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内容,承載着民族傳統造物智慧、審美意識、技術能力和倫理觀念。同時,其與百姓生活聯系也非常密切。如何使之回歸日常生活應用,延續傳統手工藝的文脈,續寫民族人文精神?請與我們共同思考。
——編者按
傳統手工藝是傳統生産生活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類目,其中包含民族傳統造物智慧、審美意識、技術能力和倫理觀念。目前,進一步展現出農業、工業和資訊經濟疊加的産業價值,加強傳統手工藝資源的設計轉化與創新,使之回歸日常生活應用,是一個重要的時代主題。
傳統手工藝的曆史内涵和時代價值
曆史上,傳統手工藝存在于生産勞動、衣食住行、禮節禮儀、節日風俗的方方面面,是勞動者的智慧創造,也是民族的藝術源泉。傳統手工藝中所具有的造物智慧、生态理念、精神境界、藝術創造力需要我們系統、深刻地加以認識、發掘和傳承、發展。
工業文明以來,機械化大生産、全球化市場流通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對傳統手工藝造成很大沖擊,在物質生産層面,傳統手工藝很大程度上被取代,面臨邊緣化乃至存亡絕續的困境。在世界範圍内,傳統手工藝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認定的五大分類之一。
中國關于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發展,經曆了一個從生産屬性到文化意義以及社會綜合發展的不斷深化和拓展的過程。20世紀50—80年代國家發展工藝美術生産、出口創彙,90年代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21世紀将多項傳統手工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加以認定和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寫入“十三五”規劃,2017年進一步頒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傳統手工藝進一步由振興發展向高品質發展提升和深化,展現了國家政策體系、社會生産機制、公衆文化意識的全面發展。
貴州省榕江縣村民在民族産業工坊直播帶貨
傳統手工藝的資源禀賦,包括傳統手工藝思想及其影響下的生活方式、審美習慣和生活品質等。傳統手工藝的創造者作為社會曆史主體,也參與創造了傳統社會的生活史、文明史,他們所秉持的認識世界的宇宙觀、自然觀及造物思想,構成傳統手工藝的思想基礎。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觀,展現了傳統手工藝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則,就是人文觀、生态觀與審美觀的統一。
在現代設計發展過程中,須充分認識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和價值;在文化創意産業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掘傳統手工藝的文化、經濟和社會作用。傳統手工藝不隻是曆史文化的遺産,今天仍然具有蓬勃的文化生命力,在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地方文旅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帶動文化消費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把握傳統手工藝設計賦能的意義
傳統手工藝的創新要有“當下性”,不泥古慕古,關注當下的需求,實作當下的價值。是以,要突出設計的賦能作用,使設計成為融會古與今、用與美的橋梁,以開放性的态度面對傳統手工藝。
曆史上,工匠與文人将技藝與智慧相結合,設計創造了宋代瓷器、明代家具等工藝的高峰傑作。20世紀50—70年代,國家為發展工藝美術生産,成立了相關高校及研究機構,核心在于培養工藝美術設計人才,以應對當時行業發展的需求。設計的聯合、融通是傳統手工藝發展的必要機制,要客觀看待傳統工藝的構成與發展基礎、發展需求,使傳統手工藝有當下的根基,實作當下的價值。
南宋 青釉荷葉型帶蓋瓷罐 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傳統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進一步把握時代特點和發展要求,賦予傳統手工藝新的表達形式和時代内涵,激活其内在的文化生命力,緊密結合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内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文化影響力。同時,要避免一味地标新立異、獵奇吸睛,要提升傳統手工藝文化與精神内涵的自覺度,加強相關研究,使學術理論成為實踐的支撐,做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一是以當代設計觀念轉化傳統手工藝樣式。目前,規模化、批量化、标準化正逐漸讓位于多樣化、情感化、原創化的趨向。發揮手工藝的優勢,有助于滿足群眾生産生活中對日常用品的文化需求,也可以使傳統手工藝快速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空間,發揮工藝設計服務生活的作用。
