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連綿不絕,水源卻成了稀缺資源。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如何為軍隊運輸足夠的淡水備用,着實是一大難題。糧草尚可運送,水分子輕盈飄渺,一路颠簸損耗殆盡。即便少量運至,終将變質無法飲用。面對重重困難,明軍前輩們是如何解決燃眉之急?他們憑借過人智慧,在水源短缺的環境下作戰,終能喝上一口甘露,活下去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一、探索蒙古,沿途紮營水草豐美之地
明軍打擊蒙古遊牧部落,常年征戰于祖國的北疆。那裡群山連綿,草原遼闊,寸草不生的戈壁灘更是數不勝數。一支幾萬上百萬之衆的大軍,怎麼滿足每名将士的口渴?長途運輸淡水固然是上策,可一路颠簸,損耗無疑将是巨大。就算少量運至,也難免将會變質無法飲用。
曆經幾番與蒙古遊牧民族的鏖戰洗禮後,明軍将領們逐漸總結出一條經驗:隻要沿着水草豐美之地徐徐前行,一來可暫時紮營纾解口渴,二來倘若遇上敵軍足迹,順藤摸瓜尋訪更是捷徑。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揮師遠征,深知水資源對軍心軍紀的重要性。每當經過一處沃野千裡的草地泉眼時,都會留下禦筆欽命,賜名以資紀念。有時還會指令大軍駐紮數月,芸芸衆生俱能充分補給。直到草木殘存不多,泉水将竭,太祖方才吹響戰鬥的号角,繼續北上。
如此循序漸進,對付遊牧善戰的蒙古人來說确是上策。然而,夏日草原幹燥酷熱,冬日寒流凜冽,難免遇上水草窘迫。當年明太祖輾轉雲貴川黔,親曆過水草皆無的處境。對此,禦筆谕令有雲:"凡遇荒山野徑,宜多留心,勿稍忽視,切切。以免誤入禍患于無形之中。"由此可見,即便在草木枯竭之時,也要密切留神身邊的一草一木,才不至于徹底失去水源。
二、天助明軍度過難關
即便是明軍這等久經沙場的鐵軍,在荒漠戈壁之地也難免會遭遇種種困頓。有時連綿的暴雪風雨,倒能成為解渴的意外之喜。
當年明太祖親征大雲南,途經阿裡高原時,正值暴風雪肆虐。大軍久攻不下雲南守軍,兵困馬乏,水草皆告耗盡。偌大的軍營裡,到處是渴嘶嘶的戰馬和口幹舌燥的将士。就在此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救了明軍一命。漫天飛雪落地之際,明軍上下立即用盆盆罐罐接了足足數萬擔的雪水。幸而暴雪持續了數日,明軍更是接連存儲了數萬擔雪水,終于渡過了燃眉之急。
然而大軍終有開拔的一天,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取之不盡的雨雪也難以全靠。在草木荒蕪的沙漠中,每每晨間睜眼,就能見到滿地的白霜露水。明軍便命小卒用長衫長袍拂過草地,很快便濕透了。待到日上三竿,溫度升高,白霜化作水珠,衆人隻需扭幹衣袍,喝上一口涼津津的濕露,暫時纾解口渴。
更有甚者,還能靠着戰馬找到地下泉源。那一年,明軍遠征喀什噶爾,途中迷路了數日,人畜俱困于無水可供。就在衆人垂頭喪氣時,突見一匹老戰馬在荒漠中瘋狂地打轉。跟着馬蹄印漸行漸遠,隻見周遭低窪處竟滲出了一絲水漬。待到衆人加緊尋訪,方才發現那裡埋藏着一處冒出地面的泉眼。整支大軍的人馬就這樣幸免于咽下最後一口涼氣。
三、發揮明軍超凡智慧
即便在絕境之中,明軍用人亦不失聰睿英豪。從古至今,善于尋水的智者輩出,其中不乏明軍統帥的身影。
曾有一年,明軍遠征大西北,行軍途中遇到一片綠洲,四下裡竟無半點水痕。不少年輕将士提議立即啟程,以免久留被敵人偷襲。經驗老到的明太祖卻不以為然,反而指令全軍就地紮營,靜候時機。待到夜半時分,一匹馬兒忽然長嘶高鳴,地下竟湧出一股清泉。原來這裡地下水脈流通不暢,平白無故埋沒在地底下。若非太祖識途老馬,恐怕衆将士就要渴盡而亡。
