的對峙,張學良的選擇将對戰局産生決定性影響。

在馮玉祥、閻錫山等北方軍閥聯合發動反蔣戰争的同時,他們也向張學良發出了聯合抗蔣的邀請。馮玉祥親自緻電張學良,回顧了兩家的曆史淵源,呼籲張學良加入反蔣陣營。閻錫山則派遣使者秘密前往沈陽,試圖說服張學良。

然而,張學良并未立即做出回應。他召集了東北軍高層進行了一系列秘密會議,讨論局勢走向和東北軍的立場。這些會議持續了數日,反映出張學良決策過程的慎重。

在這個關鍵時刻,張學良采取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行動。他派遣心腹進階将領秘密前往南京,與蔣介石進行直接溝通。這位将領攜帶了張學良的親筆信,内容涉及東北軍的訴求和對國家統一的看法。

蔣介石接到張學良的使者後,立即安排了秘密會談。在會談中,蔣介石再次重申了對東北的承諾,包括保障東北軍的地位、支援東北經濟發展等。同時,蔣介石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承諾:如果張學良支援中央政府,蔣介石将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這是僅次于蔣介石本人的最高軍事職位。

這個承諾無疑給張學良帶來了極大的誘惑。然而,張學良并未立即做出決定。他要求使者帶回蔣介石的承諾,以便進一步考慮。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與此同時,日本因素也在張學良的決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30年6月,日本在東北的活動日益頻繁,多次發生日本軍人越界事件。這些事件引起了張學良的高度警惕。他意識到,面對日本的威脅,東北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援。

在權衡利弊後,張學良最終做出了支援蔣介石的決定。1930年7月3日,張學良發表了著名的"七三宣言",公開表态支援南京國民政府,反對北方軍閥聯盟的分裂行為。

這個決定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北方軍閥聯盟對張學良的"背叛"感到震驚和憤怒。馮玉祥發表公開聲明,指責張學良"忘恩負義"。閻錫山則稱張學良的行為是"賣國求榮"。

然而,張學良的決定并非一時沖動。在"七三宣言"發表的同一天,張學良向東北軍釋出了一份内部通告,詳細解釋了他支援蔣介石的原因。通告中提到了國家統一的重要性、東北面臨的日本威脅,以及蔣介石對東北的承諾等。

張學良的決定不僅影響了中原大戰的走向,也徹底改變了他自身的政治地位。按照承諾,蔣介石立即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這一任命使張學良成為僅次于蔣介石的第二号軍事人物,大大提升了他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

然而,張學良的選擇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首先,他需要面對東北軍内部的分歧。一些老将對與蔣介石合作持保留态度,認為這可能損害東北的利益。張學良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來說服這些将領,確定東北軍的團結。

其次,張學良還需要應對北方軍閥的報複。馮玉祥和閻錫山雖然主力在中原作戰,但仍派遣部分軍隊向東北施壓。張學良不得不調動兵力防守邊境,以防止北方軍閥的入侵。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最後,張學良的決定也引發了日本的警惕。日本一直希望東北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态,以便于其滲透和控制。張學良公開支援南京政府的行為,無疑加劇了日本對東北的敵意。這為日後的"九一八事變"埋下了伏筆。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張學良仍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他開始積極參與中原大戰,派遣東北軍精銳南下支援蔣介石。這些部隊在随後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蔣介石最終取勝做出了重大貢獻。

東北易幟不僅改變了張學良和東北軍的命運,更對中國近代史産生了深遠影響。這一事件在政治、軍事和社會各個層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首先,在政治層面,東北易幟極大地增強了南京國民政府的權威。蔣介石成功将自己的影響力擴充到了東北地區,實作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1931年9月18日,在東北易幟近兩年後,蔣介石在南京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會議。會議上,蔣介石特别強調了東北易幟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并表彰了張學良的貢獻。這次會議标志着國民政府對東北的控制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然而,東北易幟也引發了一系列政治沖突。一些原本支援張學良的東北地方勢力對此表示不滿。例如,1932年初,原黑龍江省主席萬福麟就公開表達了對張學良決定的質疑。為了安撫這些地方勢力,張學良不得不進行一系列政治妥協,包括在地方政府中保留一些原有的權力結構。

在軍事層面,東北易幟對中國軍事格局産生了重大影響。東北軍加入中央軍後,極大地增強了國民政府的軍事實力。1933年,當日本開始進攻熱河省時,正是由于有東北軍的支援,中國軍隊才能夠在長城一線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在熱河保衛戰中,東北軍第五軍團在喜峰口一帶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雖然最終未能挽回熱河失陷的命運,但其英勇表現赢得了全國上下的贊譽。

然而,東北易幟也導緻了東北地區防禦力量的相對削弱。大量精銳部隊南調後,東北的防禦力量出現了真空。這一情況被日本軍方敏銳地察覺,并在随後的"九一八事變"中加以利用。1931年9月18日夜,當日本關東軍發動突襲時,留守沈陽的中國軍隊僅有不到7000人,難以組織有效抵抗。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

在經濟層面,東北易幟後,南京國民政府加大了對東北地區的經濟支援。1932年,國民政府制定了"東北開發五年計劃",計劃在五年内投入巨資發展東北工業和交通。這個計劃雖然因"九一八事變"而未能完全實施,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北經濟的發展。例如,1933年建成的撫順-本溪鐵路,就是這一計劃的成果之一。

社會層面的影響同樣深遠。東北易幟後,大量南方人士湧入東北,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文化。1932年,沈陽成立了東北大學,這是東北地區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學校聘請了許多南方知名學者,如曆史學家傅斯年、文學家郁達夫等,他們的到來極大地促進了東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然而,南北文化的碰撞也帶來了一些社會沖突。一些本地人對南方人的湧入感到不滿,認為他們搶占了就業機會。1933年春,沈陽甚至出現了針對南方移民的小規模騷亂。為了緩解這種沖突,張學良不得不出面調解,并在政府部門中實行南北人士平衡的用人政策。

東北易幟對中日關系也産生了深遠影響。日本一直将東北視為其勢力範圍,張學良公開支援南京政府的行為無疑加劇了日本的不安。1930年12月,日本駐沈陽總領事向張學良提出抗議,稱東北易幟違反了此前中日之間的"默契"。張學良堅決回絕了日方的無理要求,但這一事件也預示着中日關系即将進入一個更加緊張的階段。

1931年春,日本開始加強在東北的軍事部署。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多次向東京發報,要求采取更加強硬的對華政策。9月18日事變的爆發,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日本對東北易幟的一種極端反應。

東北易幟還對國際社會産生了一定影響。西方國家普遍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這有利于中國的統一和穩定。1931年2月,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公開表示,東北易幟是中國内政的一大進步。然而,蘇聯對此持謹慎态度。莫斯科擔心南京政府加強對東北的控制可能影響蘇聯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特别是中東鐵路的問題。

從傾向反蔣到一錘定音:蔣介石到底給張學良開了多大價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