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堉七次上書皇帝,堅持讓出王位。
在第一次讓位未經準許之時,朱載堉就毅然離開王宮,搬到沁陽城外的九峰山,開始過隐居生活,被老百姓稱為“布衣王爺”。
朱載堉為何會稱為“布衣王爺”?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又為何堅持讓出王位?結局怎樣?
朱載堉生平經曆
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把自己的子孫分封到各地當藩王,以“鎮固邊防,翼衛王室”。
奇怪的是,明朝藩王世子中出現了唯一主動提出讓位的人,他就是朱載堉。
朱載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出生于懷慶府河内縣(今河南省沁陽市),是朱元璋的九世孫,鄭藩王族嫡孫。
朱載堉4歲被賜名“載堉”,10歲被冊封為“世子”。朱載堉自幼聰穎好學,為人敦厚誠實。朱明皇族的出身,雖然優越高貴,卻也讓朱載堉一生大起大落。
由于父王朱厚烷被無罪奪去爵位、禁锢高牆,導緻朱載堉的前半生波瀾起伏。朱載堉這種獨特的人生閱曆,使他看透功名利祿,讓爵不襲,潛心研究科學和藝術。
酒狂仙客接地氣
據《明史》記載:朱載堉“痛父非罪見系,築土室宮門外,席藁獨處者十九年,厚烷還邸,始入宮。”
朱載堉傷心幽憤、年輕氣盛,不惜違抗明朝宗室規定,卷起鋪蓋,在宮門外蓋了座茅草土屋。
朱載堉幽居土屋,靜心讀書,繼續完成父親交代的學習任務,将一切精神寄托投射到科學藝術研究上。朱載堉還拒絕談論婚事,過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完成了他在音樂學上的處女作《瑟譜》。
他在《瑟譜》中署名“山陽酒狂仙客”,山陽是太行山南面的地域的稱呼,酒狂仙客則是他孤傲的自我表達。
沒有了皇家規矩的限制,朱載堉可以自由自在地接觸黎民百姓,務農的、教書的、行醫的、算卦的,吹拉彈唱的藝人、走街串巷的商販,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朱載堉與松谷和尚年紀差不多,他們亦師亦友,一起在少林寺研究佛學。松谷的師父是小山禅師,少林寺第二十四代掌門。
朱載堉應松谷的請求,為小山禅師父寫了一篇碑文,講述小山禅師的功德。現在,這通“小山禅師行實碑”矗立在少林寺山門後,與平常的碑刻不同的是,石碑的背面刻有一幅圖畫,是朱載堉創作的“混元三教九流圖”。
裡面有三個人物,正面是佛祖釋迦牟尼,左半邊是儒家的孔子,右半邊是道家的老子,中間手捧的是九流圖案。這幅圖形象地把三教九流合為一體。
可以說,朱載堉創新性提出的“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的思想,展現了400多年前人們對和諧社會憧憬。
旋宮轉調成現實
為了達到旋宮轉調,朱載堉查閱了大量的經史典籍。在父親的幫助下,朱載堉認為,樂律運作的規律與“天道”有着很大的聯系,甚至可以說樂律本身就是天地自然在音樂當中的反映。
朱載堉認為,“蓋十二律黃鐘為始,應鐘為終,終而複始,循環無端,此自然真理,猶貞後元生,坤盡複來也。”
簡單來說,就是用數學方法,把一個八度内的12個音的距離平均配置設定開,每相鄰兩個音的距離都相等。
這樣的話,無論哪一個音開頭,轉了一圈之後都能回到這個音上,回來之後的這個音聽起來還是它,隻是升高或降低了一個八度,這樣人們才能随意地轉調。
這個問題困擾着音樂家們,而朱載堉在研讀了所有古代音樂家、律學家的著作之後,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親身實踐,決心解決旋宮轉調的難題。
朱載堉在父親的啟發下,抛棄傳統的音律計算方法,另辟新路。朱載堉認為,理論中的一個樂音不能自如的轉調,是因為以往人們對音律采用的計算方式不準确,他想到了算盤。
在當時,人們已經在生活當中熟練運用算盤進行加減乘除運算,但還沒有人用算盤來開方。朱載堉敢于越祖規、破故習,注重實踐和實驗。
他把多部算盤連接配接起來使用,在橫跨81檔的特大算盤上進行開平方、開立方計算,計算出2的12次方根,得出了求解等比數列。朱載堉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異徑管說”,設計并制造出弦準和律管。
