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說起呂蒙,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江東鼠輩"。為啥呢?就因為他搞了個白衣渡江,偷襲了關羽。但是仔細想想,古代打仗不都講究"兵不厭詐"嗎?為啥偏偏呂蒙這一次成了衆矢之的呢?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這事兒背後的真相。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說起呂蒙的成長經曆,那可真是個勵志故事啊。他出身可以說是相當普通了,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啥像樣的教育背景。剛開始的時候,人家還管他叫"吳下阿蒙",就是說他文化水準低得很。

但是呂蒙這個人厲害就厲害在哪兒呢?他不服輸啊!從一個目不識丁的小兵,硬是憑自己的本事一步步爬到了跟關羽、張遼這些大佬平起平坐的地位。最後還成了"武廟72名将"之一,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書蟲小王子: 呂蒙這經曆簡直就是古代版的"農民工逆襲記"啊!從一無所有到功成名就,真是太勵志了。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隻要肯努力,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呂蒙從一個普通士兵開始,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最終成為了一代名将。這種從底層一步步往上爬的經曆,确實和很多現代人的奮鬥史有相似之處。呂蒙的例子也說明了,即使起點不高,隻要有決心和毅力,也能創造出令人敬佩的成就。

說到呂蒙最有名的戰績,那肯定就是白衣渡江了。這一仗打得那叫一個漂亮啊!從頭到尾,呂蒙的每一步棋都走得恰到好處。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先是裝孬種示弱,騙得關羽放松警惕。然後突然發動奇襲,打了個措手不及。最後還玩了波心理戰,直接把關羽的部下策反了。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關羽是一點脾氣都沒有,隻能乖乖就擒。

從軍事角度來看,這場戰役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别的。計謀、戰術、執行,每一環節都無可挑剔。

@軍事迷小張: 不得不說,呂蒙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從戰術設計到實際操作,都堪稱完美。要是放在現代,這絕對是要寫進軍事教材的。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從軍事角度來看,呂蒙的這次行動确實堪稱經典案例。他充分利用了情報、心理戰和戰術欺騙等多種手段,最終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這種綜合運用各種戰術手段的能力,确實展現了呂蒙作為一名軍事家的才能。不過,正如你所說,雖然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是一次成功的行動,但在道德層面上卻引發了很多争議,這也是為什麼這場戰役在曆史上一直備受争議的原因。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說起來也挺冤的,呂蒙這一仗打得好是打得好,可最後卻背上了千年罵名。但仔細想想,他其實更像是個替罪羊。

要知道,決定偷襲關羽的可不是呂蒙,而是孫權啊。呂蒙不過是個執行者,真正做決策的是孫權。可最後呢?孫權沒事兒,呂蒙倒成了"江東鼠輩"。

這事兒就好比,老闆讓你去開除同僚,結果同僚的家人朋友都來罵你不是東西。可你也就是聽命行事啊,真正決定開除人的是老闆不是?

@曆史愛好者小李: 感覺呂蒙真的很冤啊。他隻是執行指令而已,結果背了這麼大一個鍋。這讓我想起了很多現代職場裡的情況,下屬執行上級的決策,結果出了問題全賴在下屬頭上。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在很多情況下,執行者往往比決策者承擔了更多的責罵。呂蒙的确是在執行孫權的指令,但由于他是直接行動的人,是以在曆史上背負了更多的罵名。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中也常常發生,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組織中,決策層的錯誤決定可能會讓執行層承擔不應有的責任。這也提醒我們,在評判曆史人物或事件時,需要更全面地考慮當時的背景和各方的角色,而不是簡單地将所有責任歸咎于單一個體。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說到底,人們之是以那麼讨厭呂蒙,主要還是因為他偷襲的對象是關羽。要知道,關羽在咱們中國可是"義"的化身啊。一個象征着忠義的大英雄,結果被人從背後偷襲幹掉了,這擱誰誰能接受得了?

