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遊本昌的戲劇人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話劇,在他年少時就拉開了帷幕。高中時期,年輕的遊本昌站在學校舞台上,參演了《勝利之歌》。
這場演出不僅為他赢得了諸多獎項,更是點燃了他内心對表演的熱愛。聚光燈下,少年遊本昌的眼中閃爍着對未來的憧憬,那份熱情如星火,預示着他即将展開的精彩人生。
懷揣着對舞台的向往,19歲的遊本昌加入了南京文工團,正式踏上了專業演員的道路。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站在專業舞台上,面對着需要演繹的農民角色,年輕的遊本昌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他回憶道:"可站到了台上,自己手足無措,根本就不會演。
"這一刻,他深刻地意識到,表演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和磨練的藝術。這次經曆讓遊本昌對表演藝術産生了深深的敬畏之心。
他明白,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員,僅憑天賦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帶着對專業知識的渴求,遊本昌毅然決定報考上海戲劇學院。
在這所專業院校裡,他将度過四年的學習時光,為未來的戲劇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遊本昌以滿分全優的成績從上海戲劇學院(當時的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畢業,随後被擇優錄取進入中央實驗話劇團工作。
這段學習經曆不僅讓他掌握了專業的表演技巧,更讓他對戲劇藝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熱愛。年輕的遊本昌,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舞台上的璀璨光芒。
他深知,這隻是他漫長戲劇生涯的開始,前方還有無數挑戰等待着他。但此刻的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要以自己的熱情和才華,在這個充滿魅力的舞台上譜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進入中央實驗話劇團後,遊本昌開始了他漫長的龍套生涯。然而,這位年輕的演員并未是以而氣餒。他的眼神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心中始終堅守着一個信念:"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
"這句話不僅是他的座右銘,更成為了他日後藝術生涯的指導原則。遊本昌對待每個角色都傾注全力,即使是最微小的配角也不例外。
二,在俄國劇《大雷雨》中,他飾演一個沒有台詞的老農奴。為了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角色,遊本昌竟然閱讀了19本不同版本的原著。
他的認真和執着,讓這個本該默默無聞的角色煥發出了生命力。當女主人自盡後,遊本昌飾演的農奴無聲地流下了悲傷的眼淚,這個瞬間成為了"經典的龍套",讓人印象深刻。
遊本昌的努力沒有被忽視。在一部五幕劇中,他一人分飾五個龍套角色,赢得了戲劇評論家的贊譽。第二天,報紙上對他的評價是:"演小角色的大演員。
"這份肯定,如同一縷陽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機會總是青睐有準備的人。當孫維世導演在《克裡姆林宮的鐘聲》中力排衆議,讓遊本昌出演男主角時,他早已做好了準備。
孫維世對他說:"小夥子,你能行!"這次演出大獲成功,成為了遊本昌在話劇院的第一個主角,也是他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回憶起那段時光,遊本昌深感感激。他深知,成功不僅僅依靠運氣,更需要勞動、才華和機遇的完美結合。他說:"要成功,勞動、才華、機遇缺一不可。
"這種認識,讓他在之後的藝術生涯中始終保持着謙遜和進取的态度。遊本昌的經曆證明,即使在最艱難的時期,隻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和執着,終會迎來屬于自己的舞台。
他用自己的行動诠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戲劇人:不畏艱難,永不言棄,在每一個角色中都傾注全部的熱情和才華。正當遊本昌的演藝事業開始起步時,一場席卷全國的政治風暴打斷了他的戲劇生涯。
這段特殊的十年裡,遊本昌被輾轉多地下放勞動。他曾煉過鋼、煉過鐵、當過爐鉗工,也去到平谷、懷柔、密雲、豐台等地勞作,幹過蓋房子、當過小工、種過田、種過水稻、拔過蘿蔔、拔過花生、剝過玉米、收過麥子等各種體力活。
三,這段經曆對遊本昌來說無疑是艱難的。他最為寶貴的青壯年時期被生生耽擱且荒廢了,時代的齒輪碾過去聽不見一聲哀嚎。
更令他觸目驚心的是,他的一個大恩人——新中國戲劇的創始者孫維世導演,也在這期間被迫害緻死。然而,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遊本昌也沒有放棄對表演的熱愛。
他回憶道:"畢竟它浪費了我很多年,之是以我還能夠幹到九十多歲,就是因為我沒有忘了我是一個演員,是以在那個年代我仍然在積累,仍然在學習着,把它當做對生活的體驗,對表演素材的積累。
"在那段特殊時期,盡管遊本昌沮喪過也迷茫過,但他最終選擇了積極面對。他沒有遺忘演員的身份,在勞動之餘,常常就在山間田野,炕頭廠間忘我地給大家表演節目。
這種堅持,不僅保持了他的表演技巧,也讓他在艱苦的環境中保持了對生活的熱愛。遊本昌的這段經曆,讓他更加珍惜後來的每一次表演機會。
他說:"這種身不由己的被動讓他後來格外用力地把握住任何一次機會,不讓其從指尖流走。"這種态度,成為了他日後重返舞台的最大底氣。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遊本昌用自己的方式守護着内心對藝術的熱愛。他的經曆告訴我們,即便在最黑暗的時期,隻要心中還有對藝術的執着,就永遠不會失去希望。
