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原詩萌《國資報告》雜志2024年第6期
在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程序不斷加速的背景下,綠色低碳供應鍊管理已經成為央企特别是能源央企的重要課題。2021年9月,為了更好推進集團綠色低碳發展,服務政府企業“雙碳”需求,中國大唐成立了中國大唐集團綠色低碳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大唐綠碳公司”)。2023年,大唐綠碳公司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釋出的建立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範企業名單,也是名單中唯一一家以綠色低碳發展為主業的企業。成立以來,大唐綠碳公司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研究國内外綠色低碳供應鍊管理的先進經驗,協助中國大唐搭建綠色低碳供應鍊管理體系,推動綠色采購,賦能供應商綠色發展,在助力中國大唐“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實作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
應時之舉
在綠色低碳發展不斷加快程序的趨勢下,企業面臨新的挑戰。從國際市場看,歐美國家對于碳排放的關注點已經從單個企業轉向産品全生命周期,不少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提出以全産業鍊為視角的産品生态設計、碳标簽要求,大陸以光伏産品、锂電池、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出口“新三樣”産品在海外市場面臨綠色貿易挑戰。中國企業迫切需要提升綠色低碳管理能力,更加關注自身的綠色低碳績效,才能更好地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從國内的政策要求看,國務院國資委出台的《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品質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于中央企業在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中加強供應鍊管理的指導意見》,均提出中央企業要建構綠色低碳供應鍊體系,在供應鍊綠色低碳轉型中發揮表率作用。在新的挑戰和政策要求之下,中國大唐積極應對,2021年6月22日,中國大唐釋出了《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綱要》,并于2022年制定了《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碳達峰行動方案》,綱要和方案中提到了十大重點任務和十大重大工程,為中國大唐未來的綠色低碳轉型規劃了路線圖。規劃和路線圖已定,中國大唐的綠色低碳發展還需要一個具體的抓手和平台。為此,中國大唐将中國水利電力物資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大唐碳資産有限公司進行提格,于2021年9月組建了集團二級機關中國大唐綠色低碳發展有限公司,并将“加強碳管理,開展碳核算,促進碳減排,提升碳績效”作為集團綠色低碳供應鍊管理的核心,帶動電力裝備行業産業鍊協同減碳。“低碳業務管理的深化改革,可以把大唐綠碳公司對集團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的支撐作用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中國大唐供應鍊管理部副主任劉朝紅說。
二
創新實踐
早在2005年,中國大唐已開始布局碳資産業務,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和碳交易試點建設。作為集團唯一的專業化碳資産管理公司,大唐綠碳公司充分發揮經驗優勢,助力中國大唐綠色低碳轉型。多年來,大唐綠碳公司及其前身大唐碳資産公司,有效服務于中國大唐新能源企業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CCER)項目及國際綠色電力證書等綠色資産開發、管理及銷售,并參與了國家第一批CCER方法學的編制工作,為中國大唐争取了行業标準的話語權,并已經連續多年高标準完成中國大唐23個省(區、市)100多家重點排放企業年度碳核算履約工作。目前,新能源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國外采購方的普遍要求。新能源電力裝備企業通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鍊、生産環境友好型産品、延伸生産者責任等方式,踐行企業綠色低碳的社會責任。立足新發展階段,大唐綠碳公司以新能源電力裝備終端采購為抓手,在行業内率先開展綠色低碳供應鍊管理,開展企業碳核算,摸清産品碳足迹,為供應商賦能減碳,協助供應商提升綠色低碳績效,引領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更新。
大唐綠碳公司在中國大唐首屆供應商聯絡會上,與首批供應商簽訂了綠色供應鍊合作協定在推動綠色采購方面,大唐綠碳公司協助中國大唐釋出了《關于做好綠色低碳經營工作的指導意見》,完成了推進綠色供應鍊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2022年,助力集團率先在光伏元件和風電整機資格準入條件中,提出供應商綠色低碳化要求。2023年,将前述指導意見進一步作為資格準入通用條件,實作供應商全覆寫。此外,大唐綠碳公司還協助集團公司和中水物資公司召開首屆供應商聯絡會,正式釋出《中國大唐綠色低碳供應鍊倡議》,并與首批供應商簽訂了綠色供應鍊合作協定。“中國大唐不隻對自己提要求,做綠色低碳轉型的排頭兵,同時也要推動集團上下遊企業加快向綠色低碳的方向轉型,實作理念的協同。”中國大唐綠色低碳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晟說。劉朝紅表示,2024年,中國大唐将進一步強化供應商綠色低碳績效要求,以碳排放、碳足迹核算和報告為切入點,推動将供應鍊綠色低碳評估納入中國大唐供應商管理體系,通過在供應商準入、選取、評價等環節增加“綠色低碳”評估名額,建立供應鍊“綠色低碳”激勵機制,發揮央企示範引領作用,引導供應商将“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産品生命周期全過程,促進産業綠色低碳發展。