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夜,日本悍然發動盧溝橋橋事變(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戰争開始。1945年9月2日,在美國“密蘇裡号”上日本宣告侵華戰争全面失敗,并簽訂投降書,中國軍民八年抗日戰争就此落下帷幕。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紀念日。
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太多感天動地的壯舉!漫長的抗戰,大約1500萬至2000萬中國人死亡,戰争規模與犧牲人數,均為史上之最,中國曆史上最悲壯一幕!
而且,這場戰争結束後,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精神疲憊,風紀敗壞。這也直接導緻了戰後中國的巨大轉變,有些變化超出所有人的預料——
除了内戰的爆發,首當其沖的就是美國人在中國最終迎來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局:曆史的友誼發展到頂點,變成互相間的敵視;一個有着良好願望和高尚理想的外交政策,卻得到了悲劇性的結局。
十四年的抗戰史,山河動蕩,碧血千秋。今天,僅有一句“勿忘國恥”遠遠不夠,我們亟需從更加寬廣的時空背景下,反思這段曆史。
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争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
史海鈎沉:
日本在北京周邊駐兵,是基于1901年的《辛醜條約》,初衷是防範義和團再起,保護僑民和外交人員。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小股官兵在盧溝橋旁演習,其間遭遇冷槍,集合點名後發現有一名士兵失蹤,遂敲打城門要求入城搜查 “失蹤” 士兵,并要求對冷槍一事給予說法。
國軍請示上級後拒絕開門。日軍也請示上級。淩晨時分日本聲稱再次遭到槍擊,日軍決定開戰。雙方打打、談談、停停,7月11日,日本首相作出增兵華北的決定。
日方史料認為,庚子拳亂是前車之鑒,此時華北日軍兵力處在弱勢,應增兵以防萬一,否則日僑随時可能被屠殺。後世相當多日本學人認為,内閣這次增兵決定是魯莽、愚蠢、災難性的。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
凡爾登是絞肉機 ,羅店卻是血肉磨坊
▲淞滬戰敗,繼而南京淪陷,國民黨高層多數主和,蔣介石力排衆議,“決不投降”
抗日戰争第一場大型會戰,中日戰争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役,号稱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中國政府調集70餘萬國民革命軍,蔣介石親自指揮,與日軍血戰三月,終以敵強我弱等原因,形成潰敗,日軍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标志中日不宣而戰、全面戰争的真正開始,同時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國”計劃。
史海鈎沉:
淞滬會戰的主動方并非日軍,而是國民黨部隊。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在最高國防會議上作出決策:要借鑒1932年經驗,主動攻擊上海租界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希望借此吸引英美等國注意,能夠出面調停借以結束中日戰争。
另有一說: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引導為由東向西,以利于長期作戰,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
南京保衛戰 /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老天下了一場血雨!