這段經曆,也成為了他日後藝術創作的寶貴素材,讓他的表演更加深刻和富有生命力。随着時代的變遷,遊本昌終于回到了他摯愛的舞台。
然而,回到中央實驗話劇團後,他卻遭遇了長期的壓制和棄用。上司不喜歡他,還一度想着要把他調走,遊本昌沒得到過什麼理想的角色。
他自己也承認:"情商有點低,有點舊知識分子的清高,萬事不求人,這是我的毛病,人脈方面吃過很大的虧。"然而,命運的轉機在他50多歲時悄然而至。
1985年,遊本昌主演的《濟公》成為了他的代表作,"濟公"這個角色讓他家喻戶曉。這是他演的第80個角色,印證了"大器晚成"這個詞。
但成名并未給遊本昌帶來想象中的榮華富貴。他回憶道,一集片酬僅有120元人民币,最後幾集多獎勵30塊達到了150元每集,他一共隻掙了990塊。
四,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妻子在這時患上了胃癌。遊本昌既當演員又當護工,陪伴妻子度過了艱難的治療期。他說:"作為陪護,妻子手術成功後,遊本昌也幾乎喪了半條命。
"盡管如此,《濟公》這個角色不僅改變了遊本昌的事業軌迹,也深刻影響了他的人生觀。他常常念叨:"濟公,濟公,濟世為公;濟世為公,其樂融融;以我為重,煩惱重重;濟世為公,真心為公,自在其中。
"這成為了指導他後半生的準則。遊本昌認為,"濟公"不僅僅是一個角色,更是一個人生導師。是"濟公"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重塑了他的價值觀。
這個角色教會了他如何在艱難中保持樂觀,如何在困境中堅持理想。盡管《濟公》之後,由于遊本昌嚴格的"不想重複,被一類角色束縛"的接戲标準,很難在熒屏上再見到他的蹤影。
但這個角色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觀衆的心中,也成為了遊本昌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裡程碑。歲月如梭,轉眼間遊本昌已到耄耋之年。
然而,80歲的他并未選擇安度晚年,而是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2013年,遊本昌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和妻子女兒租房生活,隻為了投資話劇《最後的勝利》。
這個決定在旁人看來是瘋狂的,但遊本昌卻有着自己的堅持。他說:"錢是幹嘛用的,錢是手段呀,錢是手段不是目的,人要站在錢上考慮問題,而不是趴在錢底下考慮問題。
要做财主,而不是财奴。"遊本昌并不覺得賣房是一個代價,也不認為這是一個沖動且冒險的決定。即便面臨經濟壓力,遊本昌依然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
他曾在北京社會福利院,一個人為聾啞兒童表演了11個節目。在他看來,不想幹的給錢也不幹,想幹的賠錢也要繼續幹。
他不能了解有的演員有錢了就去做别的了,在他眼中,一個演員幹着幹着不當藝術家去開飯館了才是不可思議的。遊本昌的這種态度源于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對自身價值的認識。
他曾在新加坡演出時,面對身價幾十億的财團巨頭,他絲毫不覺得自卑。因為在他看來,"我有我的價值,他有他的價值。
"90歲高齡,遊本昌再次站在了鏡頭前,在熱播劇《繁花》中飾演"爺叔"一角。他的表演火了,但他并不在意這種名利。在《繁花》中,遊本昌飾演的爺叔是全劇最有派頭的人物,歲月的沉澱沒有流于表面,而是内化于心然後升華到達了精神的另一種境界。
五,遊本昌的故事,正如他在《繁花》中飾演的"爺叔"角色一樣,成為了一代人的精神坐标。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年齡永遠不是追求藝術的障礙,隻要心中還有對表演的熱愛,就永遠不會被時光所擊敗。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遊本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即便年過九旬,他仍然保持着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情。他常說:"要忘了自己的年齡,想盡量延長我的藝術生命,我沒有想過什麼老了退休休息,我沒有這種想法。
"這句話中,透露出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執着。面對年齡帶來的挑戰,遊本昌選擇積極應對。他将自己修煉成了一個養生達人,堅持運動,保持規律的生活。
他的态度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身體不用就會生鏽。"他能走一定走,能爬樓一定爬樓,能自己幹就一定自己幹,認為閑下來身體反而容易出故障,患上退休綜合症。
對于人生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遊本昌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被七情所傷,就會得病,喜怒憂思悲恐驚,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強烈的刺激之後容易得癌症,一定不要自尋煩惱。
"他主張:"煩惱困難逆境挫折,都是人生常态,關鍵是面對的時候不能苦受,而是要樂受。"這種樂觀的态度,幫助他渡過了人生中的諸多難關。
如今,遊本昌依然活躍在舞台上,是為數不多仍在堅持演藝事業的老一輩藝術家之一。他常說:"國家培養了我,能不幹嗎?我還能動,還能幹,況且幹的正是我的職業,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夢想,是我的喜好。
"在遊本昌的眼中,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探索和創造。即便年過九旬,他仍在思考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價值。他的人生故事,正如一部精彩的話劇,充滿着起伏和感動,而這部話劇,還在繼續上演着。
遊本昌用自己的行動诠釋了如何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保持積極向上的态度,他的故事激勵着無數人以樂觀的心态面對生活的挑戰。