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槐花(涼血止血藥)

槐花(涼血止血藥)

槐在《爾雅》中已有記載,《神農本草經》收載槐實,宋·《嘉祐本草》始将《日華子本草》有關槐花的資料專條列出。《日華子本草》雲:“治五痔,心痛,目赤,殺腹藏蟲及熱,治皮膚風,并腸風瀉血,赤白痢,并炒服”。其後《醫學啟源》謂:“涼大腸熱”。《本草綱目》謂:“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療吐血、衄,崩中漏下”。《本草正》謂:“涼大腸,殺疳蟲。治癰疽瘡毒,陰瘡濕癢,痔漏,解楊梅惡瘡,下疳伏毒。”《本草求真》謂:“治大、小便血,舌衄。”《本草求原》稱此“為涼血要藥”。《東北藥用植物志》還用治“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槐花(涼血止血藥)

中醫

中藥槐花為豆科植物槐的幹燥花及花蕾。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産。夏季花開放或花蕾形成時采收,及時幹燥,除去枝、梗及雜質。前者稱為“槐花”,後者習稱“槐米”。本品氣微,味微苦。槐花以花整齊不碎,色黃者為佳;槐米以花蕾多、色黃綠者為佳。生用、炒黃或炒炭用。

槐花(涼血止血藥)

本品性味苦,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的功效。

注意:1)槐花苦寒,脾胃虛寒者慎服。《本草從新》曰:“槐性純陰,虛寒者宜戒,即虛熱而非實火,亦勿妄投。”2)注意過敏反應。曾報道1例小兒因口含槐花後引起過敏反應,出現發熱,顔面、頸及四肢潮紅,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密集丘疹,加壓不退,瘙癢、刺痛,面頰及頸前區有直徑約0.5cm的圓形隆起的白色水疱和片狀糜爛,并有少許滲液;斑貼試驗陽性。初用苯海拉明治療效果不顯,後改用氫化可的松而漸恢複[雲南醫學雜志,1964,(2):52]。

槐花(涼血止血藥)
槐花的異名有槐蕊、槐米。《本草綱目》雲:“其花未開時,狀如米粒”,槐米以此得名。

《本草經解》

槐花.氣平.味甘.無毒.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髒蟲.及皮膚風熱.腸風瀉血.赤白痢.并炒研用.槐花氣平.禀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肺與大腸為表裡.五痔大腸之火症也.槐花味苦清心.是以主之.火郁于心則痛.氣平能清.味苦能洩.是以主之也.眼赤.肝有實火也.實則瀉其子.味苦清心.心乃肝之子也.腹太陰經行之地.髒即大腸.肺之合也.味苦可以殺蟲.是以主之也.皮膚肺之合也.平能清風.苦能洩熱.是以主之.腸風下血.大腸火也.赤白痢.大腸濕熱也.味苦者能清.是以并炒研服也.

【制方】

槐花同荊芥.治下血.同牡蛎末.治白帶.

地榆、槐花

地榆、槐花均能涼血止血,用治血熱妄行之出血諸證,因其性下行,故以治下部出血證為宜。然地榆涼血之中兼能收澀,凡下部之血熱出血,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無收澀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腸,故以治便血、痔血為佳。

槐花(涼血止血藥)

現代藥理

中藥槐花具有止血、抗炎、抗菌等作用。槐花含有紅細胞凝集素,對紅細胞有凝集作用,能縮短凝血時間,其所含蘆丁能增加毛細血管穩定性,降低其通透性和脆性,預防出血。制炭後促進凝血作用更強。槐花煎液能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槐花中的雲香苷及槲皮素對組胺、蛋清、5-羟色胺、甲醛等引起的大鼠腳腫脹,以及透明質酸酶引起的足踝部浮腫有抑制作用。槲皮素能抑制病毒複制。

槐花(涼血止血藥)

槐角

槐角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豆科植物槐的果實。本品性味苦寒。功用與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較槐花為遜,而清降洩熱之功則較強,且能潤腸,善止痔血便血,故常用治痔瘡腫痛出血之症。臨床也常與地榆、黃芩、當歸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槐角丸。煎湯服6~12g,或入丸、散劑。脾胃虛寒者及孕婦忌服。

時間:2024
槐花(涼血止血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