除了借助動物嗅覺之外,明軍智者們更是悉心觀察大自然萬物,辨識水源所在。木木是位探路先鋒,他曾發現一處有螞蟻丘的地方。尋常人或許視而不見,木木卻記得有雲:"螞蟻皆知水之分曉,丘下必有伏流矣。"果不其然,随後的探查發現了一處泉眼。
而曆練多年的軍戶們,對探尋水源之道都有自己一套獨門秘籍。他們會留意地上的動植物蹤迹,勘測青翠欲滴的草地下,或許就埋藏着一股地下水。倘若見到鳥獸聚集的凹地,說不定也有泉水湧流。更有甚者,還能根據蘆葦蒲草等指路,找到水源所藏。如此一來,明軍再也不必為缺水而掙紮。
終于,明軍掌上賓在多場戰役中建立起了詳細的地圖,标注出所到之處的每一處水源地圖。隻要一派将士以此為參謀,任憑綿延數月的征戰,也能源源不斷地補給淡水。待到進入敵腹,直搗黃龍的時候,水亦不再是大軍的後顧之憂。
四、不惜代價牽制蒙古軍
即便是明軍這等久經沙場的勁旅,在西北邊陲作戰也難免會遭遇重重困頓。為了盡早擺脫水資源的桎梏,他們不惜代價深入腹地,切斷蒙古軍的水源補給線。
當年明太祖遠征陝甘時,途經祁連山脈,正逢炎夏酷暑。大軍不惜犧牲數萬人馬的代價,深入腹地直搗黃龍,切斷了蒙古軍的淡水補給線。一時之間,蒙古軍糧草皆告耗盡,加之酷暑難耐,不得不向明軍求和。
另一戰役中,明軍更是伺機切斷了敵軍的地下水源。那一年,太祖率領大軍遠征伊犁,沿途隻有一處泉眼可供人畜飲水。蒙古軍發現此地極為要沖,乃駐紮重兵守護,切斷了明軍的水源。太祖見狀大怒,立即指令先頭部隊繼續前進,斬斷水源上遊;而後續部隊則嚴密包圍泉眼,困住蒙古守軍。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周旋了數月,直到蒙古軍渴極無力投降,明軍才放下屠刀,恩準其生。
更有一役,明軍幹脆将蒙古軍趕盡殺絕,方才獲得充足的水資源。那一年,太祖率軍遠征和田,行軍途中遇到一股來自北疆的蒙古遊牧軍隊。彼時雙方火力懸殊,明軍頓時陷入了絕境。就在燃眉之急時,一位名将猛然想起,和田盆地是當地唯一的淡水補給地。若是攻陷了和田,蒙古軍注定糧草無繼,将會陷入絕境。于是明軍奮勇殺出一條血路,終于突入和田,奪得了所有的水源地。數月之後,蒙古軍戰馬俱盡,隻能臨陣倒戈,歸順于明軍。
五、懸念待續,古人智慧值得探讨
然而,明軍解渴之道遠非如此簡單。在這片廣闊無垠的邊陲大地,蒙古遊牧民族同樣擁有獨門秘籍,以解救災疫般的幹渴。
有學者考證,蒙古人世代居于幹旱地帶,早已熟知沙漠裡開掘水井的技藝。他們往往先在幹涸的河床上挖掘試探,如獲豐泉,即可長期駐紮。倘若山泉早已幹旱,他們也毫不氣餒,專挑陰濕窪地,往往能掘出數丈地下淡水。更有甚者,憑借祖傳的神秘風水術,尋訪到地下涓涓流水所在。
除去人力開鑿水井之外,蒙古人更是擅長利用天時地利,解燃眉之急。他們尤喜在冬季取雪為飲,并将其儲藏在地窖中,作為夏日的補給。若是遭遇雨季落雨,他們亦會選用獸皮或樹皮,盛接雨水飲用。更有一些極為罕見的天然水源,如冰川融水、綠洲泉眼、峽谷岩泉,也全被蒙古人利用無遺。
面對如此殘酷的自然環境,古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求生,其間智慧可謂爐火純青。明軍雖然在水資源保障上屢建奇功,卻也并非無所不能。每每兵疲馬乏時,他們也隻能暫歇腳步,依靠上天之助渡過難關。當年的諸多艱辛過往,是否能為現代軍隊尋水之道提供一些新穎思路?古人如何在絕境之中開掘智慧之源,活下去的機緣又是如何造就?這一切,皆有待于我們沉思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