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地降雨增多 專家提醒:警惕旱澇急轉

央廣網北京7月9日消息(記者汪甯)據中央氣象台預報,7月9日至13日,四川盆地至淮河流域一帶新一輪強降雨過程來襲,四川盆地、黃淮南部、江淮、江漢等地的部分地區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13日之後,雨帶将有所北擡。14至17日,四川盆地、西北地區東南部、黃淮、華北中南部、東北地區南部等地将出現一次強降雨過程。

另據媒體報道,7月5日,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會商,排程河北、山東、河南、湖南等省份,研判近期雨情汛情災情,安排部署超警河段巡堤查險、受災群衆救災救助,以及黃淮等地強降雨防範應對工作。同時指出,高度警惕旱澇急轉風險,科學預置搶險力量和物資裝備,全力做好各項防範應對工作。

旱澇急轉易引發哪些次生災害?如何應對旱澇急轉和防範城市内澇?就此,記者采訪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水科學研究院長三角洪澇旱災害防禦研究所所長高玉琴。

旱澇急轉易引發哪些次生災害?

高玉琴解釋,旱澇急轉是指在前期無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現旱情的情況下,短時間内突然遭遇強降水的現象。這種天氣變化極端且迅速,在同樣的降雨總量下,其帶來的洪水往往更快更猛,也更容易造成災害,引發一系列次生災害。

高玉琴介紹,旱澇急轉易引起多方面的次生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滑坡和泥石流、水污染、水土流失、農業降産、衛生健康問題等

高玉琴表示,土壤因幹旱而變得堅硬,無法迅速吸收大量降水,導緻地表徑流增加,引發洪澇災害。幹旱使得土壤穩定性降低,強降水會迅速增加地表水分,導緻土壤結構松動,易發生滑坡和泥石流。幹旱使得地區水體流量減少,自淨能力下降,污染物濃度上升,水質惡化,突發強降雨會将地表污染物帶入河流和水庫中,是以可能導緻水體污染,影響居民飲水安全和生态環境。

她說,幹旱期間,土壤中的有機質減少,結構松散,突發強降雨使得土壤容易被沖刷,導緻地區大量土壤流失,影響農業生産和生态環境。旱澇急轉對農作物生長造成的不利影響,主要展現在幹旱期間農作物生長受阻。另外,突如其來的強降水可能導緻農田被淹、作物減産,甚至絕收。強降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後,積水和潮濕環境容易滋生蚊蟲,傳播疾病,影響居民健康。

如何應對旱澇急轉?

據媒體報道,國家防總7月8日20時針對重慶市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維持針對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防汛三級應急響應和針對黑龍江、山東、四川的防汛四級應急響應。各地各部門嚴陣以待,積極應對雨情汛情。

7月4日,河北省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辦公室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各成員機關提前安排部署,細化防範措施,謹防旱澇急轉。

高玉琴表示,旱澇急轉之是以受到關注,因為在同樣的降水總量下,旱澇急轉帶來的洪水往往更快、更猛,也更容易造成災害,是以做好防範應對尤其重要。

她建議,各地應加強監測預警,建立完善的氣象監測和預警系統,及時釋出天氣預警資訊,確定相關部門和公衆及時了解天氣變化。此外,強化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河流、湖泊、城市排水系統的治理,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另外,應開展應急演練,定期組織防汛應急演練,提高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應急響應能力。最後,還需宣傳教育,加強對公衆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群衆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如何科學防範城市内澇?

據媒體報道,持續性強降雨緻使不少省市城區内多處嚴重積水,部分路段交通受阻。

高玉琴說,城市内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氣候變化,曆時短、高強度的極端降水事件頻頻發生,給城市排水系統帶來了巨大壓力,甚至超出了原本城市排水系統的承受能力,導緻城市地區多處積水。其次,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區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不斷提升,導緻城市熱島效應不斷凸顯。在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城市區域的大氣持水能力增加、穩定性變差,空氣對流情況加劇,導緻城區更容易出現強降雨過程,且暴雨峰值更高、曆時更短。再次,城市規模的迅猛擴張導緻下墊面條件快速變化,大量硬化地面減少了雨水的自然滲透,增加了地表徑流量。同時,市區周邊的農田、林地、濕地等綠地被侵占,湖泊、河網等水體空間被填埋或改造,城市暴雨洪水的調蓄空間被縮減,增加了城市内澇的風險。此外,城市管網普及率低,且排水系統标準偏低,難以滿足極端降水期間的排水需求,城市排水系統不夠完善也是導緻内澇的重要原因。

為應對城市内澇,高玉琴認為,根據不同地區的防澇要求、暴雨發生頻率和強度,重新制定排水系統的設計标準,處理好市政排水與水利排澇标準之間的銜接問題,并定期維護排水設施,保障暴雨期間排水系統的正常運作。另外,通過增加綠地、濕地、雨水花園等措施,提升城市地表的下滲和蓄滞能力,使降雨盡可能儲存在原地,進而分散洪水源頭,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此外,高玉琴表示,可以利用遙感、GIS和大資料等技術手段,根據曆次降雨資料及災害情況,建立内澇災害資料庫,并結合實時氣象資料,對城市内澇過程進行模拟和預測,制定并完善城市内澇應急預案。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暴雨期間的易内澇點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為科學排程決策提供支撐,進而減輕内澇災害損失。此外,在城市規劃中充分考慮防洪排澇需求,避免在易澇區建設重要基礎設施。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