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中曾記載道:
“對于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
深感認同。
步入中年後,我們的身體不似年輕時精力十足,生活的重擔卻日益沉重。
或許内心仍滿懷壯志,現實卻常讓人感到力不從心,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徘徊不定。
倘若任由歲月匆匆,渾噩度日,人生便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然而,我們忘了,生活的面貌由我們看待它的視角塑造。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态,莫過于三個關鍵詞:
閱己,越己,悅己。
做到這六個字,自能順遂如意,後半生安穩。
閱己,是中年人的一場“突圍”
步入中年,我們也許會有這樣的體驗:
事業上,遭遇職業的瓶頸,獨自承受着重壓,苦楚難言;
生活裡,被房貸車貸所裹挾,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倍感壓力;
婚姻中,被日常瑣事困擾,時常發生争執,心力交瘁。
中年,仿佛是一道道高牆橫亘在前方,既阻擋了遠方的道路,又遮蔽了前行的方向。
唯有奮力推倒障礙,我們才能從中突圍,重新定位自我。
“東坡居士”蘇轼,前半生可謂是風光無限。
不僅才華橫溢,備受歐陽修贊譽,更一舉進士及第,名震京師,成為皇帝的寵臣。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出人意料。
中年的蘇轼,因突如其來的“烏台詩案”,一夜之間從巅峰跌落谷底,被貶至偏遠的黃州。
昔日文人雅士,如今戴罪之身,受地方官員監視,遭親朋好友疏遠。
沒有了俸祿,蘇轼一家隻能依靠微薄的積蓄勉強度日,生活陷入困頓。
面對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蘇轼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但他并未就此沉淪。
相反,他開始反思,探尋自己的立身之本。
在黃州,因為目睹當地孩子們的貧困,深受觸動,蘇轼放下了對名利的執着,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施以援手。
他發起募捐,救助百姓,更親自動手開墾荒地,以補貼家用。
因他學識廣博,待人以誠,不問出身,不計地位,與平民百姓真誠相交,反而結下了衆多知心好友。
在黃州的歲月裡,蘇轼不僅在書法、繪畫、詞文上達到了藝術的巅峰,更在農學、美食、醫學等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
正是擺脫了外界的枷鎖,蘇轼才得以認清自我,放下對名利的追逐,在貧瘠的黃州依然将生活過得熱氣騰騰。
正如意大利畫家莫裡所言: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雙眼都習慣看向外界,卻很少自檢。”
盲目前行的人,終将被石子絆倒。
隻有時常檢討自我,丢掉前行路上的阻礙,才能抵禦外界的誘惑,真正認清自己。
人到中年,與其在困境中焦慮掙紮,不如撥開心頭迷霧,從困境中勇敢突圍。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牢牢掌握人生的方向盤,繼續穩健前行,走向更加遼闊的遠方。
超越自己,方能跳出方寸之地
羅翔曾說:
“人生最重要的是不斷地反思和成長,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去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且着手解決。”
确實,人隻有坦然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掙脫眼前的束縛,實作自我超越,進而探索更廣闊的天地。
“乒乓女皇”鄧亞萍,在乒乓球壇創造無數輝煌後,選擇急流勇退。
然而退役并非終點,而是新挑戰的起點。
她沒有沿襲舊路,在乒壇繼續發光發熱,而是毅然決然地踏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進入清華大學攻讀英語專業。
這對已經站在乒乓球界巅峰的她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跨越。
當時的她,甚至無法完整寫出26個英文字母,背誦課文的速度也遠不及普通學生。
然而,正是這些不足,激發了她不服輸的鬥志。
她沒有被困境吓倒,更沒有被心中的高牆所阻隔。
憑借着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她獲得了清華大學的英語學士學位,并繼續深造,最終在劍橋大學完成了博士學位。
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她還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用實際行動诠釋了“退役不褪色”的精神。
正是這份敢于挑戰自我、不斷突破人生邊界的勇氣和堅持,讓她能夠一次次翻越心中的高山,開啟人生嶄新的華章。
