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穿雲破霧見青天

古道幽深夢魂牽

在米倉古道這條千年古道上

藏着一處被時光雕琢的自然奇觀

它曆經千年風雨,見證了無數曆史的變遷

千年前的繁華與熱鬧

如同洞中的回

雖已遠去,卻仍能觸動心弦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穿雲洞

去聆聽那些被歲月封存的故事

感受那份被遺忘千年的繁華!

穿雲洞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穿雲洞

穿雲洞,位于通江縣火炬鎮唐村壩村,“犀牛背”山蜿蜒南下,至此成一形似牛嘴的山脊由北向南伸入曲水。此處有一洞——穿雲洞,此洞原名“穿心洞”,洞自西向東橫穿“牛嘴”中部,古時為縣西北去巴州、縣西南上長安的必經之道。清乾隆丙戌年(1776年),朱昱在東洞口的絕壁上題“穿雲洞”,遂稱“穿雲洞”。洞高3—5米,寬10—20米,長約25米。

古之行人,常在洞内打尖、住宿,一位當地老者介紹他年輕時看到穿雲洞景緻:逢年過節非常熱鬧,亭台樓角,廟宇飛檐,香燭鼎盛,遊人如織,瀑布飛雲,環境優美。廟會之時,唱三天大戲,西山上看戲的人熙熙攘攘,座無虛席。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進士朱昱題“穿雲洞”

《清代四川進士征略》載:朱昱,字又旦,通江縣人。乾隆戊午科(1738年),與兄朱舒、父朱紹顔三人同科中舉。乾隆乙醜科(1745年)列第三甲第193名,賜同進士出身。任陝西華陰知縣,惠士愛民,民甚愛戴,著有《又旦詩集》。晚年緻仕歸鄉,蔔築“一品橋畔”于溪頭,一旁之小溪取名“真武溪”。朱昱筆力遒勁,在真武溪、穿雲洞石壁上刻“碧澗清泉”“穿雲洞”等。

《又旦詩集》中,題《穿雲洞》曰:“鑿險依誰定,穿雲一徑開。路從岩罅轉,人向洞天來。渺霭松陰合,潺流水意恢。臨溪憑眺望,佳境勝蓬萊。”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西門石柱聯

山洞前後原有石柱木門,門一關閉,此路不通,成咽喉卡子。

門柱上刻有楹聯,西門石柱聯由朱昱題寫:

洞古穿雲一枝楊柳灑甘露非南海即南海觀此地鳳鳴虎穴慈雲瑞霭青雲得路

潭深曲水數丈長虹渡衆生不西湖卻西湖冀他年魚跳龍門河水清漣泮水登科

東門石柱聯曰:

天地獻奇觀孔孔道道景人雲洞鑽出鳳點頭獅拍掌松軒竹徑遍鎖煙霞象鼻捲千秋沛澤

山川留勝迹彎彎曲曲水自龍潭湧來虹飛彩佛現身海岸蓮台斜吞星雲唇樓照萬古明燈

西門石柱聯,右聯尚好;左聯石花侵蝕,風化嚴重。聯字館閣體陰刻,筆畫深刻,柱聯上雕龍頭,栩栩如生;東門柱聯已毀,難覓其蹤。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穿雲洞

洞側依岩造勢,修建木質廟宇,供奉觀音、文殊、普賢等神像20餘尊,原有壁畫數幅,現僅存唯一。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宇宙奇觀”“福”“壽”石刻

東洞口石壁上,清邑令王宣(山西人)于光緒戊子(1888年)仲夏之日書刻“宇宙奇觀”,落款“山右王宣書”,其下無名氏刻“福”“壽”二字。西端洞口戲樓後,峭壁上王宣書刻“仙洞靈泉”。

洞内立有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修造穿雲洞碑志”,載有本邑和過往客商二百三十餘出資人的姓名。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養生潭

洞前一深潭,曰“養生潭”,牛頭深入潭中,呈“犀牛飲水”狀。潭水飛流,形成幾十米高的瀑布,騰起蒙蒙水霧,從河谷望上來,那洞就在雲中,古人足丈天涯時,穿洞而過。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蟠龍橋

潭上有一座石拱橋,曰“蟠龍橋”。蟠龍橋由拱橋、石梯、平橋、引橋四部分組成,總長21米、寬2.3米、高5.4米。圓拱面長3.8米,東西各有石梯11級。橋東引橋長4米、寬2.3米、厚0.4米。橋拱中兩邊各雕有龍頭一個。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穿雲洞紅軍石刻智語

穿雲洞東行左石壁上,存有“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石刻智語,1933年刻制,共4幅,從下至上編。

第1幅:“徹底消滅赤區四周敵人準備與帝國主義直接作戰!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字幅寬2.67米,高0.9米;第2幅:“打倒簽訂停戰協定出賣華北的國民黨”,字幅寬2.2米,高0.1米;第3幅:“開展我們對國民黨主力的勝利的進攻堅決消滅四川國民黨主力劉湘!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字幅寬4.1米,高0.3米;第4幅:“革命學生到蘇區來做文化工作!西北軍區政治部”,字幅寬1.48米,高0.36米,整個字幅面積4.38平方米。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曆史通江】穿雲洞——古洞秘境,時光之詩!

穿雲洞紅軍石刻智語

該紅軍石刻智語内容除軍事、政治口号外,還發現了關于文化工作方面的智語,這在通江衆多的紅軍石刻智語中屬首次發現,對研究川陝蘇區時期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價值。

穿雲洞

曾是行者的驿站,是旅人的歸宿

它見證了古代行人的足迹

承載了當地人的記憶與情感

每一塊石頭都镌刻着古老的故事

讓我們攜手

共同守護這些即将消失的曆史記憶

讓古洞的故事得以流傳千古

來源:四川通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