但是仔細想想,這不就是典型的雙标嗎?嶽飛當年也幹過類似的事兒,可人家現在是"抗金名将,民族英雄"。怎麼到了呂蒙這兒,就成了"無恥小人"了呢?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其實啊,這裡頭摻雜了太多人們的個人感情。喜歡的人幹啥都是對的,不喜歡的人幹啥都是錯的。這種看法在曆史評價中太常見了。

@理性思考者小王: 這種雙标現象确實很普遍。不僅在曆史評價中,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出現。我們在評價他人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帶入自己的好惡,這其實是很不客觀的。

你說得很對。這種"雙标"現象确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對喜歡的人往往會更寬容,而對不喜歡的人則會更加苛刻。這在曆史評價中尤其明顯,因為我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來解讀曆史。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但是,作為理性的觀察者,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這種主觀偏見。在評價曆史人物或事件時,我們需要考慮當時的曆史背景、社會環境,以及個人所處的具體情況。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曆史有一個更加全面和客觀的認識。

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避免"雙标",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無論是對待曆史人物還是身邊的人,我們都應該盡量客觀地看待他們的行為,而不是被個人情感左右判斷。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說起來,呂蒙這次行動确實有點兒違反"江湖道義"。當時雖說孫劉兩家明争暗鬥,但表面上還是盟友關系呢。呂蒙這一手,說白了就是背後捅刀子。

而且更過分的是,孫權不光自己偷襲關羽,還跟曹操勾搭上了。這就好比你跟哥們兒一起打架,結果你不光偷偷放倒了自己人,還跟對面的人擊掌言和了。這操作,換誰誰不生氣啊?

再說了,呂蒙把軍隊僞裝成商人這招兒,在當時也算是破壞了戰場規矩。你說你要是用這招兒對付曹操也就算了,用在自己盟友身上,這不是不講武德嘛!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正義使者小周: 雖說"兵不厭詐",但是對盟友使詐确實有違道義。這就像是在體育比賽中,隊友之間互相使絆子,這種行為肯定會受到譴責的。

在任何競争中,無論是古代戰場還是現代體育場,對手之間的欺騙或許可以被接受,但對盟友或隊友使用這種手段,确實會被認為是違反了某種不成文的規則。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呂蒙的行為之是以受到如此多的批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違反了當時人們對于戰争道德的期待。雖然戰争本身就是殘酷的,但人們仍然希望在戰争中保持某些基本的道德準則,比如對盟友保持忠誠,遵守基本的交戰規則等。

這個案例也提醒我們,即使在競争激烈的環境中,也要保持基本的道德底線。無論是在商業競争、體育比賽還是其他領域,過度的欺騙和背叛行為可能會帶來短期利益,但往往會損害長期的信譽和關系。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聊了這麼多,咱們對呂蒙是不是有了新的認識?說實話,給呂蒙貼上"江東鼠輩"的标簽,多少有點兒冤枉他。

首先,呂蒙本人的能力和品格是沒得說的。從一個小兵一路奮鬥到名将,這份努力和才能值得敬佩。他在軍事上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白衣渡江這一仗,從戰術角度來看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别的。

其次,雖然呂蒙确實參與了偷襲關羽的行動,但他更多的是一個執行者而非決策者。真正該背這個鍋的,應該是孫權才對。

最後,我們在評價曆史人物時,還是要盡量客觀公正一些。不能因為自己喜歡關羽,就把呂蒙妖魔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選擇,我們應該盡量站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去了解他們的行為。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當然了,這不是說呂蒙就完全沒有問題。對盟友使用這種手段,确實有違當時的道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年代,為了生存和發展,每個人都不得不做出一些艱難的選擇。

呂蒙這個人物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他既有值得稱贊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評的地方。與其簡單地給他貼上"江東鼠輩"的标簽,不如我們多了解一下他的故事,看看曆史的複雜性。

呂蒙真的是江東鼠輩嗎,古代的偷襲戰很多,為何人們唯獨厭惡呂蒙

你們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