對于供應商的綠色低碳轉型,中國大唐不隻是提要求,還提供支撐和賦能。目前,大唐綠碳公司已經與多家新能源産業龍頭企業開展綠色低碳供應鍊管理體系建設合作,為其核算組織碳排放與産品碳足迹,并評估綠色低碳績效水準。“在滿足集團公司綠色低碳采購要求的同時,我們積極引導供應商企業圍繞綠色低碳發展規劃、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生産營運減排、上下遊協同降碳等次元,提高供應鍊企業的綠色低碳管理績效,推動供應鍊協同減排,降低全産業鍊碳排放水準。”李晟說。大唐綠碳公司的賦能為供應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價值。比如,某供應商的産品出口到海外,需按照海外當地的碳足迹核算方法與資料庫測算出口産品碳足迹,才能參與海外投标。但由于海外資料庫未能及時更新,已經不符合大陸目前産業情況,導緻該供應商的出口産品碳足迹遠大于實際值。大唐綠碳公司與供應商合作後,對該産品開展了全鍊條碳足迹核算,分析并定位重點排放環節,指導企業開展針對性的節碳減排工作,幫助供應商提升綠色低碳管理的績效水準。對比使用不同碳足迹因子計算的差異,與供應商共同研究如何應對海外碳排放要求帶來的貿易挑戰。
大唐綠碳公司為供應商核算海外出口産品碳足迹在探索過程中,大唐綠碳公司與供應商的合作還向更深處延伸。李晟表示,目前全球對綠色低碳轉型的要求越來越高,有些企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對碳減排名額有明确需求。而中國大唐擁有大量的新能源發電資源,大唐綠碳公司可以對供應商的碳排放情況進行分析和測算,然後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綠色資産消納方案,在碳資産、綠證和綠電等方面進行合作。此舉既充分利用了中國大唐的禀賦優勢,也切實滿足了合作夥伴的需要。在引領供應鍊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大唐綠碳公司積極推動标準體系和資料庫的建構。大唐綠碳公司聯合行業協會、制造業龍頭企業等,同步啟動了電力裝備綠色低碳供應鍊和碳足迹核算評價标準體系的建構工作,目前這項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 “現在有很多供應鍊企業都希望加入我們,共同研究未來在實作“雙碳”目标發展和碳交易市場建設過程中的挑戰,并通過這個平台解決國際上制約我們發展的規則标準和體系問題。”李晟說。同時,大唐綠碳公司聯合供應商企業,啟動了光伏、風機、變壓器等電力裝備行業的碳足迹核算資料庫建構工作,并計劃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擴大應用範圍,逐漸完善,推動資料庫的本土化,為國家碳足迹資料庫建設提供支撐。李晟表示,有了資料庫作為基礎,進一步完善标準制定和體系建設,就可以形成我們自己的碳足迹制度規則,對于推動建構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機制提供重要支撐。在綠色金融和投資方面,大唐綠碳公司也開展了一些探索,比如,通過自有資金和引入外部資金,引導資本流向低碳技術、綠色項目和碳彙投資領域。目前,大唐綠碳公司以股權投資形式持有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18.18%的股權,唐山碳資産公司21%的股權,同時是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主要發起人,持有35%的股權。“我們計劃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大背景下,建構一個符合國際要求的碳交易中心。如果這條路探索成功了,将為推動大陸碳交易市場與世界接軌、建構由中國主導的國際化碳交易市場發揮重要作用。是以,大唐和海南雙方都希望把這個示範點做好,為大陸在碳交易市場的産業控制方面提供支撐。”李晟說。
三
提供大唐智慧
目前,已有多家央企成立了低碳服務公司,支撐集團内外的綠色低碳需求。相關專家指出,随着大陸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持續推進,未來這類公司在助力央企集團提升碳資産的統一管理與營運水準中将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依托行業優勢,在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發揮更大價值。面向未來,大唐綠碳公司的前景與業務規模發展空間巨大。李晟表示,下一步,大唐綠碳公司将繼續通過專業服務,助力中國大唐的綠色低碳轉型程序。李晟介紹說,首先是做好集團企業碳核算履約工作。“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中國碳排放資料的真實性,作為央企,必須要保證資料品質。是以,大唐綠碳公司在這方面将持續發力,形成專業規程,助力中國大唐碳排放配額履約工作。”其次是積極配合集團公司供應鍊部,把綠色低碳供應鍊建設工作進一步做深做細。比如,把生态設計、綠色生産等理念融入到整個産業鍊和供應鍊的建構當中;同時,進一步完善資料标準體系,引領供應鍊綠色低碳發展。第三是持續發揮專業優勢,在國家碳市場的建設當中,繼續發揮央企主力軍的作用,在碳定價權、碳話語權方面,發揮好國資央企“三個作用”。在商業模式方面,大唐綠碳公司也将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比如,将“雙碳”咨詢與綠色營銷進一步結合起來,為企業應對國際“雙碳”要求提供更好更優的解決方案。通過綠色資産平台的建設,并與各地的碳資源、碳項目、碳客戶對接,建構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共享、面向全國、面向國際的綠色資産平台。“綠碳公司将全面落實中國大唐‘綠色低碳、多能互補、高效協同、數字智慧’的發展願景,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打造綠色資産營運體系為主線,助力綠色低碳服務産業更新,參與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為大陸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标提供大唐智慧。”李晟說。
左右滑動檢視2024年第6期目錄
将“國資報告”設為“星标”
掃碼進入小程式
閱讀《國資報告》電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