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頭條改版,增加了廣告解鎖功能,中途解鎖僅需5秒鐘,就可以繼續免費觀看了!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 | 編輯:史在沒有錢
前言
在1957年的一次工作檢查中,開國上将肖華與開國少将甘祖昌有了一次深入的交談。甘祖昌因嚴重的健康問題,表達了強烈的願望要離開軍隊回鄉務農。盡管曾經曆過車禍并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甘祖昌依然堅持這一決定。肖華雖然了解他的處境,卻出于對甘祖昌健康的擔憂,質疑他能否活過60歲。這一對話引人深思:肖華的擔憂是否隻是出于情急之下的氣話,還是有其他考量?下面小史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05年,甘祖昌出生在江西省蓮花縣橋頭鄉的一個普通農家,生長在一個簡樸的農民家庭中。早年,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他僅在舅舅的資助下短暫地接受了一年的私塾教育。因貧窮無法繼續學業,他不得不辍學回家幫助家中農活,偶爾還需應地主之召去服勞役。
1920年,一次偶遇改變了甘祖昌的人生軌迹。他邂逅了陳競進和謝運鵬等幾位蓮花縣歸鄉人士,他們回鄉是為推動農民運動,成立了新城國小,并搭建了當地最初的共産黨基礎組織。甘祖昌因其誠實可靠的性格被視為發展農民工作的理想人選,是以被吸收為黨的一員。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甘祖昌深知農民的需求與痛點,他在黨的工作中表現出色,極大地推動了蓮花縣的革命活動。1925年,随着蓮花縣獨立團的成立,他因工作成績卓越而被提名為團軍需處處長。為提升自己在後勤管理方面的能力,甘祖昌被送往井岡山參加紅四軍的訓練班。
在井岡山期間,甘祖昌有幸與毛主席會面,向他彙報了蓮花縣的鬥争現狀及所面臨的困難。毛主席對甘祖昌表現出的堅定和認真印象深刻,并親自囑咐他:“敵人的進攻迫在眉睫,我們的訓練活動可能即将被迫中斷,你必須傳回蓮花縣,告知同志們加強防禦,為保衛革命根據地貢獻力量。”甘祖昌受到毛主席話語的激勵,感受到了重大的責任,堅定地傳回了蓮花縣,全力以赴支援革命事業。
在革命的早期階段,甘祖昌因其在後勤領域的卓越表現,被晉升為湘贛軍區兵工廠的副科長。他的主要職責包括監督武器彈藥的生産,確定物資供應鍊的穩定,并且嚴格管理采購和物流。甘祖昌的工作確定了前線戰士們在戰鬥前夕得到充分的物資支援,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戰鬥力和士氣。
随着全面抗日戰争的爆發,甘祖昌渴望親自參戰,為在前線陣亡的戰友複仇。他随部隊編入了八路軍第120師359旅,擔任該旅的軍需科科長。在準備前往前線之際,解放區後方卻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幹擾,這些幹擾包括切斷供給線,使得解放區戰士們面臨嚴重的物資短缺。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作出戰略調整,指令359旅傳回陝北,既要保衛黨中央,也要投身于生産戰鬥。這一任務的重擔落在了甘祖昌的肩上,他被責成在極短的時間内建立起生産基地,以保障紅軍的後勤補給。
面對諸多困難,如缺乏勞工、原料短缺、沒有足夠的工廠設施,甘祖昌展現出了非凡的上司能力。他親自協調資源,動員群衆,不惜一切代價解決問題。在他的努力下,不久即建立了幾座臨時工廠,其中包括紡織廠,開始生産必需的軍用物資如衣物、鞋襪等。
在甘祖昌的帶領下,工廠很快投入生産,大批急需的軍用物資被迅速送往前線。他不僅保障了八路軍的後勤供應,而且提升了士兵們的生活品質和戰鬥效率。甘祖昌的這些努力,在戰争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1941年的寒冷冬日,甘祖昌被任命為359旅補給部副部長。同年該旅接受任務前往南泥灣,開展大規模的生産活動。在這一轉變期甘祖昌展現出了非凡的上司力,他不僅親自參與勞動,還積極推動全旅官兵參與,實作了部隊的自給自足。
到了1947年,甘祖昌的職業生涯迎來了新的高峰。他被調入二縱隊後勤部門,參與了解放大西北的重要任務,随後晉升為第一兵團的後勤部長,上司10萬大軍邁向新疆,面對惡劣的環境和補給線的長距離拉扯,如何有效解決軍隊的糧食補給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甘祖昌在這關鍵時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他建議派遣精幹的先鋒隊,分四個小組全面勘查新疆的地形和資源。這一行動耗時20天,先鋒隊員們深入戈壁和牧場,最終帶回了重要的情報:新疆連續三年豐收,當地百姓将大量糧食藏于地窖,未被國民軍征用。
面對這一發現,甘祖昌提出了一個互利的政策。他建議與蘇聯大使館合作,利用新疆牧民未被國軍收購的羊毛作為交易資源,換取蘇聯的日用品。然後再用這些物資與牧民交換他們儲藏的糧食,這一政策既避免了直接征用,又解決了補給問題。
在甘祖昌的精心組織下,蘇聯大使館提前提供了鹽、布匹、茶葉和其他日用品。随後,甘祖昌指派後勤部的小隊們,利用這些物資與銀元,在新疆各地與牧民進行了廣泛的物資交換,有效地緩解了解放軍的供應壓力。
1949年,随着新中國的成立,甘祖昌雖心情激動,但他清楚地知道革命的路還很長。他決定繼續留在新疆,維護和建設這片邊疆。在新疆期間,甘祖昌邂逅了龔全珍,一位比他年輕十幾歲的革命女性,她出身富裕但選擇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終成為一名教師。
