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作者:陳石頭本頭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萬衆矚目之下,英國對香港結束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衆所周知,香港在很長時間一段時間内,都是亞洲的金融中心。過往作為英國殖民地期間,香港曾經為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據統計,英國從香港獲利一年就多達180億美金。那麼英國是通過什麼手段從中擷取如此之多的經濟利益呢?英國的殖民又對香港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個半世紀的“自由港”

自由港是貿易型自由經濟區的一種形式。它是随着國際分工與國際交換的發展,在商品流通領域出現的一種更加開放的特殊經濟區域。自1942年,英國侵占香港并宣稱其為“自由港”起,香港自由港的内容得到不斷的豐富和擴大,已經成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自由港之一。

香港之是以成為這樣的自由港,有着以下幾點得天獨厚的條件。香港的地理環境具有獨特優勢,處于中國的南方,背靠大陸、面向東南亞,是南方大陸向海外出口的必經之路,是天然的良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局勢相對穩定,英國、日本、美國都出于經濟貿易的需求,積極地利用香港,投入了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港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對外實行自由港政策,對内實行有名的“不幹預政策”,對外資有較大的吸引力;再加上中國政府的積極支援,如淡水、燃料、副食品和原材料的廉價大量供應等等,種種原因都為香港自由港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但是歸根結底,香港自由港的産生和發展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脫不開幹系的,可以說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産物。但是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壟斷階段,實行凱恩斯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之後,許多傳統自由港已經紛紛消失,但是香港這個自由港卻自由度不斷提高,主要歸因于當時港英政府采取的獨特經濟制度。

其中最基礎的就是自由貿易制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對進出口的有形貿易不設管制:對進出口的一般商品不收關稅、對内部出口的商品不提供任何優惠和特權;香港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私人營運的,因為大部部分行業在香港進行注冊登記的手續都極為簡便快捷,而且對内資外資一視同仁,資金進出也是自由的;香港還采取自由的出入境制度,對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免簽,便于全球各地的人到香港旅遊、投資甚至從業。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這些特點使得香港成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香港也正是憑此鞏固并提升着自己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繁榮達到了頂峰,GDP曾經占全國的5%,成為全球競争力最強勁的城市之一。

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計劃的起點

鴉片戰争的打響,标志着中國近代史的起點。1942年,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中要求割讓香港島給英國,标志着中國從獨立主權國家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起點。西方列強從鴉片戰争到要求割讓香港島,種種行為無一不揭示着他們的目的:通過戰争打開對東方貿易市場的大門,以殖民統治瓜分中國及亞洲,進行經濟侵略。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可以說香港的淪陷就是西方列強正式進行經濟侵略的開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英國剛強占香港島,就開始對香港實行自由港制度,英政府還公開聲明:不論從中國掠得多少商業權益,它都無意一國獨占,而是願與他國“共同享受”。

英政府對香港的政策受其傳統的外交政策理念即實用主義與道德主義影響:不完全隻為謀求利益,也不全出于道德,是以英政府一方面與其他國家一同向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一邊又緻力于香港的繁榮發展。其做法早有理論依據,1776年,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提出:宗主國應該放棄對殖民貿易進行壟斷、“解放”殖民地的自由放任主義思想。這種思想指出,為了長遠的英國産業發展以及效益的綜合考慮,不僅要對殖民地實行自由貿易和自由港制度,還不應該獨占殖民地貿易。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放任自由背後的幹預、壟斷和剝削

但是這種自由放任主義也并不像港英政府對外宣稱的那樣,“無形之手是我們的經濟的最佳指引”。實際上,二戰以後,港英政府對房地産市場的幹預開始增多,由于賣地收入直接關系到港英政府的收入多寡,是以賣地的時間、數量、方式上由港英政府進行幹預,壟斷了土地資源并實行租賃所有權。港英政府規定,土地資源歸政府所有,使用私營企業的土地必須參與土地拍賣以獲得有限時間的土地所有權。這樣,稀缺的土地資源變得高度商業化,使其得到充分利用,進而産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除了房地産市場,港英政府對金融市場也進行了很大程度的幹預。因為英資财團的特殊地位,影響着港英政府的重要決策和香港的經濟命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質的就是彙豐銀行:“對殖民地有利的事就是對彙豐銀行有利”。在金融市場上,彙豐銀行壟斷了當地存放總額的一半。港英政府還賦予了彙豐銀行一部分中央銀行的職能,其中包括貨币發行、票據清算中心、代理港英财政收支,并受托與港英政府幹預外彙市場等。