人到中年,與其固守舒适圈的方寸之地,止步不前,不如打破内心桎梏,拓展自我的舒适邊界。
美國職業拳擊運動員阿裡,有“拳王”之稱。
1981年,阿裡揮别拳壇生涯。
僅僅一年之後,40歲的他被帕金森病所困,語言與行動均受阻礙。
這樣的打擊,對于正值中年的他而言,無疑是異常沉重的。
疾病的侵襲,意味着他無法再在自己熱愛的拳擊領域裡繼續拼搏。
但阿裡沒有選擇自怨自艾,而是毅然放下了昔日的榮耀,将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他擔任聯合國和平大使,經常拖着病體前往戰亂與沖突地區,緻力于推動和平、積極援助,為人類的和平事業奮鬥。
正是這種超越個人得失的胸懷,讓阿裡跳出個人的小天地,使得他的生命之旅愈發厚重、充滿意義。
董宇輝說過:
“人在計較得失的時候,就不會勇敢,你要太在意結果,你就沒有辦法落落大方。”
在人生的長河中,恐懼常常讓我們躊躇不前。
擔心一旦離開腳下的安穩,便會在攀登的路途中失足跌落,再難起身。
但人生本就是一場不斷攀登的旅程,無論身處何等高度,風險總是相伴相随。
負重過多,便會步履維艱;計較過甚,則容易作繭自縛。
人到中年,生命之旅已過大半。
與其讓自己困頓于狹小的天地,不如掙脫束縛,拓寬眼界與生活的疆界,繼續勇往直前,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
人到中年,好好取悅自己
曾有人問陳果,對于别人喜歡自己和自己喜歡自己,哪個更為重要。
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都很重要。”
但稍加思索後,她又堅定地補充道:
“但是,當兩者不能兼顧的時候,你喜歡你自己更重要。”
陳果,作為曾紅極一時的網紅教師,在綜藝節目中因小失誤而遭受網友的猛烈抨擊。
她選擇淡出網絡,但并未離開深愛的講台。
在課堂上,她依舊全情投入,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傳授知識。
課餘之外,她則與朋友歡聚,飲酒唱歌,分享生活點滴。
獨自生活時,她會一個人戴着有線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面對外界的喧嚣,陳果始終選擇盡情地做自己,堅定地取悅自己。
許多人随着閱曆的增長,會越發在意他人的評價。
然而,人生過半,我們更應明白,無論外界如何嘈雜,取悅自己才是重中之重。
著名的央視主持人倪萍,曾是無數人心中的女神,但歲月與生活并未對她格外寬容。
當她多年後再次出現在公衆視野時,身材已有些發福,面容也顯得滄桑憔悴。
在40歲時,倪萍迎來了兒子的降生。
然而,孩子卻不幸患有嚴重的先天性疾病。
丈夫的離去、生活的重擔,再加上為兒子四處奔波、尋醫問藥的艱辛,這些重重困境幾乎讓倪萍陷入了崩潰的邊緣。
幸運的是,經過外婆的一番開導,倪萍開始正視自我,重振旗鼓。
她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帶着孩子四處求醫。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兒子的病終于痊愈。
經曆了這一切後,倪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她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是為了他人而活,從來都沒有把時間放在自己的身上。
現在,她拾起久違的事業,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和形象。
在52歲時,倪萍拿起畫筆,開始作畫。
每當她沉浸在繪畫的世界中時,便能感受到一種久違的純粹快樂。
在畫布上,她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淨土,得以遠離塵嚣,靜享歲月。
自此,倪萍不問世事,專心作畫,享受那份甯靜與自在。
如今,再次站在鏡頭前的倪萍,眉眼間流露出的是從容與自信,這正是她取悅自己後收獲的最好禮物。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無論别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人到中年,我們更應摒棄外界的紛擾,傾聽内心的聲音,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生活。
有句老話說得好:夫妻先愛己。
唯有認真取悅自己,接納并欣賞自己的一切,我們才能活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寫在最後
楊绛先生說過:
“人這一輩子,自己才是自己最安全的港灣,自己才是自己靈魂的寄托者,悲喜全靠自渡。”
當我們步入中年,最理想的生活狀态,莫過于如下三條:
省閱自己,透視内心,把握人生方向,方能突破重重迷霧;
超越自己,持續自我進化,不斷挑戰與突破,進而擴寬人生的邊界;
取悅自己,摒棄外界喧嚣,忠于内心選擇,進而活出最好的自己。
人生下半場,我們更應秉持閱己、越己、悅己的生活哲學。
如此,方能行穩緻遠,順遂圓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