兩人的相識頗具戲劇性,甘祖昌本身出身農村,初次見面時他的直率和坦誠深深打動了受過較好教育的龔全珍。龔全珍在學校工作,而甘祖昌常去學校“以學習為名”,實則是為了接近龔全珍。
他們的關系在日常的相處中逐漸升溫。盡管龔全珍一開始對甘祖昌保持矜持,但甘祖昌的真誠最終打動了她。在一個誤會即将發生的關鍵時刻,甘祖昌在火車站大膽表白,這一舉動最終促成了兩人的婚姻。
在1952年寒冷的一月,甘祖昌将軍,時任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冒着嚴寒前往烏魯木齊郊外,目的是確定一項關鍵的工業投資資金到位。行程中發生了意外:當他乘坐的汽車行駛過一座木橋時,橋梁因敵對勢力的蓄意破壞而突然斷裂,汽車從高處墜落,嚴重受損。甘祖昌在事故中身負重傷,特别是他曾受過的頭部傷再次遭受強烈撞擊,造成了長期的腦震蕩後遺症。
事後甘祖昌被緊急送往醫院,兵團衛生部的部長親自為他進行了手術。盡管外傷在經過一兩個月的治療後基本愈合,他的腦部傷勢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頻繁的暈厥使他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極大幹擾。
盡管後來被安排在廬山進行療養,甘祖昌的狀況并未見明顯改善。有關部門甚至提議他前往上海或青島進行長期療養,但他堅決拒絕,始終覺得自己未能為革命貢獻更多,感到内疚。
1955年,在授銜儀式後,甘祖昌與妻子的對話中流露出深深的自責:“與那些為革命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組織給予我的榮譽過高。” 這時他收到弟弟的來信,信中提到家鄉已完成土改,正在建設農業生産合作社,這激發了他想要回鄉支援農業發展的決心。
盡管身患重病,他堅信自己的勞動能力未失,決定回鄉從事農業勞動,與鄉親們共同緻富。他多次向軍區黨委送出請求,均被拒絕。直到1957年,在蕭華到訪新疆軍區期間,甘祖昌抓住機會再次申請。
盡管蕭華一開始也表達了對他健康狀況的擔憂,但最終在甘祖昌的堅持下,蕭華同意向上級推薦他的請求。經過層層審批,甘祖昌最終獲準回鄉。
于是在1957年的一天,甘祖昌和他的家人啟程回到江西的家鄉,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篇章。在準備遷移之前,甘祖昌堅持要家人盡可能地減少行李,以展現節儉的原則。
最終14個人的行李被精簡至僅三個箱子,但他們特意攜帶了八隻籠子,裝着精心挑選的6頭約克豬、15對安哥拉兔和15隻來航雞,這些都是甘祖昌從新疆帶回來,計劃用于改善家鄉的農業養殖技術。
甘祖昌的回鄉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地理轉移,而是一個深遠的生活轉變。他帶領家人融入了鄉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甘祖昌和孩子們一起勞作,從撿拾糞肥開始,到割草、開墾荒地、種植樹木,他親力親為。
他還帶領村民們共同完成了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建設三座水庫、修建25公裡的灌溉管道、四座水電站、三條公路和12座橋梁,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農業和生活條件。
在接下來的29年中,甘祖昌不僅是鄉親們勞動的帶頭人,更是鄉村建設的積極捐助者。他将自己70%以上的工資無償捐獻給了家鄉的建設工作,這些資金被用于各種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甘祖昌的生活完全展現了他的信念和對社會的承諾。他的貢獻不僅僅展現在物質上,更在于他對家鄉社群精神的培養和對後代的榜樣作用。他通過實際行動,深化了社群的團結和協作,讓村民們看到了共同努力可以創造更好未來的可能性。
在1986年春節之後不久,甘祖昌将軍,一個為農業與鄉村發展傾注心血的英雄,行将就木。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家鄉和土地。甘祖昌在臨終前堅定地留下遺言:“我收到的工資,除了必需的生活開支外,其餘的都用來購買化肥和農藥,支援農業發展。不要為我修建房屋,我不需要任何豪華的安排。
甘祖昌回鄉後,雖然身體多病,但他從未停止過為家鄉的繁榮盡心盡力。在他的上司和努力下,家鄉建立了三座大型水庫,劃出了25公裡的灌溉管道,建設了四座水電站,修建了三條公路和十二座橋梁,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産條件。
盡管身體狀況日漸下降,甘祖昌始終堅持參與到每一項工作中,無論是實地指導還是策劃規劃,他的身影總是活躍在各個建設現場。他的努力和奉獻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勵了當地村民,也逐漸将一個貧瘠的鄉村變為充滿活力的農業區域。
更令人敬佩的是,甘祖昌将軍将組織上發放給他的薪金大部分用于支援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在他的銀行存款中,共計102452元,他無私地拿出了79032元用于各種社會建設項目,對家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巨大。
甘祖昌的無私精神和堅定信念,讓他在群眾中赢得了極高的聲譽。他不僅是一位軍事将領,更是一位真正的社會建設者和人民的英雄。他的一生,是對個人使命和對社會責任的完美诠釋,留給後人無數的敬仰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