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學營下達大陸第8号令,指令攻占南京。兩日後,首都南京淪陷,這在中國曆史上是少有的、悲劇性的重大事件。日軍進行了長達6周的暴行,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殺,遇難人數超30萬。
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是日軍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史海鈎沉:
12月18日的草鞋峽集體屠殺,在南京大屠殺中很具典型性:
一是屠殺人數之多令人膽寒(57418人);二是并非單純屠殺,而是在屠殺前對屠殺對象進行迫害,喪盡天良地令讓這些待死的中國人凍餓幾天幾夜(三天三夜不給飯吃,不給水喝,老人小孩相繼饑渴而死,婦女全被輪奸);最後,在屍體上澆上煤油,焚屍滅迹。
日軍又強迫附近百姓來處理現場,将屍首抛至江中,然後将這些中國人殺害。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1日)
百萬精兵,血戰江城
武漢會戰曆時4個半月,以國軍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占領武漢并控制了中國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
但就戰略而言,日本并未能實作其戰略企圖。日本大學營認為“隻要攻占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但是,中國政府既未因武漢廣州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華戰争也未因占領武漢廣州而結束。
中國政府在武漢失守後聲明“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大陸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于抗戰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戰。
史海鈎沉:
武漢會戰後期,确認無法守住,政府決定緊急疏散9萬噸的物資和3萬餘人。當時距長江枯水期隻有40天,上上下下都慌了神。這時有一人站了出來——盧作孚,民生輪船公司總經理。
但問題是民生公司也沒有多少船。盧作孚掏私人腰包征用大量民船,雇傭三千多人,把一切能調動的手段都調動出來,居然把全部滞留人員和大部分軍事物資運完。
日本人打到武漢時,一座空城,這一次大撤退被稱為中國的敦刻爾克。盧作孚為這次撤退付出400萬銀元。
松山戰役
(1944年6月4日)
焦土抗戰,屍積如山
滇緬會戰中的關鍵。滇緬會戰是中美英同盟國在世界反法西戰争中在同一地區首次協同作戰。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約瑟夫·史迪威:“(滇緬會戰是)中國曆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戰。”
1944年6月4日,中國遠征軍進攻龍陵縣臘勐鄉的松山,至9月7日結束,共95天。敵我傷亡比1:6.2,戰死人數超過負傷人數。犧牲的國軍最小的隻有9歲,十幾歲的孩子很多。
“為了救國,中國的母親把家裡的最後一個孩子送上了戰場”(作家薩蘇)。本次勝利将戰線外推,打破滇西戰役僵局,同時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史海鈎沉:
榮2團第3營官兵,去時600多人,勝利時隻剩18人:一個排長,一個班長,16個士兵。其餘人包括營長、連長全部犧牲。參謀向副軍長李彌說我們勝利了,李彌如同一個木頭人,坐在一塊石頭上一動也不動,眼淚一顆顆落下來。
榮3團團部組織了一支敢死隊,每人發法币5000元,若拿下主峰再發5000。敢死隊員都把錢背在背上,流着淚,場面極為悲壯。
當敢死隊沖上子高地後,由美軍聯絡官溫夏克少校和副團長崔繼聖率領的美國兵重機槍掩護隊也沖上子高地,他們驚呆了:
四周密密麻麻堆放着雙方官兵的屍體,有的互相扭打成一團,你抱着我的頭,我卡着你的脖子,有的還在蠕動呻吟,被污血浸透的土壤發出腥臭和硝煙味。
開羅宣言
(1943年12月1日)
勝利的指向,正義的基石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曙光初露之時,中美英三國首腦美國總統小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開羅舉行會議。
12月1日,美國白宮發表宣言,宣示了協同對日作戰的宗旨,承諾了處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
史海鈎沉:
11月23日晚,蔣介石與羅斯福單獨會談。羅斯福說:“琉球系日本當年用不正當手段搶奪的,可以交給貴國管理。”蔣介石不知如何回答,老半天才說:“此群島應由中美兩國占領,然後國際托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為好。”
11月25日兩人再次會談,羅斯福說:“琉球群島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如不得到琉球,台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占領。是不是一并交給你們管轄?”
蔣介石十分猶豫,最後答複道:“琉球的問題比較複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為好。”
由于蔣介石的堅持,《開羅宣言》寫到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時,未提琉球群島。
日本天皇頒诏書日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抗戰結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诏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當天,蔣介石對全國軍民和世界人士發表廣播演說。他激動地說:“我們的正義必然戰勝強權的真理,終于得到它最後的證明……”為慶祝抗戰勝利,全國即日起放假3日。群眾狂歡,噩夢結束了!
史海鈎沉:
日本政府拒絕《波茨坦公告》,先後三次擴軍動員,準備進行本土決戰。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抗日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3日)
我以我血薦軒轅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經表決通過,将9月3日确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紀念日。
史海鈎沉: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儀式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号上舉行。日本正式投降。
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曾将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釋出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争勝利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