這種幹預顯然為英國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效益。金融市場是帝國主義對舊中國實行經濟方面壟斷和侵略的重要手段,彙豐銀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自由競争時期資本主義的特征是商品輸出,到了帝國主義時代它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在帝國主義各國對舊中國的資本輸出中,很多是通過借款的形式實作的。單以1874-1927年數字統計,彙豐銀行貸給中國政府的外債就有82筆,通過利息高、折扣大、期限長、外彙匯率差價、發行債券與實交折扣的差距等手段,為彙豐銀行帶來了初始資本的快速積累,并為之後的不斷擴張打下了基礎。

不僅如此,彙豐銀行還對參與了壟斷國際匯率,幹預中國的對外貿易。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幾乎都是由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産生的國外結算以及其他外資彙款,都由這些銀行辦理,這是帝國主義得以壟斷中國國際匯率的堅實基礎。而彙豐銀行在國際匯率業務方面又占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外彙壟斷要角。一方面彙豐對中國企業進行外彙壟斷,另一方面對其他帝國主義洋行給予國外匯率、進出口押彙等方面的優惠條件支援,聯合在一起形成一張“剝削網”。

彙豐承擔的職能還展現在吸收存款、發行紙币上。彙豐銀行以低利率吸收中國人的存款,再以低利率貸給在華帝國主義企業,擴大在中國的剝削。發行紙币方面,彙豐不經過中國政府同意,在其所屬勢力範圍内逐年增長紙币發行量,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掠奪了大量物資和财富。

列甯曾經對帝國主義銀行做過深刻的分析:“……英國,它控制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土地,富甲各國,不過它創造這些财富,很少靠本國勞工的勞動,而是主要靠剝削廣大的殖民地,靠英國銀行擁有極大的力量”。

英國對香港的幹涉從未停止

至今距離香港回歸已有27年。嘗到過巨額利益的甜頭,英國至今也沒有放棄對香港的事務的幹涉。

在政治方面,英國政府一直宣稱對香港負有“道德責任”,借由香港不斷向中國傳輸“民主”的價值觀,密切關注着“一國兩制”和民主程序的運作狀況,一方面擔心香港有損其經濟利益,一方面擔心失去切入中國内務的機會;自1998年起定期向英國國會遞交《香港半年報告》,持續關注香港的金融、航運、教育等基本問題,對香港事務進行調查評估。

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由于英國不能在政治方面對中國幹涉過多,是以英國十分熱衷于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推廣自己的價值觀,企圖擴張在中國的影響力。英國通過在香港設立的英國文化協會,不斷地加強着英國與香港高等院校之間的交流,鼓勵香港留學生去英國留學,現在,英國是香港學生留學的首選國家。

除此之外,香港還屢屢借助國際輿論針對香港的人權問題、普選問題抨擊中國政府;還以物質引誘、價值觀洗腦等方式支援香港的反華分子,阻撓香港的法治程序。英國在這些方面進行的“努力”,不僅不利于香港的繁榮穩定與法制建設,也是在阻礙中英關系的發展。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盡管如此,随着大陸經濟實力的發展與壯大,英國并不足以特别強硬地插手大陸内務。但是為了香港持續的繁榮與穩定,大陸依舊需要對其保持警惕之心。在深入貫徹落實香港國安法、去除意識形态的殖民化、推進香港民生經濟建設方面,我們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閩商發展史 香港卷》蘇文菁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綱》蔣立文,邱信利

《九七回歸與香港的經濟前景》鐘悅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外交部原副部長: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