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果菌王”已烘幹儲存,專家解讀“奇怪地方長菌”:别吃,可聯系科研人員

近日,浙江網友将家中一顆長了蘑菇的蘋果寄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一事沖上熱搜。7月12日,上遊新聞(報料郵箱[email protected])記者從相關植物專家處了解到,“長蘑菇的蘋果”已烘幹妥善儲存,正在進行後續研究,這種白參菌除了能豐富老百姓的餐桌,更有望成為太空食品。

專家也提醒網友,發現這類在奇奇怪怪地方長的菌類都不要食用,可以及時和科研人員聯系辨識,看是否有科研價值。

“果菌王”已烘幹妥善儲存

最近是梅雨季,浙江德清縣的鄧女士發現家裡的一隻蘋果長出了“白色蘑菇”,她覺得好玩就拍了照片發到社交媒體上。6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讀博士許容聚看到相關照片後,給鄧女士發去私信,求購這隻蘋果做研究。

鄧女士決定免費寄送給許容聚,并按照許容聚交代的,把蘋果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到冰箱,第二天和冰袋一起放進泡沫箱,8日空運至昆明。

“果菌王”已烘幹儲存,專家解讀“奇怪地方長菌”:别吃,可聯系科研人員

11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趙琪講述“果菌王”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經鑒定,“白色蘑菇”是裂褶菌(白參),是一種在全球廣泛分布的著名食用菌,一般長在腐木上,也作為植物病原菌存在,此前曾出現在桃子、柿子、椰子殼上,許容聚也是頭一次在蘋果上看到。

這個長蘑菇的蘋果除了引來衆多網友關注,也引來了業内人士的關注。科普中國特聘專家、雲南省植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張全星與許容聚的導師、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教授級工程師趙琪非常熟悉,11日就趕到了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相關情況并見到了這個網紅“果菌王”。

“目前白參菌絲生長良好。”許容聚表示,7月10日,他和同僚們已經提取了白參菌子實體的DNA序列,并成功鑒定該菌株屬于裂褶菌的模式種“Schizophyllum commune”。并且,研究團隊還分别将蘋果腐爛部分、未腐爛部分分離到培養基中,觀察菌絲生長情況。

張全星告訴上遊新聞記者,目前研究人員為了長期儲存,已經把“果菌王”進行了烘幹,進行妥善儲存。

白參菌在各地的叫法不同,由于子實體堅韌,菌久煮不爛,據說要燒八擔柴火才行,故而在雲南得名“八擔柴”。白參菌在陝西叫樹花,湖北叫雞毛菌,湖南叫雞冠菌。它是一種食藥兼用的大型真菌,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礦物質元素等營養成分。據《藥用真菌》等記載,裂褶菌性平、味甘、微寒、無毒,有清肝明目、滋補強身的功效。

由于有着孢子多和繁殖快等缺點,自20世紀80年代人工馴化、栽培成功至今,白參菌的栽培面積、市場未能持續擴大。

“果菌王”已烘幹儲存,專家解讀“奇怪地方長菌”:别吃,可聯系科研人員

7月10日(左邊)和 7月11日(右邊)蘋果上的白參菌絲生長對比。許容聚博士供圖

那麼這顆“果菌王”有什麼科研價值?趙琪介紹,首先蘋果上長菌子對果農就是一個提醒,“這個白參菌的生命力很旺盛,寄生在蘋果上可能會對蘋果造成傷害,影響品質和産量,果農在種植的過程中就要做好防範。”

白參菌有望成為太空食品

張全星介紹,白參這種菌類在雲南屬于一個比較普遍種植的菌類,是大家特别喜歡的食材,白參菌炒蛋就是一個大理、麗江的餐桌上非常經典的菜肴。

很多人也很好奇,蘋果上長出的白參菌是否會帶有蘋果味?許容聚稱,自己已嘗過,沒有特殊味道。趙琪表示:“這種白參(菌)不會有蘋果味,但白參(菌)本身會産生蘋果酸,我們曾經用菌株發酵後做成酸奶。”但科研人員都很好奇,為什麼白參菌會長在蘋果上,而且長勢這麼好,想拿來和航天育種的白參菌做比較研究,為白參菌種的下一步選育提供參考。