新法密率聖朝始
朱載堉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就是建立十二等程律,這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
在中國古代音律學發展過程中,如何能夠實作樂曲演奏中的旋宮轉調,曆代都有學者孜孜不倦進行探索,但是隻有朱載堉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正如朱載堉自己所言:“此蓋二千餘年之所未有,自我聖朝始也,學者宜盡心焉。”
朱載堉一直想要恢複古樂,但古時候的樂器流傳到明代,好多都變了規制甚至都失傳了。
朱載堉以極大的耐心,考證典籍當中所記載的八音樂器,就是“金石革木絲竹匏土”這八類不同材料制作的樂器。
不僅要明确樂器的尺寸音高,還要考慮樂隊的配置和演奏的方法。他親自動手做了好多樂器,在充分掌握的基礎上才動筆記述。
他畫了好多圖,用來說明鐘、磬、鼓等樂器的形制、擺放拿持的方法,還對失傳的瑟、搏拊等樂器的原材料和怎麼制作、色彩裝飾等,都一一說明,内容詳細又豐富。
開倉放糧為民生
萬曆十五年(1587年),河南開封、懷慶府等地相繼發生地震,“黃河以北,民食草木”。
朱載堉心系百姓,不顧朝廷的規矩,指令将王府的糧倉都打開,給老百姓們發放赈災糧食,讓他們度過了荒年。
可貴的是,朱載堉還從民生角度用小曲兒來規勸農民多栽樹。朱載堉故裡至今還流傳着朱載堉引導農民種柿樹度荒年的故事。
朱載堉通過走訪老農,在懷慶府推廣種植柿樹,當地老百姓感恩朱載堉,就給朱載堉贈送了一塊匾額,上面寫着“一顆柿樹半年糧,吃糧不忘鄭賢王”。
投身草根階層的日子,朱載堉走市井,串集鎮,與販夫走卒為伍,同肩夫娼伶為伴。他慢慢看明白了過去從未有機會體驗過的世态炎涼。
朱載堉在《山坡羊·十不足》中寫道:“逐日奔忙隻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羅身上穿,擡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并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門前無馬騎。将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随……”這些語句,都是朱載堉《醒世詞》中的篇章,朱載堉真可謂是明朝的進階段子手。
《醒世詞》又稱《鄭王詞》,裡邊的作品大多是俗語白話,在老百姓中間口口相傳,達到了“醒世”目的。朱載堉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鑽研、實踐、著書和印書上。
潛心著述樂其中
爵位得失、功名利祿、家族是非,無論怎樣的大風大浪,他對樂律、算學、音樂、曆法等藝術與科學領域的癡迷始終不渝。
從1595年到1606年,朱載堉将撰寫的書彙總成《樂律全書》進獻給朝廷。這一套《樂律全書》可謂洋洋大觀,裡面包含14種書,共48卷,有律學、樂學、算學、曆學和舞學等多學科内容。
對禮樂傳統做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對其中的旋宮和樂器等技術問題逐一分析解決,可以說是古代音樂與樂教的大百科全書。
人生七十古來稀。萬曆十九年(1591年),朱厚烷在73歲的高齡去世。按照明朝的規章制度,朱載堉應該按部就班繼承鄭王王位,并享受金食玉膳、高車驷馬。
朱載堉在其父王去世後,七次上書皇帝,堅持讓出王位。在第一次讓位未經準許之時,朱載堉就毅然離開王宮,搬到沁陽城外的九峰山,開始過隐居生活,被老百姓稱為“布衣王爺”。
朱載堉70歲的時候,皇帝被他的堅持感動了,準許朱載堉辭爵,允許朱載堉終身使用鄭王世子頭銜,并為其敕建“讓國高風”玉音牌坊。
朱載堉在奏疏中寫到,“臣今年七十,衰病之人,死在旦夕,亦抱遺憾之地下。乞令載壐為盟津王,代臣管理府事……從公改正,以成臣忠”。
朱載堉身上展現了科學家的冷靜頭腦與傳統儒家的入世激情,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中誕生出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