二是以現代設計語言轉化傳統手工藝文化元素。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含有大量與手工藝相關的傳統知識、象征符号、藝術形态、生态材料和文化空間。我們可以從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等元素中尋找“傳統手工藝精神”的轉化,塑造現代設計的人文價值;從技藝、圖案、樣式、題材等元素中尋找“傳統手工藝符号”的轉化,塑造現代設計的審美價值;還可以通過從陶瓷、絲綢、金屬、石材、植物纖維等元素中尋找“傳統手工藝材料”的轉化,塑造現代設計的科技和生态價值。
三是進一步梳理傳統造物體系,闡釋工匠精神,把握造物語言與精神價值,在今天的設計中加以凝練和表達。這個過程不是簡單地“取其形”,而是“表其意”,使傳統手工藝在設計意義上得到傳承與升華,在傳統手工藝文脈基礎上形成“中國設計”“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文化辨識度。要進一步超越傳統手工藝作為文化資源的功利視野,以設計賦能,從精神核心出發,把創造文化辨識度作為标杆,實作傳統手工藝更有深度、更富創造力、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
實作傳統手工藝回歸生活的設計主題
傳統手工藝是源于日常生活的造物藝術,是伴随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展開的造物行為。生活日用是傳統手工藝差別于純藝術的本質特征,如果遠離日用和群眾,傳統手工藝就會失去生活的養分,缺乏萬千生活主體的創造力,也難以實作手工藝真正的價值。不同于過去宮廷工藝服務于權貴階層,也不同于一段時期以來“特種工藝”走入純粹用于欣賞、把玩的狹窄空間。傳統手工藝是生活的産物,也應當在日用之中回饋生活,我們必須從廣大人民群衆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追求和實作傳統手工藝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從鄉村到城市,傳統手工藝涉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社群,傳統手工藝既豐富了群衆文化生活,又推動了自身傳承創新,對老年群體、啟蒙階段的少年兒童群體等來說,手工藝體驗不僅是一種休閑方式,也是一種創造性的美育過程,社群居民在藝術氛圍中産生對自身價值的認同,形成社群凝聚力和歸屬感。在鄉村,傳統手工藝是豐富鄉村生活、激活鄉村文化産業的重要内容,其中蘊含豐富的農耕生産之美、鄉土生活之美、傳統村落之美,成為吸引人們來到鄉村、留在鄉村、熱愛鄉村的重要因素。面對廣闊的内需市場,傳統手工藝作為形态語言、生活體驗、文化辨別,在當下的文創産品、國貨中得到了生動運用,由此不僅拓展了本土的消費市場,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而且使傳統手工藝在今天的中國式生活、中國式美學中得到應用、創新和發展。
目前,“國潮”“國風”“新中式”等傳統生活美學精神的複蘇,展現了新一代年輕人對手工藝設計的期待。着眼生态環保,以可再生、可循環使用、可無害降解的天然材質手工制作的物品,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睐,草編包、布底鞋、植物印染、折紙購物袋等成為生活時尚,展現出傳統造物法則在現代工藝中的傳承和運用。在形式與内容上,民族傳統圖案、題材、樣式、技藝在居家生活、公共空間及個人服飾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中式家具、中式服裝以及陶瓷、漆器、編織等傳統手工藝形式與現代設計理念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意象和新的審美風格的手藝設計形态。傳統工藝工作站、非物質文化遺産工坊的建設在帶動産業發展、推動文旅融合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成為現代生活美學體驗的重要空間。例如,上海大學将傳統手工藝跨界傳承模式引入青海果洛的傳統手工藝振興中,将上海的時尚設計文化和産品營銷理念投射到邊遠地區,以新理念對傳承人進行培養,在傳統手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條可供借鑒的道路。
傳統手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内容,也是和百姓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項目。要從“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辨別”意義上認識、傳承、發展傳統手工藝。傳統手工藝作為匠心文脈的續寫傳承,不能停留在博物館,也不能停留于學院課堂,回歸生活是其時代使命,也是根本目标。
設計,應該充滿對社會、人生的關注,在設計中延續傳統手工藝的文脈,就是續寫一種曆久彌新的人文精神,具有理性的力量和情感的溫度。
(文/潘魯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省文聯原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來源:群言雜志,原載《群言》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