張全星介紹,在歐盟和北美還是把白參定義為一種病原菌,一些網友也對此有些恐慌,“其實隻有在人體免疫力下降或者濃度過高的時候,白參(菌)的孢子會對人體的肺部産生影響,我們的選育工作就是選擇一些沒有孢子的品種,這樣菇農在種植的時候就不會吸到肺裡,大家吃起來的時候也會更放心。”

“目前白參(菌)産生的孢子數量在生産階段濃度比較高,确實存在大量吸入的風險,在端上餐桌這個階段,對消費者來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是以趙教授他們所做的研究對于菇農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張全星表示。

“果菌王”已烘幹儲存,專家解讀“奇怪地方長菌”:别吃,可聯系科研人員

經過太空選育的白參菌。網絡圖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大陸植物學、植物化學領域重要的綜合性研究機構,趙琪、許容聚所在的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課題組主要從事真菌種質資源、航天育種等研究。

張全星介紹,趙琪、許容聚他們從事的相關研究其實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了,但外界知曉不多,“也希望借着‘果菌王’這個事情,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工作。”

趙琪介紹,在2021年“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搭載的264份菌種中,主要以羊肚菌為主,有200多份,另有2份白參菌,“神舟十四号”上也有白參菌。這些送上太空的菌種傳回地球後,科研人員在實驗室裡進行培育,從中挖掘一些突變體,找到産業發展所需要的優良性狀。

“現在白(參)菌的口感還有些硬和柴,并沒有在全國推廣開來,太空白(參)菌我也嘗過,其中一些優良的性狀口感更好,個體更大,香味更足。”張全星說。

張全星也介紹,經過選育的白參菌未來除了能豐富老百姓的餐桌,還有潛力成為太空食品,甚至可以作為建築材料,飛向星辰大海。

奇奇怪怪地方長的菌子不要食用

最近因為雨季,有不少網友發現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也長出了蘑菇。12日,在貴州讀書的大學生小聶(化名)告訴上遊新聞記者,當天早上她們發現寝室衛生間裡的拖把上長出了兩顆蘑菇,“覺得很奇怪,就發到網上想問問大家,還有一些蘑菇丁丁(小蘑菇),我們把兩顆大蘑菇扔了,留下了小蘑菇,看還會不會長。”

上遊新聞記者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除了江浙滬,四川、貴州、陝西等地也有不少網友釋出照片,講述自己發現在木闆、家具、拖把,甚至鐵門上都發現長了菌子。

“果菌王”已烘幹儲存,專家解讀“奇怪地方長菌”:别吃,可聯系科研人員

近期,網友釋出的拖把長蘑菇的文章。網絡圖

張全星介紹,自己也在網上看到了不少照片,其中既有白參菌,也有大家俗稱“狗尿苔”的晶粒鬼傘,“這些菌類的生長機制不同,有的木生菌,長在木頭上面,有的是糞生菌,長在糞草堆上面,比如說裂褶菌中,有一個科就是喜歡長在針葉林的腐木上。”

很多網友也關心,這些稀奇古怪地方長出來的菌類到底能不能吃?張全星表示:“不建議吃,這些菌本身可能沒有毒,但可能有環境毒素的危險。”

在網際網路上發現研究樣本,這對于從事真菌研究工作的人員來說不算稀奇。

“我們的課題組外出采集,如今已經發現上百個新菌種,發現新菌種在我們的工作中已經是一項日常了。”許容聚就表示,自己有時會在網絡上發現一些可能用于研究工作的樣本,會提出購買的請求,“一般網友聽到是用在研究實驗中的,都會免費贈送給我們,我們也特别感謝大家對真菌研究工作的支援和幫助。”

張全星也建議,如果網友們發現了類似不認識的菌種,可以拍照發到網上去,其實很多科研人員都有這個習慣,會到網絡上去發現新菌種,也會幫助網友去辨識這些菌種。

“哇,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科研項目”“這是我參與度最高的科研項目了”“很榮幸參與了一篇SCI論文的誕生”……不少網友在許容聚的文章下面這樣評論。張全星也表示:“我很高興‘果菌王’這件事火出了圈,這讓網友們認識到,我們的科學家并不是封閉在象牙塔裡自己搞科研的,普通人也能參與科研項目,産生一種參與感和自豪感,希望以後在包括真菌等各個科學領域,營造出一種大家都能參與的良好氛圍。”

上遊新聞記者 湯皓 實習生 吳瑞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